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扶龙之始
冬至就这样悄悄的过去了,紧随而来的是除夕与春节。这都是至关重要的节日,又贴在一起,马上又是正月十五,因此东京城里节日的氛围从不曾消退过。
然而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一场意外情况的发生,彻底打乱了这节日的气氛。
皇帝驾崩了。
大汉国的开国皇帝,才坐了六个月皇帝之位刘知远,病死于宫中。
这个消息传出来,整个东京城都震动了。
正在家中庆祝端午节的百官为之震动的原因,是因为要换皇帝了。
而普通百姓们震动的原因,就只是单纯的因为刘知远死了。
不过,百姓们在震动之余,还略微的有些欣喜。
刘知远在位期间,各地节度使一直都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造反那一刻的到来。割据势力已经到达了灾祸的级别,而且因为先前与契丹人的战争,导致中央的部队损失惨重。
还有去年十月杜重威于魏州死守不出,攻城战旷日持久,中央禁军死伤甚巨。而且最终还是以杜重威投降,刘知远信守承诺没有杀他才结束的。
如此种种,各地节度使都看在眼里。朝廷威严在他们眼里已经一扫而空,刘知远在他们的眼中,也就是一个运气好一点的跳梁小丑罢了。
若光是这些割据势力,倒也不至于让百姓们有所窃喜。
地方节度使与中央这种级别的对抗,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影响并不大。
主要的原因还是刘知远把太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稳定大局上,对于朝廷官员的风纪问题倒是关注的少了。
加之现在大部分手握实权的官员,都是当初跟他一起打天下的穷哥们。
说好的苟富贵勿相忘,刘知远就算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下不去那个狠手去收拾他们。
结果就造成了这些贪婪之徒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一时间贪腐成风,敛赋成灾,弊政已经逐步形成。
这一点离开封比较远的地区,或许还没有收到影响。但作为开封府东京城的居民,百姓们自然已经感受得到了。
哪有加征人头税的道理?这日子还让不让过了?
百姓们不知道这是刘知远的手下干出来的好事,觉得这是刘知远的主意。而即便他们知道,也会觉得刘知远知情却什么都不做,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所以百姓们自然将不满归咎于刘知远,刘知远驾崩,他们心中自然有着窃喜。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只是他们噩梦的开始罢了。
刘知远一死,便有很多问题接踵而来。敌对势力,譬如吴国,唐国,会不会趁此机会大举入侵?
还有北边的契丹,他们刚刚被刘知远从中原赶出去,如今听闻刘知远病死的消息,会不会卷土重来?
以及各地的节度使,他们听闻这个消息后,会不会升出什么奇怪的心思?
新皇帝的人选倒是没什么悬念,可刘承佑能否在这充满危机的情况下主持大局,度过风险?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不过,有些人已经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刘知远死前三日,也就是正月十二那一天。
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杨邠五人受召入宫。
晨间入宫,天黑之时才从宫里出来。
这五人,便是刘知远授命的托孤大臣。
李皇后在刘知远死后不久便公布了消息,文武百官纷纷放下手中的事情一同入宫。
苏逢吉担任的是左相,与和凝同为文官之首。但是和凝侧重的方向,是在官员的管理上,而苏逢吉,则比较倾向大汉国的利益。
所以在大事上,和凝一般都是默不作声,苏逢吉会担任发言的那个角色。
“国不可一日无主,陛下驾崩之前,虽然并未来得及立太子,但父死子替乃自古以来的规矩。
二皇子虽为次子,但魏王千岁已死,只剩下二皇子与三皇子尚在人世。
故微臣提议,由二皇子继任大统,统领百官。”
殿内,文武百官分立左右,泾渭分明。空空如也的龙椅旁,站着一脸悲戚的李三娘。
听到苏逢吉的话之后,李三娘点了点头道:“就这么办吧,陛下也是这么安排的。”
刘承勋卧病在床未能出席,站在百官前列的刘承佑,便站出来,高声说了一段话。
这是苏逢吉在那日被叫入宫中后,就花了一天时间提前给他写好的词,大致意思就是我会不负众望,领导百官,带领大汉国走向新的辉煌。
之后,便是继位加冕,太庙祭祖等繁琐复杂的仪式,一直持续了四个时辰,天都黑了,才终于结束。
离开之时,和凝郭威相顾无言,现在,刘承训病死的罪魁祸首是他自己身子骨虚,还是其他的什么幕后黑手都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就算有幕后黑手,他现在也已经达到目的了。
二月,刘知远病死的消息传遍天下。江南那边的人还没什么动静,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已经耐不住寂寞了。
一纸檄文,昭示天下。自立为秦王,起兵造反。
为响应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
郭威主动请命,刘承佑不准。主要原因,是他宠信的一个名叫李业的大臣对他说:“先帝死前,特地擢升郭允明为枢密使。如今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您颇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