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股东大会,唇枪舌战
第306章股东大会,唇枪舌战股东大会按照惯例,由董事长卢珊珊先发言,代表公司欢迎股东们到来。再由杨鸿泽汇报公司的业绩情况,以及财务状况。
当然业绩情况会说的详细点,财务状况只会说个大概。因为股东可以随时去财务部详细了解财务状况,没必要浪费时间。
杨鸿泽汇报完毕,接下来就是重头戏,股东们的质询。
谯一帆率先质问说:“公司的这个季度的业绩都不理想,杨总经理对此有什么看法。”
“除了市场的客观因素以外,我们在宣传和跑市场方面做的还不够,我们会继续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同时公司还在研发新型号无人机,我相信新型号无人机出来,这样的局面会改观。”杨鸿泽回答说。
谯一帆接着追问道:“可是我听说,公司新开发的芯片将不会用在新机型。”
决定不用公司芯片的事情,是上周五开会决定,还没来得及通报给股东们。
谯一帆这话问出来,股东们都大吃一惊,甚至小声议论。
“是不是有这件事?”谯一帆追问道。
“是。”杨鸿泽很干脆利落的承认。
得到杨鸿泽准确答复后,股东们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
虞燕也大吃一惊,她没想到杨鸿泽会这么快弃用公司开发的芯片。回头再看郑梦梅,从她脸上没看出一丝惊讶。心道:“曲颖肯定早就知道了,消息够快的。”
“杨总经理,您这样做好像不对吧。公司花费大量资金用在芯片开发,结果只用了一两个型号的无人机后就弃而不用。那么辛苦开发芯片还有什么意义!不如取消这个项目算了。”谯一帆朗声说道。
“谯董事说的对,应该取消。”有股东立即附和,表示赞同谯一帆的观点。
杨鸿泽不动如山,回答说:“虽然不再用在新机型,但m型无人机和农业植保无人机的芯片,依旧用的是公司开发的芯片。”
接着补充说道:“再说我这样做也是为公司发展考虑,我们芯片的开发同镐瞳的芯片差了一代。短时间内,这样的差距无法缩小。正视现实,选择镐瞳的芯片,让新型无人机早点问世,才是当务之急。”
“很久以前就说芯片差距,研发五年多,还在说差距。感觉你们是追赶不上,既然如此,何必浪费钱呢。”谯一帆说。
“但我们好歹用在m型无人机啊,证明芯片的研发没白费。芯片的研发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幻想一步登天。迅零科技就是最好的例子。”杨鸿泽解释说。
“m型无人机?”谯一帆冷笑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款无人机的销量很差。比起以前的l型无人机,销量差了一半。”
杨鸿泽正欲开口回答,却被龚一森抢先。
“市场在不断变化,不能刻舟求剑。坦白说m型无人机的销量的确不如前面几款无人机,但相比于其他很多无人机企业,m型无人机销量还是相当不错。”
龚一森接着说道:“而且m型无人机是公司芯片首次完全应用在家用无人机,意义十分重大。经过这次的实践,我相信后面的芯片要更好。目前为止,就算全国最大的无人机企业也未必能真正自行研发芯片,就这一块儿我们可以说是领先了。”
龚一森的横向比较,让谯一帆仓促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能选择闭口。
“按照龚总的说法,我们的钱要这样无止境的浪费下去吗。”郑梦梅终于开口。
“郑女士,我不是这个意思。”龚一森立刻回应说,“前面杨总经理也说了这是个漫长过程,不可能一撮而就。既然各位选择向志无疆投资,那么请相信我们一定会保证大家的经济利益。”
“哼,业绩怎么说?”郑梦梅不依不饶。
“迅零科技和逸飞创新依托巨额资金,进行价格战和宣传战。但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随着投资市场趋于理性,这样的做法已经不可取。”杨鸿泽回答说。
“我相信再过不久,不用我们动手,他们自己就会垮。迅零已经退出竞争,我想逸飞创新也不远了。”杨鸿泽微笑着说。
当杨鸿泽提到“迅零”,郑梦梅脸部肌肉不由得抽搐一下。显然杨鸿泽的话,戳中郑梦梅的痛处。
郑梦梅和谯一帆闭口不言,其他人就更不会说什么。
股东大会结束时已经是中午两点钟,郑梦梅带着一肚子的怨气,拂袖而去。
杨鸿泽和卢珊珊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送他们到门口。
虞燕最后一个离开,她在会上始终没有发言,就算是离开也是很干脆的走,没有多说句话。
这点让卢珊珊觉得很奇怪,等人都走光了问杨鸿泽:“你有没有注意到虞燕始终一言不发,这不像她的风格。”
“我估计她自己面临的处境够呛,她不想在我们的事情上多操心。”杨鸿泽猜测说。
“虞燕公司出了什么事?”卢珊珊好奇的问。
杨鸿泽摁开电梯让卢珊珊先进,再自己进电梯。回答说:“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听虞燕前面所说,恐怕是资金方面出了问题吧。”
“怎么可能?”卢珊珊不信,“西山鸭霸生意一直很好,应该不会出现资金问题。”
杨鸿泽当着卢珊珊面,掰着指头说:“虞燕这段时间都是烧钱的大工程,比如引进新的生产线,单方面解除与加盟商的合同,扩大养鸭场规模,广告投放。”
“再说传统的企业都是夹三明治,银行、民间资本和自有资金三合一。依托p2p平台的公司纷纷倒闭,民间融资变得更困难。银行一直收紧放贷政策,自有资金全是现金流回流很慢。”
“如果不是虞沫早年存钱,不盲目扩张,恐怕西山鸭霸早就支撑不下去。”杨鸿泽叹息说。
话刚说完,电梯门开了。
杨鸿泽和卢珊珊走出电梯,径直走向总经理办公室。
“听你这么说,我终于理解曹董事为什么要把我们公司的股份转出去,他的公司好像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卢珊珊感慨说。
“岂止是曹董事,我的朋友张家培也面临这种困境。”杨鸿泽说。
卢珊珊想起来很久没看见张家培,听杨鸿泽提起,于是问道:“我听说张家培自己开公司,情况怎么样?最近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
“他就那样吧。产品问世后,一直销量不佳。再加上投资热过去了,所以迟迟没有进行a轮融资。”杨鸿泽回答说,“前不久还找了津阳银行的经理,用房子做抵押,拿了一笔钱用于广告宣传。”
“他为什么不从民间融点钱扩大宣传,而选择银行。”卢珊珊不解说。
“哼,民间的钱!”杨鸿泽冷笑说,“民间资本大部分是拿着从老百姓融来的钱,借鸡下蛋。如今上面管理很严,谁敢再搞这种事。”
“听你这么说,生意真难做。”卢珊珊叹息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