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足球社经费问题
第377章足球社经费问题下午时间,张家培没到志无疆,还在去的路上。
这个时候,杨鸿泽和卢珊珊正在总经理办公室说话。讨论的内容,是关于足球社集训开支和参加国冠联赛的事情。
国冠联赛,全称是国家社会足球冠军联赛。这是从十月开始,截止明年五月结束的体育盛事。首先是资格选拔初赛、资格选拔复赛和名额赛。
资格赛很好理解,至于名额赛是指,主办方根据不同省的不同情况,会给出相应的名额。名额的划分,是根据各省球队该届参赛人数的情况划定。只有当资格复赛结束,主办方才会公布。
有的省份参赛球队少,名额赛就不用比。而有的省份参赛球队比较多,就要面临名额赛。
等过了名额赛,才算真正迈出第一步。因为最终小组名额只有32位,而各省选出来的绝对是这个数字的两倍,甚至是三倍。
竞争是如此激烈,很多公司足球队依旧趋之若鹜。因为国冠联赛是国家社会足球协会举办的最高荣誉、最高规格、最高竞技水平、最高知名度的足球比赛。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在国冠联赛崭露头角,对企业的形象是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频繁的比赛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经费问题。
杨鸿泽和卢珊珊商讨的事情,也主要是围绕经费展开。
志无疆足球社的经费,来自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司的拨款,每年公司会给足球社近千万的拨款。第二部分是他人赞助,这里主要是指陈庆国和虞燕的私人赞助。
两部分加起来,足球社有近两千万的经费。以为够用吗?碰到国冠联赛,根本不够用。
首先前面已经开销一部分,年初的省冠杯,年中的津阳杯,开销庞大,这些且不说。再说国冠联赛的问题,和以前比赛不同,国冠联赛的主客场必须在双方所在的市体育馆进行。
打个比方,如果和恩山市的青山队比赛,就必须前往恩山市比一场。然后回津阳市,再比一场。一来一回的经费开支,必然不少。
还有集训的开支,以及集训时期和国冠联赛时期球员工资的问题。员工的工资是由两部分组成,公司工资和球员薪水补贴。
这段时期工作肯定不行,只能拿球员薪水,目前的球员薪水是不够的,必须另外补贴一部分。
最后总结,两个人讨论的就是钱、钱、钱!
“问题是公司没钱!”
杨鸿泽把关于足球社各方面难题摆出来后,对卢珊珊说:“公司真是拿不出钱,这不骗你。公司不是对外发售股权,所以我必须时刻保证公司流动资金充裕,不出现断流的情况。”
卢珊珊捂着嘴,笑了起来。
杨鸿泽被弄得莫名其妙,说:“你别笑,我说的都是真话。”
卢珊珊止住笑声说:“其实杨总说到底是公司没钱,这件事情好解决。我爷爷将私人拿出钱来,资助球队参加国冠联赛。”
杨鸿泽后仰一下,哭笑不得的说:“既然有钱,还商量什么。害得我说了半天的难处,嘴都快说干了。”
卢珊珊把咖啡杯往杨鸿泽面前挪,说:“那就请你喝杯咖啡,润润嗓子。我不让你说出这些难题,怎么显得我爷爷的大方呢。”
杨鸿泽端起咖啡杯喝了口,好奇的问:“老董事长怎么突然这么大方,愿意给足球社出钱。”
卢珊珊躺靠在椅背上,叹息说:“他老人家一辈子就两个梦想,一是企业能继续下去。二是看着自己公司的足球社,能够出现在国冠联赛。眼看着年岁增长,第二个梦想就在眼前,倘若是因为钱的关系而放弃,就太可惜了。”
杨鸿泽愣住了。心想老爷子还是很有情怀的人,让人不禁动容。
这时,杨鸿泽的秘书欧阳洁洁进来禀报,说杨鸿泽的发小张家培在门外求见。
“你让他在外面等一会儿,我和董事长说完事情就见他。”杨鸿泽吩咐说。
“哦。”欧阳洁洁转身欲走。
卢珊珊叫住她,然后对杨鸿泽说:“不用等会儿,反正最重要的事情钱,已经解决。剩下细节方面,就等骆总监和乔教练来了再一块儿商量。趁这会儿有时间,你还是赶紧见见吧。”
“好,我很快解决事情。”杨鸿泽同意。
卢珊珊起身离开,杨鸿泽起身,一直送卢珊珊到门口。卢珊珊刚出去,张家培就进来了。
张家培回头看了眼卢珊珊,小声嘀咕说:“最近怎么回事,流行董事长找手下说话。”
杨鸿泽碰了碰张家培的胳膊,“哎哎哎,你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张家培摆出一张笑脸,说:“嘿嘿,我只是没事儿瞎说而已。”
杨鸿泽微微一笑没有深究,心里却记住了张家培刚才说的话,琢磨总不是滋味。
“你来找我做什么?”
杨鸿泽一面问,一面招呼张家培到会客区坐。
“我是来请教你,关于企业代工的事情。”
张家培刚入座,就迫不及待说出来意。
杨鸿泽楞了一下,说:“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件事,我记得你以前还对我说,说什么代工成本偏高,舍不得让人家赚这份钱。”
张家培低头一笑,“那都是过去的事,人是会变的。”接着把倪若曦早会上提出的代工观念,详详细细的说给杨鸿泽听,并希望他提供参考意见。
杨鸿泽听完眉头微皱,心说:“难怪老张刚才吐槽我,原来是因为倪若曦的缘故。”
“你怎么看这件事情?”张家培问。
杨鸿泽深思片刻,强调说:“首先我提前声明,我的话只是参考意见,而且任何抉择都有风险。真要是有万一,可不能怪在我头上。”
张家培连忙说:“你放心,我又不是一个浑人。你只管说,我听一听。”
杨鸿泽这才放心,然后说:“其实代工而言,没有什么比什么更高级的说法,只有合不合适。若说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这本来是大势所趋。儿童类产品,本身就是要尽可能的取信于家长,单从这点来看线下体验店很重要。从这点来看,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当然是只能选择利益最大化的一面。”
“就我个人看来,你公司产品单一,想要短时间内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做到产品多样性,就只能借助代工的形式。然后你全心全意投入科研和营销,保证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
“再利用产品在市场上的良好效应,完成b轮融资。我想应该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最后我申明,我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