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府学(九) - 武勋子弟被皇帝命令科举出仕后 - 区区某某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0章府学(九)

第110章府学(九)

世子爷毫不犹豫应下:“当然可——”

发现自己袖子被崔琮拽了一下,世子爷立马道:“就说昌平姑姑把书给我看。二叔体恤我,替我抄写有关科举的书籍。作为皇帝义子,我瑚瑚妇产科的钱都供出去了,更何况几本书呢?”

“所以我也是超级友善的,愿意将书给琇弟弟给跟你玩得好的一帮人分享张家昔年科考经验!”

说完,崔瑚冲崔千霆神神气气一昂头:“你们这些大人的矫情,我也会!”

“不就是说的大义凛然吗?”

崔千霆矜持的翻了个白眼,指点崔瑚挑选基本与科考有关的书籍。

崔瑚连目录都不看一眼,直接递给崔琇。

崔琇一本又一本的,颇为郑重的搂自己怀里。

然后毫不客气抓着两个哥哥做苦力:“抄书!”

崔瑚扁扁嘴:“给我挑算术的那种。就是算几个鸭子几只鸡的。我比较喜欢那种。算不出来我还能画鸡头鸭脚。”

崔琮也跟着点头:“有地方志吗?大周地大物博的,我还是喜欢农学。就是看地方特产,尤其是记载地方美食的。”

“虽然现在殿试加特产课程了。但从前不考啊。”崔琇板着脸:“两位大哥你们先看看,我给你们选的这本,是记载如何火眼金睛发现人作弊的。是考官心得。”

崔瑚眼睛一亮,就连崔琮也颇为兴趣昂扬。

崔琇摇摇头叮嘱几句过后,将自己宝贝的书籍慎重的选了又选,最后谨慎的挑了《资治通鉴音注》虔诚的放进自己的书箱里。

读史学史最最最最重要的便是两大山——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

而《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将相追捧,尤其是《御制序》中宋神宗的点评:“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敬,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因此上行下效的,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尤其是科考生必备的经典。且因其重要性,点评批注它的人数不胜数,观念数不胜数!!!

在无数人做无数批注中,一直公认对《资治通鉴》的注释最佳者便是《资治通鉴音注》。

这书据闻仅在注释《唐纪》时即引用百位学者的论点,引文超过一万条,是真真落实什么叫旁征博引。

当然也因这些……这些旁征博引,此书数字有些大。据说从刻板印刷的角度来说不太划算。当然更确切说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基本只在世家中流传。

有这样的书籍,才算得上书香文墨世家。

想着,崔琇回到府学宿舍后,还有些小亢奋,一见文敬立马神神气气的将自己带来的《宋纪》一卷往人眼前一放。

“好字!这笔扫千军,气势凌厉,自成章法,非几十年功力写不出来。”文敬赞叹后,有些狐疑的看着崔琇:“琇弟弟,这……这不是你的笔力吧?”

“我爹的。”崔琇与有荣焉应下后,清清嗓子,问:“这书你熟悉吗?”

文敬带着困惑,擡眸定睛瞧了一眼:“有点眼熟,我……”

带着困惑翻又翻,最后他浑身一僵,吓得立马合上,还左右环顾一圈,压低声音:“琇弟弟,你把这书带府学来干什么?”

寒门和世家有些矛盾不可调和的。比如科考,像寒门子弟学《资治通鉴》也基本上就只有《资治通鉴》了,可世家子弟是学习《资治通鉴》加上《资治通鉴音注》。

而科考出题呢,若是出史论,那肯定不会单纯问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是会进行全面的考量。比如征兵,那就得兵部报需要数额;户部鱼鳞图册点人头、算军饷;刑部和礼部也得插一脚。毕竟家里当家男人独苗苗顶梁柱要是离开了,妻儿被地痞流氓欺负怎么办。这些考量都得算了又算的。

他们世家子就是学的全面,率先就是从各种批注各种旁征博引中进行学习。而后让自己管理自己的小院子,调停各种矛盾……

一次次的进行历练。

崔琇将编好的理由大义凛然的说了一遍,说完他定定的看着文敬:“我爹也琢磨着,风骨馆都快开馆了,我带来抄书也是可以的。”

文敬恍恍惚惚,小心翼翼:“对哦,皇帝义子还是……还是……还是张家外孙。”

崔琇郑重的点点头,而后目光炯炯的看着文敬:“文兄,你之前不也说了知识归知识,最为重要的还是自律嘛。不然像我大伯,上书房缺过什么书啊,结果呢他老人家府试还没考过。”

文敬看着崔琇眉眼间带着的希冀,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要炸了:“我……我……这……我……你……你让我静一静。”

“静一静!”

崔琇见状,从顺如流让人静一静。他自己坐到桌案前,开始抄书了。

他的书籍可以给同窗分享。

他爹抄的书要当传家宝的。没见世家子都赞字好了。

静一静文敬瞧着崔琇还真不理会他了,自顾抄书去。他盘腿坐在床榻上,脑子闪现祖父闪现父亲闪现……将全家老小的话都闪现了一遍,最后他扭头看看狭窄到要命的床榻。若不是因为帝王命令皇帝义子来府学读书,他都不回来的地方。

可自打……

回想着,文敬一个激灵,难得请假回了一趟家,直接将崔琇带张家藏书去府学的事情说了一遍,末了还重点强调:“风骨馆中的大周藏书馆真会放开所有的书籍吗?”

文阁老捋了捋胡须,含笑问:“你怕?怕寒门子弟有了这些资源后,比你有眼见比你针砭时弊,厉害?”

“孙儿倒不是怕。读书贵在坚持,不然荣国公的例子实在太显眼了。”文敬拱手回答:“孙儿就是不解,这崔家为何要崔琇抄书,甚至……甚至崔千霆也是抄书。明明这些书籍算是工具书,只要通读便可。”

“民间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自己抄录过,跟眼睛看过,完全不一样。”文阁老看着困惑的孙子,耐心答疑解惑着:“且崔琇不也跟你坦诚相待了吗?他看一遍完全记得住,崔千霆却让他一笔一划抄书,那是为了让他能够跟寒门感同身受。”

“你们这些公子哥,哪怕一个月真给你们一两银子零花钱,你们花完了也就花完了。你们脑子里永远会有退路,不会想着攒钱,不会想着若是父母生病缺药了要用钱。”

“但寒门不一样。寒门有一半,或者说天下百姓,会爱囤东西。因为囤着对他们而言就是安全。他们就不会怕突发情况。”

文敬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你跟着一起抄书。抄书也没什么坏处,提高自己的笔力。”文阁老见人还似懂非懂,干脆建议道。

文敬恭顺应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