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曹刿论战 - 管仲:他为霸业而生 - 余耀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章曹刿论战

第21章曹刿论战

齐桓公急于对外扩张,拒不采纳管仲的正确意见,于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春正月,以鲍叔牙为将,亲率战车五百乘,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齐兵伐鲁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天下。鲁庄公也是一个性情刚烈又崇尚武力的人,干时一战,鲁军大败而归,他心中对齐国便充满了仇恨,后又听说齐桓公将管仲引渡回国之后,不但没有杀死管仲,反而还委之以齐国之政,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心中更是恨上加恨。得知齐国进攻鲁国,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欲与齐国一决雌雄。一时间,战争的气息笼罩着鲁国。

曲阜城东门十里外有一东平乡,乡南头的小山脚下有户人家姓曹,主人叫曹刿。别看曹刿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他自幼饱读诗书,喜研兵法,且造诣颇深,是一位隐士,从未出仕。曹刿听说齐兵伐鲁,知道鲁国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心里非常着急。他虽是一介草民,不是什么肩负国家重任的朝廷官员,但他认为,国之存亡,匹夫有责。于是,他决定到曲阜去求见鲁庄公,为抗齐之战出谋献策。

曹刿的乡亲们知道后,纷纷出面阻拦,他们说:“战争是国家大事,让那些成天吃鱼吃肉、酒足饭饱的大官们去谋划吧,你一介草民,何必要多管闲事呢?”

“肉食者目光短浅,见识低下,不会深谋远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怎么能不管呢?”曹刿不顾乡亲们的劝告,只身前往曲阜求见鲁庄公。

是日,鲁庄公召集群臣商讨拒敌之策,他感叹地对施伯说:“悔不该当初未听你之言,让管仲活着回到齐国,果然是纵虎归山,遗患于鲁。”

施伯回答道:“如果臣料得不错的话,齐兵伐鲁,绝不是管仲的主意,以管仲的才能,在齐国内乱刚息,国力未复的情况下,绝对不会擅自出兵征伐鲁国。”

鲁庄公不解地问:“你的意思是……”

施伯分析说:“齐侯初立,国之内乱刚息,齐国虽然是大国,经过这几年折腾,国力削弱不少,善治国者,此时应该是整顿军队、发展生产的时候。然而,齐桓公违犯常规,贸然出兵征伐鲁国,师出无名,兴的乃是不义之师,其对外扩张之意图太过明显。管仲乃旷世奇才,这样简单的道理他不会不懂。”

“寡人总听你说夸赞管仲,为何齐国此时出兵伐鲁呢?”鲁庄公问道。

施伯思索了半天才说:“唯一的解释是:齐国内部出了问题。”

“会出现什么问题?”鲁庄公紧张地问。

“齐桓公与管仲意见不统一。齐侯与管仲有一箭之仇,他虽委政于管仲,其实对管仲并不信任,齐桓公出兵,管仲一定是劝谏而未果。因此,我们要在齐国没有真正重用管仲之前,打好这一仗。”施伯说。

“齐国的君臣和与不和,寡人没有兴趣,寡人现在只担心大兵压境,诸位爱卿有何退敌之策?”

“如何退敌,请曹司马出谋划策,他是管军事的。”施伯说。

鲁庄公焦虑地看着大将曹沫说:“曹司马,你有何良策?”

“唉!”曹沫叹了口气,说,“齐强鲁弱,干时一战,我军损失战车近二百乘,元气大丧,这个仗真的很不好打。臣一时尚无良策。”

鲁庄公气急败坏地说:“大兵压境,难道鲁国就此束手待毙不成?你们食朝廷之俸禄,国家危难之时,谁都不能替寡人分忧。难道要寡人向齐国俯首称臣吗?”

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声。施伯说:“和当然不行,齐国此次出兵,明显地带有扩张的性质,欲在诸侯国间树立威信,若与其求和,鲁国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且齐侯还不一定能答应。”

鲁庄公焦虑地说:“战不行,和也不行,到底该如何是好?”

群臣一个个惭愧地低着头。正在这时,忽听侍卫来报,说外面有个叫曹刿的人求见君上。

鲁庄公道:“不见!”

侍者刚去不久,又来禀报,说曹刿非见主公不可,不然,他要闯进来。

鲁庄公不耐烦地说:“轰他走,没看见寡人正在商议军国大事吗?”

“慢!”施伯出班奏道,“臣素闻曹刿之名,据说此人饱读诗书,满腹文韬武略,有将相之才,从未出仕,乃鲁国之隐士,只是未曾谋面。今日求见,一定与当前的战事有关,说不定是来献策的。”

鲁庄公听了施伯之言,手一挥说:“宣曹刿进见。”

侍卫犹豫地说:“主公,此人衣衫褴褛。不懂礼仪……”

鲁庄公瞪了侍卫一眼:“寡人说宣他进见!”

侍卫答应一声,急忙退出殿去。一会儿,衣衫褴褛的曹刿大步流星走进大殿,朝鲁庄公拱手施礼道:“草民曹刿拜见君上。”

曹沫站在班首,见曹刿站着行礼,怒喝道:“拜见君上,何不下跪?”

曹刿看了曹沫一眼,道:“草民乃山野村夫,拱手即是见面礼。难道朝廷中人见面都要跪拜吗?”

曹沫气急败坏,跨前一步,伸手欲将曹刿叉出大殿。鲁庄公挥手制止了曹沫,对曹刿道:“你求见寡人,所为何事?”

曹沫瞪了曹刿一眼,退回班内。

“草民闻齐兵犯境,朝廷的肉食者却无退敌之策。”曹刿故意瞟了曹沫一眼,“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草民虽是吃粗食的山野小民,但身为鲁国人,当国家在危难之时,也想为国家略尽微薄之力。”

曹沫手指曹刿,厉声说道:“好个大胆的刁民,你有何德何能,竟敢夸如此海口?”

曹刿不理会曹沫,向鲁庄公问道:“听说君上正在商议应敌之策,草民斗胆地问一声,鲁国凭什么同齐军作战?”

鲁庄公正需要人帮助他出主意,知道曹刿此问必有原因,于是便答道:“寡人对人还算是宽厚,凡衣食这些用以养生的东西,寡人从不独享,总要分一些给别人。”

曹刿对鲁庄公说:“君上所施,乃小恩小惠,且能受此小恩小惠者也很有限,多数人并不知君主有这些小恩上惠。老百姓更不知道这些,他们是不会跟着你去战场上卖命的。”

鲁庄公说:“寡人不仅待人好,对待天地神明,寡人也很虔诚,祭祀天地使用的牛、羊、猪和宝玉、丝绸等祭品,总是有多少就说多少,从来不敢夸大。寡人这样诚实,天地神明一定会帮助寡人打败齐国。”

曹刿还是不以为然地说:“君上不虚报祭品的数量,只能算是有点信用,还说不上是很有信用。单凭这些,老天爷不会降福于你,老百姓也不会信服你。”

鲁庄公沉默了一会,继续说:“鲁国每年要发生千百起诉讼案件,寡人虽然不敢说件件了如指掌,判决公平,但是,寡人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慎之又慎,使之趋向合理。人民一定会相信寡人、支持寡人的。”

曹刿听到这里,果然连连点头说:“诉讼案件,无论大小,都关系到当事人的生命财产,案件处理得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君上能够这样重视诉讼案件,并尽可能地公平处理,就是为百姓办了一些好事。若此,百姓一定会支持君上,草民认为,鲁国可以与齐国一战。”

鲁庄公为之一震:“敌众我寡,如何应敌?”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将不在勇而在于谋,鲁与齐战,要以智取,不可力敌,干时之战,鲁国三百乘战车,并不输于齐,为何大败而归?一来,鲁国擅自出兵,乃不义之士,二来,作战的将军逞匹夫之勇,孤军深入,中了敌人的圈套。”曹刿有意无意地又瞟了曹沫一眼。

曹沫狠狠地瞪着曹刿,恨不得一口将其吞下。

鲁庄公倾身问道:“能说得具体些吗?”

曹刿答道:“战场之事,变化多端。兵事须随机应变,非事先可以预料,请君借草民一辆战车,跟随在君上身边,臣将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为君上出谋划策。”

鲁庄公见曹刿很有智谋,想了想欣然说道:“你就与寡人同乘一辆战车,率领鲁国大军,去抗击入侵之敌。”正是:

齐兵压境举朝忧,君臣技穷难谋筹。

莫道边庭少捷报,由来肉食少佳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