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祖庙荐英才 - 管仲:他为霸业而生 - 余耀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9章祖庙荐英才

第19章祖庙荐英才齐桓公在高傒、国子费两位监国上卿和大夫雍廪、隰朋、东郭牙、王子成父、宾胥无等人的陪同下,一大早就来到祖庙,等候管仲与鲍叔牙的到来。

管仲虽然已经成为了自由身,由于此前他还是一个囚犯,没有以自由人的身份正式同齐桓公会面,加之在午门外他痛骂齐桓公,齐桓公不计个人恩怨,反而还饶恕了他,内心里觉得愧对齐桓公。管仲垂下帽缨,掩着衣襟,背插荆条,还让人拿着斧子跟在背后来见齐桓公。

齐桓公站在祖庙前,突见管仲如此模样,连忙上前,抽出管仲背上的荆条摔在地下说:“何必如此!”接着向管仲身后的持斧人说:“退下!”然后,亲手替管仲松绑,见持斧人仍然站在管仲的身后,补了一句:“叫你们退下,怎么还站在这里?”

两名持斧者看着管仲,不知是退还是不退。齐桓公见状,大喝道:“退下!”持斧者见齐桓公动怒,看了管仲一眼,只好退到一边。

齐桓公对管仲说:“既已垂下帽缨,拉下衣襟,负荆而来,这样谢罪也就够了。寡人准备正式接见你。”

管仲叩头再拜说:“臣在耻辱柱上痛骂主公,犯了欺君之罪,蒙主公恩赦,死罪已了,然活罪难逃,请主公惩罚。”

“一概免了!”齐桓公手携管仲,进入庙堂,群臣紧跟其后,一同进入。

齐桓公先自在宗庙供奉的齐国列祖列宗的灵位前跪下,虔诚地说:“列祖列宗,管夷吾乃济世之才,小白欲重用此人。不敢擅专,故以告知先君。”

齐桓公向列祖列宗推荐完毕,站起来,以命令的口气对管仲说:“管夷吾,帮助寡人治理齐国。”

管仲听齐桓公以如此口气命令自己,转身向祖庙门口走去。鲍叔牙见状大惊,赶上去叫道:“管夷吾,你哪里去?”

大家也都莫名其妙,不知管仲为何突然愤然离去。

齐桓公见状,突然意识到是自己失礼,管仲现在还是客位,与自己并无君臣之份,用命令的口吻与客人说话,有失礼仪。连忙叫道:“先生请慢行!”

管仲闻声止步,齐桓公上前一步,双手一揖道:“寡人失礼,请管先生不要见怪。”

管仲见齐桓公态度诚恳,重新转回祖庙。有词为证:

管仲垂帽拜君上,桓公祖庙荐英才。

君臣从此相携手,大展宏图创未来。

且说齐桓公赦免了管仲后,欲拜鲍叔牙为上卿,委以国政。

鲍叔牙推辞道:“臣是庸臣,主公欲加惠于臣,使臣饿有所食,寒有所衣,就是主公对臣的恩赐。至于治理国家,则非臣之所能。”

齐桓公说:“太傅乃寡人师傅,举国政之事,非太傅莫属,请不要推辞。”

鲍叔牙说道:“主公知臣,只知道臣小心谨慎,循礼守法而已。这都是做臣子的本分,非治国之才。治理国家的人,内要能安抚百姓,外要能安抚四夷;要能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疆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此乃帝臣王佐之任,臣才疏学浅,实不堪以任。”

齐桓公不觉欣然动色,认真地问:“如太傅所言,当今之世,有这样的人吗?”

鲍叔牙说道:“臣已多次向主公举存,难道主公忘了?”

“你是说管仲?”

“管仲之才,胜臣十倍、百倍,若要使齐国走富国强兵之路,非管仲莫属。”

“好吧!”齐桓公说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将管仲带来,寡人要亲自测试管仲之所学。”

“臣闻‘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主公在祖庙举荐管仲时,已见过管仲的性格,他是个极有主见,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鲍叔牙说,“主公欲用管仲,就必须重任,请主公委管仲以国政,厚其俸禄,以父兄之礼待之。一国之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轻易相召,非礼也。既是非常之人,必待之以非常之礼,请主公择吉日,郊迎管仲。天下若闻主公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贤者定当蜂拥而来。”

齐桓公不假思索地说:“不行,除了太傅,寡人谁都不相信,更不能贸然将一国之政交与他,请太傅带管仲进宫,待寡人与他交谈之后再说。”

第二天,鲍叔牙和管仲一同进宫,管仲稽首谢罪,齐桓公亲自扶起,赐之以坐。管仲谦恭地说:“臣乃槛车人,得蒙赦免不死,实乃万幸,怎能承主公如此厚礼?”

“寡人有事相询。”齐桓公说,“坐下来,寡人才好请教。”

管仲告罪坐下,鲍叔牙坐在旁边。

齐桓公对管仲说:“齐本是千乘之国,先父僖公时代,威镇诸侯,号称小霸。可襄公继位后,政令无常,朝纲混乱,国力不振,百姓遭殃。寡人继位以后,人心未定,国力衰弱,百废待举。寡人担心国家因此而灭亡,社稷因此而毁于一旦,宗庙会出现无人祭祀的一天。寡人对此深感不安,欲修理国政,建纲立纪,你看该从哪里着手才好呢?”

管仲回答说:“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没有四维,国家就会灭亡。今日主公欲立国之纲纪,必须要弘扬四维,以四维来约束人民。这样,国家的纪纲就可以建立,国势也可以振兴。先王周昭公和周穆王效法文王、武王的业绩,获得了好的名声。他们组织德高望重的老人,选择、考查庶民中的德才兼备之士,由朝廷树为典型,作为庶民的楷模。建立相应的法度,树立权威,与之密切配合。端治国之本,正庶民之末。用赏赐勉励庶民向善,用刑罚惩处他们的过失。提倡尊老爱幼之俗,使之成为庶民的道德规范。”

齐桓公问道:“如何能使人民听从使唤呢?”

“欲使唤人民,首先必须爱民,只有爱民,人民才会服从您的使唤。”

齐桓公点头,又问:“爱民需要哪些具体措施?”

“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如何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齐桓公问道。

“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基本人民,不可使他们杂居。圣王总是安排士人住在闲静的地方,安排农人住在靠近田野的地方,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此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他们各守其业,子从父职,百姓就安定了。”

齐桓公问道:“齐国的军事力量非常虚弱,如何迅速强大起来?特别是武器严重不足,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管仲答道:“武器问题不难解决。朝廷可以制定以兵器赎罪的办法。犯重罪的人用一套犀甲和一支戟赎罪;犯轻罪的人用一只盾牌和一支戟赎罪;犯小罪的人用铁赎罪;一般民事纠纷,令其交纳箭作为诉讼费。质量好的铁用来铸造剑戟,质量差一点的铸成农具。”他见齐桓公听得入迷,微微一笑,道:“当然,光兵械充足还不行,还得有强大的财力。臣以为,齐国丰富的铁矿可以冶铁,海水可以煮盐,这两项就可以通利天下。以此为基础,与各国做买卖,互通有无,天下客商一定会云集临淄。到时,主公只要安排好税官收税就行了。这笔钱收入相当可观,解决军费绰绰有余。”

齐桓公禁不住击掌称妙,又问道:“兵械、财源解决了,可兵士不足怎么办呢?”

“实行‘三国’‘五鄙’之建制。”

“何为‘三国’‘五鄙’?”齐桓公问道。

“定全国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个。士、农之乡十五个。主公统帅十一个乡,高子、国子各统帅五个乡。三国就成了三军。主公安排三国之官吏。工商之乡解决财源,士农之乡解决兵源。确定五家为一轨,设轨长一人。十轨为一里,设里司一人。四里为一连,设连长一人。十连为一乡,设良人一人。每户出一个兵士,一轨就是五个,轨长率领;一里就是五十名兵士,由里司率领;二百人为一连,由连长率领;二千人为一乡,可称作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个乡成为一个军,每军一万名兵士,十五个乡就可以出三万兵士,五乡定为一帅。编成三个军。主公统帅中军,高、国二位上卿各统帅一个军。农闲时练武、打猎。这样,一轨的五个兵士,大都有血缘关系,祭祀时一个祖宗,生老病死互相关照,居则同乐,死则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有这样一支三万人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主公可以横行于天下。”

齐桓公问道:“‘五鄙’又是怎么回事?”

“确定五家为一轨,轨有轨长;六轨为一邑,邑有邑司;十邑为一卒,卒有卒长;十卒为一乡,乡有良人;三乡为一属,属有大夫。五属设五大夫。武事听从于属,文事听从于乡,各自保证其所管,不准有所荒怠。”

齐桓公听后耳目一新,高兴地说:“如此一来,寡人就可以征服天下,称霸诸侯了。”

管仲摇摇头说:“不行,现在周王朝虽然衰弱,可总还是大家公认的天子。主公一定要打着尊周的旗号,与各诸侯国建立友好关系,使他们心悦诚服,逐步确立齐国盟主之位。”

齐桓公听管仲亲口论政,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才明白鲍叔牙为何崇拜管仲,为何要拼死举荐管仲。他以商量的口吻问道:“管仲,寡人决定命你为大夫,并委以齐国之政,你可愿意?”

“不愿意。”管仲毫不迟疑地回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