第40章曹刿劫盟
第40章曹刿劫盟
管仲见五国之君都已盟约,登上高坛,向各位诸侯施礼道:“鲁、卫、郑、曹,违抗王命,不来赴会,不可不讨伐,以正王命。”齐桓公举手向四君说道:“敝国兵车不足,愿请诸君联合,同心协力,予以讨伐。”
陈宣公、蔡哀侯、邾子都同意听从盟主的调遣,宋桓公并未明确表态,只是含糊其辞地说:“此事容当考虑一二。”
宋桓公会盟结束之后回到馆舍,心中闷闷不乐,长吁短叹。相国戴叔皮已经知道会盟的内容,心中也是愤愤不平。见主宋桓公闷闷不乐,关切地问:“主公,有什么心事吗?”
宋桓公长叹一声道:“宋国是公,齐国是侯,齐侯妄自尊大,打着周天子旗号,僭位主盟,欲调遣各国兵车,讨伐不参加会盟的诸侯。陈侯、蔡侯、邾子都看齐侯的眼色行事,以后,宋国恐要为此疲于奔命了。”
戴叔皮冷笑一声说:“北杏会盟,受邀请的有九国,实际只到了五国,仅过半数而已。可见齐侯威望并不高,尚未形成气候。如果征服了鲁国和郑国,齐国的霸业就成。齐国如果称霸,非宋国之福,与会四国,唯宋为大,宋不出兵,三国自行解体。况且,此次北杏之会,是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以巩固主公的地位。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了。还有必要留在这里吗?”
宋桓公想了想,忽地站起来,果断地说:“对,寡人堂堂公国,为何要受制于齐侯?传寡人命令,做好准备,今夜五更返程。”
第二天,齐桓公发现宋桓公连夜不辞而别,非常恼怒。欲派遣大司马王子成父和大将军仲孙湫率兵去将宋桓公追回来,管仲制止道:“我们是请人家来会盟的,人家走了,派兵去追,似乎没有这个道理。暂时将宋国逃盟之事放置一边,以后再处理。眼前还有比伐宋更急切的事情要去做。”
齐桓公看了管仲一眼,问道:“什么事比伐宋还急?”
管仲道:“宋国尽管背盟,总算还参加了北杏会盟。可鲁国连来都不来,无视主公事小,无视周天子罪大,主公应先伐鲁国,不制服鲁国,怎么能制服宋国。再说,鲁国离齐国最近,讨伐也更方便。”
“好!”齐桓公赞同地说,“那就先征伐鲁国,仲父认为从哪路进军有利?”
管仲分析说:“伐鲁先伐遂国,遂国与齐、鲁相邻,国小势弱,是鲁的附属国,全国仅四姓。若以重兵压境,可以轻而易举地灭掉遂国。灭遂,鲁国必然惧怕。主公再派一名特使到鲁国,责备鲁侯不赴北杏会盟。同时派人送信给鲁侯之母文姜夫人,文姜夫人是主公的姐姐,肯定不愿意看到齐、鲁两国兵戎相见。鲁侯内迫于母命,外怵于兵威,必将求盟。如果鲁侯主动求和加盟,主公应当欢迎,鲁国可不战而盟。平鲁之后,再同周天子派来的军队一同计伐宋国,那一定是势如破竹。”
齐桓公认为管仲之谋高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齐桓公一面遣使到洛邑向周天子请命,一面亲自率领齐、陈、蔡、邾四路大军,进攻遂国,遂国乃弹丸小国,怎能与四国抗衡,大军一到,遂国便土崩瓦解。齐桓公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遂国。
齐桓公灭掉遂国之后,欲乘胜进攻鲁国。管仲说道:“鲁国是周室宗国,不可以擅自用兵,联军暂时驻扎在遂国,派人送书到鲁国,责备他们不参加会盟之罪,鲁侯如果继续顽抗,不出城续盟的话,再进兵讨伐,也就出师有名了。”
齐桓公同意管仲的意见,修书一封,派人送往鲁国。
管仲主张灭遂,实际上是“杀鸡儆猴”,做给鲁侯看的,目的就是逼迫鲁国就范。联军灭掉遂国的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果然慌了手脚。他认为,一个齐国就难以招架,再加上陈、蔡、邾三国,更难抵挡,连忙召集群臣商量应对之策。
公子庆父挺身而出道:“长勺之战,齐军大败而归,齐国是鲁国手下的败将,如今竟然又兴兵来犯,臣愿带兵击退齐军!”
“不可,不可!”施伯忙出班奏道,“兵戎相见,决非上策!”
鲁庄公看了这位智囊一眼,问道:“施大夫有何高见?”
施伯说道:“臣以前曾说过,管仲是天下奇才,精通治国之道。齐国在他的治理下,已经是日渐强盛,羽翼又丰,齐国已不是过去的齐国了。管仲精通治兵之道,现在的齐军,也不是从前的齐军了。再加上陈、蔡、邾三国军队相助,更不可与他硬碰硬。北杏之会,齐侯打的是周天子的旗号,鲁国没有去,违抗了周天子之命,是我们理屈。齐侯率兵来伐,师出有名,不可抗拒。”
“那该如何之好?”鲁庄公急得团团转。
施伯说道:“为今之计,不如与齐国修好请盟,齐军一定会不战而退。”
曹刿出班谏道:“齐侯是假天子之命而来,主公若出兵相抗,是与天子为敌。主公亲自前往续盟,才是正理。”
正在此时,殿卫官来报,说齐侯派人送信来了。
“传!”鲁庄公手一挥。
齐国使者随侍者入殿,呈上书简说:“外臣乃齐国使臣,今奉敝国国君之命,送书简一封。请鲁侯过目。”
侍者上前接过,呈与鲁庄公,鲁庄公道:“带齐使馆驿休息,待寡人商议之后再予以答复。”随手将齐国国书交给施伯:“念!”
施伯展开书信念道:
寡人与君并事周室,情同兄弟,而且齐、鲁世有婚姻之好。北杏之会,乃周天子之命,君不与会,不知是何原因?周天子令寡人兴师问罪,君如有话说,可修书与来使带回。
鲁庄公听完后沉思不语,正在这时,近侍走到鲁庄公身边耳语几句,鲁庄公站起身说道:“众卿家继续商议,寡人去去就来。”
鲁庄公离了大殿,快步向后宫走去。原来,齐桓公在修书鲁庄公的同时,也给鲁庄公的母亲文姜修书一封,文姜接信后,有意要化干戈为玉帛,遣宫人打听,知鲁庄公与大臣们正在商议此事,故召见鲁庄公。
鲁庄公来到后宫,文姜劈头盖脸地问道:“在朝堂商议战事是吗?结果如何?”
鲁庄公老实地回答,朝堂上,有主战、主和两种意见,如何定夺,还没有最终确定。
文姜语重心长地说:“齐、鲁世为甥舅关系,怎么总是磕磕碰碰,不能和睦相处呢?要以和好贵,不要擅动干戈。”
鲁庄公恭恭敬敬地说:“孩儿谨听母亲教诲。”
“好!”文姜一挥手,“去吧!”
鲁庄公出了后宫,在返回大殿途中,便下了决心,回到大殿,刚落座就对曹刿说:“曹大夫,马上修书一封,回复齐侯,就说寡人因身体有病,未能赴北杏之会。齐侯以不遵王命兴师讨伐,寡人知罪。然而兵临城下,签订盟约,寡人不能接受,如果他们能将兵车退回齐,不再侵略鲁国,寡人立即携带玉帛前去请罪加盟。”
曹刿遵旨,立即走到旁边案几坐下,修书一封:
前次北杏之会,寡人偶染小疾,未曾赴命。寡人知罪矣!若齐国大兵压境,逼签城下之盟,这一点寡人却不能接受。若能退兵于君之境,寡人当奉玉帛前来请罪。
鲁国乃小国,会盟必不带兵刃,若带兵刃与会,即是以战争的姿态传闻于各诸侯国,齐侯还不如作罢。这次会盟,请都不要携带兵刃。
鲁庄公看罢,略显疑惑地问:“不带兵刃与会?这是何意?”
曹刿走到鲁庄公面前耳语了几句,只见鲁庄公脸色数变,而后又频频点头,沉思了一会,毅然决然地说:“好,就按你的意思办。”
齐桓公得书大喜,立即命令兵车退至齐国境内的柯地,并遣使再赴鲁国确定柯地(今山东阳谷东北)会盟之期。
鲁庄公偕同施伯、曹刿等人,乘车按期赴柯地请罪加盟。进入齐境,鲁庄公见沿途庄稼茂盛,牛羊遍野,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祥和的景象,惊异地对身边的施伯说:“齐国这几年的变化怎么这样大呀?”
“臣早就说过,管仲乃旷世奇才,深知治国之道,听说他搞了个什么相地衰征的农业改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施伯指着周围的庄稼说,“你看这遍地的禾苗长得多好呀!”
“悔不该当初没有听卿家之言,没有留住管仲,错失一个人才。”鲁庄公惋惜地说。
“还有。”施伯继续说,“管仲治国以后,咱们鲁国的盐价成倍地增长。”
“是吗?这个寡人倒不清楚,从来没有人向寡人提起过这件事。”鲁庄公问道,“这与管仲治国有关吗?”
“齐国有展渠之盐,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管仲做了相国,颁布了官山海的政策,齐国的财政收入猛增,一下子就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