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章神职者 - 告白 - 凑佳苗 - 二次元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二次元 > 告白 >

第一卷 第一章神职者

喝完牛奶的人把纸盒放回标着自己学号的架子上,回到座位坐下。大家似乎都喝完了。

“连学期最后一天都要喝牛奶啊!”虽然有人这样说,但牛奶时间也就在本日告终。辛苦各位了。“明年没有了吗?”没有。

牛奶的话题先放在一边,我这个月就辞职了。“要去别的学校任教?”不,是不当老师了。放弃这个职业了。所以一年二班的各位就成为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最后一届学生。发出惋惜声音的人,谢谢你们。“辞职是因为那件事吗?”是的。最后我有些话要跟大家说,那件事也包括在内。

到了辞职的关头,反而再度思考“老师”到底是什么。

之所以当老师,并不是因为有改变我人生的恩师之类的特殊理由,只是因为我家里穷而已。爸妈一直都说女孩子念什么书,不要升学算了。但是我喜欢念书。

有时候我会想,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老师要对着学生热切说教,是不是有点儿离谱过头了呢?把自己的人生观强行灌输给学生,只是自我满足而已。说穿了不就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小看孩子们吗?大家在看校园剧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呢?热血教师就算在上正课的时候也热血沸腾地诉说自己的经验或者问题学生的心情。但这是大家想听的吗?真的有非得打断上课也要对平常谨守本分的学生说教的必要吗?跟误入歧途后回归正道的人相比,一直都循规蹈矩的人绝对比较伟大。可惜的是这种人是不会成为聚光灯焦点的。在学校也是一样。于是认真过日子的人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疑问,导致负面思考的原因不正在于此吗?

大家常用“信赖”这个词来描述师生之间的关系。女学生发短信给年轻的男老师说:“老师救命啊,我朋友危险了。”要老师去宾馆。既然是那种地点,当老师的自然也有点儿警觉,但还是十万火急地赶去了。结果在那里被偷拍了照片。第二天家长就找到学校来,还报了警闹得不可开交。但是我们这些同事立刻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为该老师外在的性别跟他内在的性向并不相符。没有必要为了这种胡说八道公开自己有性别认知障碍的私事,大家是这么劝他的。但该老师为了维护教师的尊严,跟家长和学生说了真相。这个女生因为老师告诫她上课的时候不要聊天,觉得怎么就只针对我呢?真让人不爽。原因就是这么无聊的事。“处分?”没有。这所学校怎么让人妖跟单亲妈妈担任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的导师啊!家长只字不提自己女儿做的错事,反过来指责校方,结果算是学校败给了这种家长吧。教育场所也扯到胜负是有点儿可笑啦……“是那个老师吗?”他去年转到了别的学校,现在以女老师的身份在那里任教哦。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儿极端,但要是别的男老师碰上这种事我想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从那时开始,s中学的做法是,就算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来找,只要是异性的话,就联络别的同性老师去。

就算身为老师,也不可能成天只想着学生的事。我有更重要的人。大家都知道我是单亲妈妈,未婚母亲。我本来要跟四岁女儿爱美的爸爸结婚的。他是我打心底尊敬的人,拥有我所没有的特质。我们一起作了健康检查。其实只是顺便而已,没想到却发现他身染重病,于是取消了婚礼。“因为生病的缘故吗?”当然。“他很可怜?”是啊,井同学。的确,对方突然生了重病但仍旧结婚,夫妇一起渡过难关的人很多。但要是你的话会怎么办呢?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染上了hiv的话……hiv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就是艾滋病的病毒。这种说明没有必要吧?暑假的读书心得,班上大部分同学都选了同一本小说。大家都说“好感动”、“泪流不止”等等。既然大家都这么说我便也看了。是讲援交的女孩子感染了hiv,最后病发身亡的故事。“内容没这么简单吧?”好像有人不满呢。但是就算被故事感动,碰到跟hiv带原者性交过的人还是会退避三舍吧?滨崎同学,坐在第一排也用不着屏住呼吸。空气不会传染的。

他是在海外过着自暴自弃的生活时染上hiv的。当然我没法子无动于衷地接受这个事实。我想他心中的绝望一定深不可测。他说孩子的幸福最重要。这世间对hiv带原者确实存有偏见。就算孩子没感染,要是给人知道父亲是带原者的话不知道会面临什么境遇。上学的话虽然吃饭啊体育课啊什么的都不会有问题,但难保不会遭到同学甚至老师的欺负。没爸爸的小孩的确也可能被歧视,但是相比之下社会还比较能接受。我们讨论过之后决定不结婚,我自己把小孩生下来。

爱美出生之后确定并没有感染。我真是如释重负。绝对要好好养育她。我要守护这孩子。我在心里发誓,把全部的爱都投注在女儿身上。要是问我班上的学生跟女儿哪边比较重要,那自然是女儿。这是理所当然的答案。爱美曾经问过我一次说,爸爸呢?爸爸在没办法跟爱美见面的地方努力工作哦。他放弃了父亲的名分,将人生仅存的热情全部灌注在工作上。

但是爱美却已经不在了。

爱美的死不是意外,她是被本班的学生杀害的。

大家对年龄限制有什么看法?比方说,要几岁才能抽烟喝酒呢,西尾同学?没错,要满二十岁。每年电视新闻上的成人仪式,都是满二十岁的新成人拚命喝酒的报道。为什么那些人非得在这个时候喝酒呢?法律允许满二十岁后可以饮酒,并非建议满了二十岁就要喝酒。但是既然有年龄限制,觉得满了这个年龄不喝好像就亏到了,所以助长了这种现象吧?

不知道我想说什么?

这话暂且不提,各位好像都对犯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我们班上有犯罪者这个事实,大家的感觉一定是好奇多于害怕。其中好像有人猜得到,也有人露出知情的样子。我个人对现在还能若无其事地坐在原位的犯人感到非常惊讶。惊讶吗?其实也不是。其中一个犯人是希望自己的大名能公之于世的。相反地,另外一个从刚刚开始脸色就非常不好,好像觉得这跟之前的约定不一样,心里非常不安。不用担心。我没打算要在这里公布两人的名字。

各位知道少年法吗?

少年因为身心都未发育成熟,由国家代替家长制定了最好的自新之道。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未满十六岁的少年就算杀了人,只要家庭法院认可,进少年观护所就得了。小孩是纯真的,这不知道是哪个时代的神话。90年代,十四五岁的孩子钻少年法的漏洞,犯下了许多严重的罪案。2001年4月施行了修正少年法,将刑事责任年龄从十六岁降为十四岁。

各位现在是十三岁。那么年龄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去年八月发生的“t市一家五口灭门血案”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犯人在暑假的时候把推理小说里提到的各种毒药分别少量混入家人的晚饭里,然后每天把不同的症状记录在部落格上。但是症状没有犯人想像得那么严重让她感到不满,最后把氰化钾加到晚餐的咖哩中,害死了双亲、祖父母跟小学四年级的弟弟。犯人是这家的长女,十三岁的初一学生。她在部落格上贴的最后一篇记事是:“不管怎么说,到头来氰化钾最有效!”这个案子电视跟报纸都大肆报道。你们有多少人知道少女受到了什么处罚吗?犯人因为未成年,姓名跟真面目都没有公开。虽然只能从残忍的事件内容推测少女心中的黑暗,但只抓着这点大做文章,真正重要的真相完全不明,就渐渐被人淡忘了。新闻可以这样做吗?本案的报道只在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丝毫没有人味的变态犯罪者的存在,煽动可悲的孩子们崇拜愚蠢的罪犯而已。少女犯只要在随便哪个儿童辅导机构写写作文,几年

之后就能若无其事地回归社会。

上个星期刚出院的竹中太太也到我们家来。距离爱美的死刚好一个月。竹中太太在爱美的牌位前双手合十,流着眼泪说:“对不起。”地方报纸的新闻标题写着:“四岁儿童到游泳池附近喂狗失足死亡”,让竹中太太觉得是自己的错而沮丧万分。她把放在她家里爱美的替换衣物、筷子调羹、填充玩具等装在纸袋里带来给我。其中有一件眼熟的小玩意儿:小棉兔头形的绒布小包包。爱美那么想要而我终究没买给她的东西是哪儿来的呢?我很感谢竹中太太一直照顾爱美,她自己身体还没完全复原就到我们家来,所以我开车送她回去。我们看见毛毛在有段时间没整理的院子里玩一颗棒球。虽然竹中太太说那是从学校飞过来的,但棒球社的四号强棒击出再怎么远的全垒打,也不可能越过球场的保护网、飞过游泳池掉进来吧。

那天爱美是自己一个人去游泳池边的吗?我心中突然生出了疑虑。回家之后我再度拿出小棉兔绒布小包。这个小包包真的是爱美的吗?如果是的话就是有人买给她的。拿起来摇晃,发现虽然是绒布却挺重的。我拉开拉链,薄薄的内里下面隐约可以看见电线似的东西。我极力忍住心中浮现的不祥预感,第二天找了两个学生分别谈话。

外面走廊上好吵。别班已经下课了吧。有社团活动或者是要上补习班的人,除此之外想离开的人都可以走了。我说了这么多称不上愉快的话,接下来只会更加不愉快,不想听的人现在就请出去。没有人要走吗?那就表示各位都是自愿要听,那我就继续了。

从现在起我们把这两个犯人称为a和b吧。

为了确定爱美死亡的真相,我把a叫到化学实验室。把小棉兔的绒布小包递给若无其事出现的a,学他说:“里面有好东西,打开来看看。”当然a连碰也不碰。太可惜了。分明有等于改良电击枪的威力。没错,这种东西只要稍微学习一下谁都做得出来。要不要真的作恶仅看个人的道德观而已。

终于发现了啊。a察觉到我叫他来的理由,仿佛在等这一天到来似的开始得意扬扬地述说真相。那个钱包果然就是a所谓的处刑机器。

a把完成的自信作品先在看小电影的同学之间试验。虽然大家都说:“好厉害”,但只是吓人程度的反应让a不满。这些家伙不了解我的才华,那我给别人瞧瞧吧。于是他来找我。我的反应让a很满意。但是a搞错了。我觉得危险的并不是钱包,而是a的道德观念。认定“危险=钱包”的a确信这样一来大家就会了解处刑机器有多了不起,进一步故意用言辞激我。但是出乎a的意料,大惊小怪的只有我一人而已。a就想这样在网站上公开钱包的话,看见的反正都是不识货的人,既然如此就给识货的人看好了。

于是他参加了全国中学科展。评审中虽然也有科幻小说作家,但大部分都是理工领域的杰出人士。在公开场合被名人指责作品具有危险性,这样一来处刑机器就会出名,自己也就会成为危险人物备受瞩目了。a是这么打算的。但要是钱包在初选阶段就被当成危险物品而被淘汰的话可就糟了。所以才下了工夫尽量用充满小孩正义感的口吻写报告。没被视为危险人物的a接受本地报纸的访问时还是满意地说:“虽然跟预期有点儿不一样,但这样也不错啦。”我看着高兴的a接受采访,安心地想:“这孩子只是希望引人注意而已。就这样把精力投注在正面的方向就好了。”之前让人操了不少心,我以为这下应该解决了。

暑假后半,本地报纸大幅刊登a的报道当天,占了整版篇幅的新闻就是“t市一家五口灭门血案”。之后电视和报章杂志全都是这个案子。第二学期开学后,没人提到a上报纸或者是被大学教授称赞的事,大家的话题清一色全是路娜希事件。做了好事被表扬根本不会有人注意。路娜希根本不算什么。氰化钾?不就是用现成的东西杀人嘛。要是我的话就能连杀人的工具都自己做出来。如此一来大家就会更注意我了。案子闹得越大,a的忌妒心就越膨胀。于是a就埋头开发处刑机器。

b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个很平易近人的孩子。看得出来是在双亲和两个年长的姐姐呵护之下长大的,给人稳重平和的感觉。我听完a的说辞之后,打电话给已经回家的b,叫他到学校游泳池来。大概是地点让b知道了我的用意,他不肯出来,反而叫我去他家。傍晚时我去了b家。b问我说,让妈妈也在场可以吗?我突然去家庭访问让b的母亲不知所措,从她的样子看来应该是毫不知情。我同意了b的要求,他就在母亲的陪伴下一点一点开始述说开学以来的事情。

放寒假后b的成绩停滞不前,然后似乎有下降的趋势。过年后第三学期刚开始,补习班的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像电视广告上演的那样斥责激励他。补习班下课之后满肚子闷气的b家也不回,就跑到游乐场打电玩。刚刚才拿过红包所以荷包满满。电玩打入迷的b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被高中生包围,荷包即将不保。b奋力抵抗,正要被狠揍的时候被巡逻的警察发现救了下来。当时已经过了晚上十一点,警察打电话到我家,我就打电话给户仓老师。b看见来接自己的不是导师,而且竟然是户仓老师,非常震惊。b问:“为什么森口老师没来?”户仓老师说:“没办法,因为她是女老师啊。”但b误以为是因为我的家庭状况。单亲妈妈一定觉得班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孩重要。“你反正一定是被补习班的老师说了几句就生气了吧。你这样老是在意别人的眼光,稍微被骂就闹别扭,进了社会会有更大的苦头吃呢。”户仓老师开车送b回家的时候这样对他说。“这种言语暴力太伤人了。”b不明事理地说。但是我却认为户仓老师并不是只会大声骂人,我很佩服他对学生观察入微。

b在讲到这里的期间,他母亲在旁边不知道重复说了多少次“真可怜”。我心想真是溺爱小孩的母亲,但孩子能这样受宠还真令人羡慕。b虽然是受害者,但是s中学的校规规定禁止出入电玩游乐场。b违反校规的处分是一周内每天放学后花一小时分别打扫游泳池畔与更衣室。

b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个很平易近人的孩子。看得出来是在双亲跟两个年长的姐姐呵护之下长大的,给人稳重平和的感觉。我听完a的说辞之后,打电话给已经回家的b,叫他到学校游泳池来。大概是地点让b知道我的用意,他不肯出来,反而叫我去他家。傍晚时我去到b家。b问我说让妈妈也在场可以吗。我突然去家庭访问让b的母亲不知所措,从她的样子看来应该是毫不知情。我同意了b的要求,他就在母亲的陪伴下一点一点开始述说开学以来的事情。

b一入学就立刻加入网球社。他想尝试某种运动,网球感觉起来好像很合适。加入社团之后发现,从小学就开始打的人到了五月就能上球场,上了中学才开始打的人都在锻炼基本体力,到了五月连网球拍都还握不上。而b是属于后者。新进团员半数以上都跟自己一样,所以他也不介意。六月的时候终于能握球拍了。上学跟放学途中提着网球拍的袋子,觉得自己还挺帅的。暑假开始后顾问户仓老师排了分组练习表。强化攻击组、强化防守组等等。b分在强化体力组。其他的组都是六个人,b这个组却只有三个人。其中d同学是早已经不来参加社团活动的幽灵成员,另外一人则是绰号叫小娘、瘦小苍白的d同学。b每天都跟小娘一起在学校跑步。b并不觉得自己的体力比其他组的成员差到哪去,因此甚为不满。有一天参加别的社团活动的女同学问他说:“b同学不是网球社的吗?为什么在跑步?”b觉得丢脸丢到家了,一时气不过就跟户仓老师要求换社团。老师问他:“你是不喜欢跑步,还是不喜欢被别人看

见跟小娘一起跑步?”当然b是因为后者,但是说不出口。老师对沉默不语的b严厉地说:“光在意别人的眼光是没法变强的。分组练习还有一星期,加油吧。”但是第二天b就让母亲打电话退出了网球社、去上在市中心以热心辅导出名的补习班了。第二学期开学后原本成绩平庸的b成绩大幅提升。期中考的平均分数比第一学期高了将近十五分。按照成绩分班的补习班一开始上的是倒数第二的e班,两个月后就升上了b班。刚入学的时候成绩跟b差不多的f同学从十一月起就跟b上同一间补习班。f同学一开始上的是d班。某个时期学业、运动或是艺术之类的才能会突飞猛进,这算是青春期的特征。只要去做就会有成果,有了自信就会更加努力。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的人也很多。但是就像有名的运动选手也有低潮期一样,才能发挥到一个地步一定会碰到瓶颈。其实从这时开始才是真正胜负的关键。会分出:认为到头来自己只有这种程度,就这样直线下降的人;就算没结果也不焦急,继续努力维持现状的人;以及,现在正是加把劲的时候,更加努力突破瓶颈往上爬的人。我担任三年级的导师时,考试前常有家长会说:“这孩子只要努力就做得到。”但“这孩子”多半正是在这个关卡直线下降的人的典型。并非“只要努力就做得到”,而是“根本无法努力做到”。

b也第一次面临了这样的转折点。

放寒假后b的成绩停滞不前,然后似乎有下降的趋势。成绩单稍微好看一点,新年假期就心浮气躁,这样马上就会落后喔!过年后第三学期刚开始,补习班的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像电视广告上演的那样斥责激励他。只不过成绩稍微下降一点,用不着在大家面前发脾气吧。b觉得非常不高兴。但是还有更让人不爽的事。b仍旧留在b班,但f同学却升上a班了。补习班下课之后满肚子闷气的b家也不回,跑到游乐场打电玩。刚刚才拿过红包所以荷包满满。电玩打入迷的b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被高中生包围,荷包即将不保。b奋力抵抗,正要被狠揍的时候被巡逻的警察发现救了下来。当时已经过了晚上十一点,警察打电话到我家,我就打电话给户仓老师。b看见来接自己的不是导师,好死不死竟然是户仓老师,非常震惊。b问:“为什么森口老师没来?”户仓老师说:“没办法,因为她是女老师啊。”但b误以为是因为我的家庭状况。单亲妈妈一定觉得班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孩重要。“你反正一定是被补习班的老师说了几句就生气了吧。你这样老是在意别人的眼光,稍微被骂就闹别扭,出了社会就有更大的苦头吃呢。”户仓老师开车送b回家的时候这样对他说。“这种言语暴力太伤人了。”b不明事理地说。但是我却认为户仓老师并不是只会大声骂人,我很佩服他对学生观察入微。

b在讲到这里的期间,他母亲在旁边不知道重复说了多少次“真可怜”。我心想真是溺爱小孩的母亲,但孩子能这样受宠还真令人羡慕。b虽然是受害者,但是s中学的校规规定禁止出入电玩游乐场。b违反校规的处分是一周内每天放学后花一小时分别打扫游泳池畔跟更衣室。

二月初,a将拉链上通的电压成功增加为三倍。无论如何都想试验一下。就在此时a在上课时看见坐在隔壁的b,在笔记本的边缘猛写:“去死。”下课后a若无其事地问b说有很夯的片子你要不要看啊?b从以前就对a的影片很感兴趣,聊得非常投机。b放松戒心之后a就问,你有想教训的家伙吗?b吃了一惊,a解释说吓人钱包成功升级啦,但是还没试验过。这玩意就是要用来教训坏人的,所以也该拿坏人来试验啦。b当然知道吓人钱包的事,也觉得参加全国大赛挺了不起的。于是b立刻说了户仓老师的名字。但是说穿了,a只不过是个不靠工具就什么也做不成的软脚虾。碰到比自己强的对象立刻就退缩了。他说:“我不想跟那家伙扯上关系啦。”然后b就提到我。因为我没出现而让户仓老师去接他,让他把不满的矛头指向我。但这也被a否决了。理由好像是没办法用同样手法骗我两次。之前上当也没什么大了不得的反映。然后b就想起来在打扫游泳池边的时候看见过爱美。那森口的小孩呢?a同意了。a也知道每个星期三放学后我都会把爱美带到学校来。b告诉a爱美自己一个人到游泳池去喂狗,以及在购物中心想要小棉兔绒布包但我不肯买给她的事。提到绒布包让a灵机一动。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三,a跟b在放学后躲到游泳池的更衣室里等,看见爱美一个人到游泳池边来,拿出藏在运动衫里的面包直奔毛毛,越过栏杆喂它。a和b就走到她背后。b带着亲切的笑容开口说:“你是小爱美吧。我们是你妈妈班上的学生。对了,之前我们在购物中心见过呢。”爱美心存警戒。a猜想她是担心自己到这里来的事情被妈妈发现。他把手藏在背后,友善地跟爱美闲聊。你喜欢狗吗?我们也喜欢。所以常常来这里喂它吃饭喔。来喂毛毛的哥哥们让爱美放下了戒心。这时a把藏在背后的绒布小包拿出来给爱美看。之前妈妈没有买给你吧。还是已经买了?爱美摇头。没有吧。因为这是你妈妈拜托我们去买的。虽然有点早,这是妈妈给你的情人节礼物喔。a把绒布小包挂在爱美脖子上。听到是妈妈给的,爱美非常高兴。里面有巧克力,快点打开来看看。爱美在a的催促之下,伸手拉拉链的瞬间,一声也没吭就当场倒地。夕阳余晖下的爱美一动也不动。a笑容满面地说:“成功了!”眼前的光景让b难以置信。怎么搞的?这小孩不动了耶。b用颤抖的声音问a。去跟别人宣传吧。a这么说着甩开b搭在他肩膀上的手,满足地离开了。自己一个人留下来的b吓得要命,心想这小孩不会死了吧。他没法直视爱美,只看着绒布小包上的小棉兔。要是这样死了,人家就会发现我是共犯了啊。b别开视线,把爱美脖子上的绒布小包拿下来,用力丢到栅栏另一边。对了,就让她不小心掉到游泳池里吧。b抱起爱美,把她扔到冰冷混浊的水里,然后逃之夭夭。b最后补充说当时因为非常惊慌,所以不怎么记得了。但说到这地步也已经足够了。

以上就是爱美死亡的真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