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三年 - 武勋子弟被皇帝命令科举出仕后 - 区区某某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092章三年

第092章三年

文敬一开始没胆应下来,可随着日复一日的劳作,他也觉得自己思考方向很对——要学会利用工具偷懒,于是就揉着破皮的手,打算回家请外援了。

崔瑚知道后,积极献计献策,表示自己超会在叔叔面前卖惨。还友情贡献了纱布和口脂,把文敬的手精心的包扎出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乍一看,十分触目惊心。

崔琮感觉自己心跳都噗噗加快了:“瑚大哥哥,这……这是不是骗人?”

“这叫战术!兵不厌诈!文敬,我认你这个兄弟啊,你最好把你叔叔骗过来,让他耕作一回他或许就聪明了知道怎么制作偷懒的工具。”崔瑚拍拍文敬的肩膀,甚至还低声威胁道:“要是你叔不答应的话,我就找我皇帝爹哭!”

“把他也加入进来。”

文敬瞅着自己被流着“血”的伤口,再看看一脸豪气冲天的崔瑚。权衡一瞬,他还是抵不住内心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开口了问出来:“世子爷,您是怎么活这么大啊?这样假装受伤卖惨,您父亲不管吗?”

“我爹教我的啊。”

文敬:“…………”

“我二叔管过两回,后来就叫我兵法三十六计了,说别人问起来,就叫兵不厌诈,就叫美人计。”崔瑚昂首挺胸:“毕竟我长得还好看,哭起来不丑,会让老一辈心软的!”

文敬瞧着说得理直气壮,还一点不压低声音,不遮掩的崔瑚,沉默片刻,他目光带着决然,感觉自己懂为何祖父逼着他来跟崔家人打交道,也能够领悟“老狐狸”的必备技能了——跟着崔家人在一起,脸皮真的会变厚!且可以达成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脸不红气不喘的!

于是怀揣学习之心的文敬捂着自己手上的手,回了家。而后蹑手蹑脚到达自家祖父书房,他怯怯的伸出自己因为劳作都有些漆黑的手,眼神倒是有些不敢看自家祖父,硬着头皮道:“祖父,您……您不是说政局诡谲吗?要不咱们还是辞官荣归故里吧。我……我陪您回老家!”

文阁老扫了眼眼神躲闪的孙子,冷笑一声,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以进为退,这招不好用!”

冷不丁听到这话,文敬一愣,昂头看向文阁老,吓得都有些结巴:“您……您……您怎么知道?”

辞官这个胆大包天的要求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文阁老或许就会思量,就会答应另外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要求:让文家三子不去书院偷懒搞工具研发!

客观而言,对于这个“狗胆包天”的套路,他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可万万没想到崔琮都敢提出来,甚至崔瑚都敢要求他照办!否则就用世子爷身份去书院抢人。

因有世子爷当“靠山”,所以他才鼓足勇气想要老虎头上拔毛一回。但万万没想到做了千万的设想,结果祖父一语道破诀窍?

“你什么性情我这个当祖父的不知道?”文阁老瞧着面带躁红的嫡长孙子,就差从小带再身边手把手换尿布的孙子,他表情和缓了两分,还有些傲然的一挑眉:“我没点能耐,能从武帝朝顺顺遂遂混到现在?”

“虽说首辅阁老并非我本愿,但我也算勉勉强强坐稳了首辅的位置!”文阁老口吻倒是颇为谦逊,还幽幽补充完整。

但当垂首扫见的确有些粗粝破皮的手,文阁老还是克制不住带着一丝心疼。

他乖孙的手,是拿笔的手啊!

现在肉眼可见的有毛刺,甚至肉眼可见还有些劳作过的黑,被太阳晒出来的黑印。

压住心疼,文阁老板着脸沉声道:“想想皇上怎么登基的。你,你们这些世家公子哥知道点民生也好。再说了,不就是种田吗?连皇子龙孙都要跟踪,所以也别娇娇气气的。”

“这种田,向来跟我种兰花也差不多。他们图个养活,我也求个活!”

因是最为疼爱的嫡长孙,所以文阁老思来想去,最后还举例鼓励说明。但万万没想到自己例子一出,原本羞红的文敬倒是理直气壮了,就连脖颈都高昂了两分,振振有词道:“祖父,您……您……您也是不知民间疾苦的!这种兰花和种地完全不是同一个步骤!您不知道吗?锄头都不一样!”

“我们一开始连锄头都不会用,且翻土都有讲究的,这土壤肥沃……”

瞧着滔滔不绝,似乎还想连笔带划诉说的文敬,文阁老震惊过后,表情变了变。

的确,他们文家是世家。且还是有传承的世家,是会档案管理的世家!

《史记》记载:诸将皆争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从中便可窥见汉朝初期便有档案的管理体系。从汉到眼下的大周,历朝历代发展不断完善,这档案管理重中之重便是户籍管理。

更别提他们还跟算学大家互有联姻,互相学习进步。

所以哪怕从前没有登高到首辅的位置,但却也是代代朝中有人为官。故此,作为世家子弟,他从小学的便是世家之能,就算爱好种植兰花,那也是品为上。

因此还真没下过农田。

恐怕整个文氏家族,文敬倒是成第一个下农田,还亲力亲为耕种的人了。

从前在户籍上留下的一笔一划,在奏折中哀民生之难,在文家餐桌上叮嘱后辈粒粒皆辛苦,从……这些画面随着文敬的诉说,好像更加鲜活了些。

文阁老想着,静静等人说完。

文敬感受着屋内的寂静,后知后觉的感觉自家祖父似乎有些不太对劲。他小心翼翼藏好自己被伪装过的手,才鼓足勇气开口:“祖……祖父,是不是孙儿说错了做错了什么?您……您别看着我。您罚我!”

“我……我是胆大了些。可……可世子爷……世子爷他们看起来很随意,又……又皇上压着。我……我一个胆大……”

瞧着结结巴巴,口吻中还透着些对崔家子弟羡慕的文敬,文阁老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缓缓道:“这回你倒是没做错什么。你所言的不歌颂苦难,去思考如何帮助百姓。光这点,让祖父都很欣慰。”

万万没想到自己能够得到赞誉,文敬一愣:“您……您真夸我,不是……不是气糊涂了?”

“咱们文家靠什么发家?靠算靠数靠从浩瀚的档案分析归纳,总结异同点。这些思维理念,就注定了咱们不会单调的重复再重复,而是学会经验总结!”文阁老瞧着震惊的孙子,倒是颇为慈爱,耐心的解释自己为何不生气,反而开心的缘由:“所以这些理念也早已贯穿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那些百姓,他需要一个个铜钱数过去,才知道自己一年积攒了多少钱。可咱们学什么?咱们知道一个铜钱的重量,而后将所有铜钱都称一遍,简单做个算术,便能够得出多少钱来。”

文敬闻言点点头:“是。”

“所以下一回,你遇到了崔瑚他们,你就得跟他们强调这一点,强调你的家学渊源,而不是说你观察到你三叔如何偷懒!咱们好歹也是世家,要有文雅。”文阁老手把手教导自家孙子如何增加自家在明德帝心目中的分量:“更为简单些,你跟他们解释曹冲称大象!”

文敬听得这话,想想家喻户晓的典故:曹冲很聪明。有一次他爹曹操得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大象的重量,便询问他的属下有什么办法在保证大象活的情况下,知道大象的重量。下属们面对如此庞然大物,都表示无能为力。但曹冲想出了办法——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后来用这种方法,果真称量出大象的重量!

飞速捋了典故后,文敬眉头一拧,倒也是不懂就问:“祖父,孙儿愚昧。这故事不是夸曹聪聪慧吗?跟农具这件事有关联吗?”

“不要钻牛角尖,被习惯性的思维给框定住了。让你称大象,就傻乎乎的看着秤砣发呆。你要眼见开阔。像你这回就很好。咱们一般而言知道农民辛苦,会唏嘘感慨哀民艰难,然后呢?”

“像百姓学习刻苦钻研吗?还是说免税?作为官吏,咱们不能夸夸其谈,能不能同情心泛滥,做出不切实际的瞎许诺。而你,倒是琢磨从工具,给百姓辅助,去减缓百姓的疲劳……”

文敬听完之后,认真鞠躬:“多谢祖父指点,孙儿是……是误打误撞,其实是想自己偷懒。”

“要夸你的第二点便是偷懒。咱们作为人,要学会偷懒!”文阁老笑着道,将书房肃穆的氛围都添了些温馨之气:“不学会偷懒,怎么会有纸张的出现?竹子做书有多重?雕版印刷术怎么会出现?”

“但是咱们作为官吏,作为官宦子弟,不能把偷懒这个词放在明面上说。尤其是在帝王面前,咱们是要把七分的苦劳都化作十二分的辛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