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送行(捉虫)“陛下可不许嫌我累赘。……
第212章送行(捉虫)“陛下可不许嫌我累赘。……
阮梨珂筹备在金阳开书肆的时候,接到庐阳来的信。
因为佟若谦是庐阳人,这回中了解元,在庐阳的名气是最大的,他之前在庇月轩出售的那些注解集,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不到三日,庇月轩里所有现有的注解集,并着一些一同出售的书册,全都被一抢而光。
信里赵掌柜问,要不要继续加印出售,因为来问的人还有很多,甚至还有别的郡县专门过来庐阳的人。
眼下正是乡试刚结束不久,佟若谦风头正热,庇月轩生意当然好,当然,之后也会好,但是,像眼下这么好却是不会的,应当会有一定的回落。
阮梨珂回信,让赵掌柜可以加印,但不能加印太多,要比眼下预估的量再减少个两三成。
阮梨珂写完回信,等墨迹干,便交给常妈妈。这些生意上的事,阮梨珂虽然已经处置熟练了,但她到底年轻,常妈妈跟着母亲多年,经事多,总比她经验足些,看事情也老道,所以这些事情她一向是不会避着常妈妈的,而且,还会专门让常妈妈过目。
常妈妈接过回信,很快看完,赞许地点点头。做生意都是冲着赚钱去的,但也忌讳头脑发热,阮梨珂性子稳重,在这一点上倒是完全没有少年人的冲动。
常妈妈便等墨迹稍干,将信封好。倒没急着去寄,阮梨珂手边还有别的信。
是姑姑阮璐写来的。
阮璐不经常给她写信,只个把月偶尔来信一回,信中也不多话,只问她一切顺不顺利,她便把京中情形简单写在信中告知。
上回姑姑的信好像才寄来没多久,才隔了半个月,竟又来信了。
阮梨珂心里有点疑惑,拆开信看。
常妈妈在一旁看着,屋里的茶喝完了,抱琴去添了茶,正回来,就看见阮梨珂看着信,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小姐,可是庐阳有什么事情?”常妈妈问。
抱琴放下茶壶,也看着阮梨珂。
信不长,阮梨珂把最后两行看完,才擡起视线来。
她摇摇头,眉头松开,但神色仍有些正色:“不是庐阳。是云州。”
“云州?”常妈妈不解。
阮梨珂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姑姑人脉广,之前还认得泽东的蝉婆……姑姑说她得到消息,云州这段时日,许多东西物价一直在涨,有点不寻常。”
常妈妈默声,物价波动是寻常的,一直涨也是有的,但原由就不好说了,尤其云州还是边境。
阮梨珂垂眸:“姑姑敏锐,说她会多留意着,等弄清具体是哪些东西涨价之后,再给我来信。”
常妈妈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
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没等撑到半年,进十月后,就一病不起了,好在人还能说话,政务也早已经过渡到萧淮憬手上,十月初一到初三,皇帝召见了不少大臣,交代了身后事,到初五夜间,皇帝已然不能张口说话,意识模糊,子时过后,没到一个时辰,皇帝就驾崩了。
兆丰阁里哭声啜啜,夜里,宫人们已经开始在宫中四处挂上丧幡。
第二日,东宫发讣诏,三品及以上大臣入宫,为先帝哭奠,设几筵,行小殓。
阮梨珂也是这日知道宫里消息的。萧淮憬是储君,要在宫里协同丧仪,宫里宫外,禁礼乐、屠宰、建筑……
一直到十t月下旬,皇帝下葬,丧仪才算告一段落。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上书请奏后,十月底,萧淮憬就继位了。他继位十分顺利,一则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二则,皇帝驾崩前,也同许多大臣亲口交代过,三则,当初皇位的竞争者,现在死的死,残的残,萧淮憬已经是唯一的人选了。
金阳城里,所有人都要为先帝素服一年,皇子公主等,要丧服三年。
阮梨珂穿了一身素服在院中,天气渐冷,她另披了一件披风,正在看云州来的信。
这是姑姑来的第三封信了,早前她已经得到姑姑的消息,云州涨价之物,多是米粮、药材等物。云州边境之地,粮食和药草价格上涨,可不是好兆头,更不容忽视。
阮梨珂早一个多月前已经命人高价收购了不少米粮和各类药草,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眼下,云州倒还没有起乱的消息传来。
不过她把云州的情况同萧淮憬说了,先帝驾崩后,宫里宫外庶务繁忙,他一直没顾上此事。
姑姑的来信里说,阮梨珂要的米粮和药草,已经购置好了,数量不少。
阮梨珂觉得此事拖不得,云州山高路远,还是要早些应对,又派人往宫里送口信,提醒萧淮憬此事。
晚间,送口信的人才回来,萧淮憬并没叫人带什么话。
阮梨珂心里不安,想着要不要明日自己进宫一趟。
但不等她进宫,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起来,她就被弄醒了。
阮梨珂睡梦中一睁眼,看见萧淮憬在床边,看着她。她怔了怔,但很快,她还以为是做梦,又把眼睛闭上了。
“阿梨,起来了。”萧淮憬只好叫她。
熟悉的声音,语调无奈,阮梨珂睡意退散,稍微清醒了些,终于晓得自己不是在做梦。
她重新睁开眼,看清床边的人:“……你、你出宫了?”
罩灯已经快燃尽,屋里很有些暗,时辰还很早,她看他好好穿着衣裳,跟着又问:“这么早,你、你不睡吗?”
“不睡。”萧淮憬低声道,捋了捋她的耳发,“姐姐快起来,陪我出城去。”
出城?
阮梨珂有些懵:“出城做什么……”
虽然不明白,但阮梨珂也起身了。
萧淮憬这才解释道:“之前你说的云州的事,我安排了崔铎过去。若云州无异动,便加固防线,若真有不妥,他带兵十万,也能及时增援。他今日离京,我与几个大臣去送他,姐姐也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