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管理的常识--拥有一支好团队的秘密(3)
第18章管理的常识--拥有一支好团队的秘密(3)
执行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并不大,但一旦发生了,你应该怎么办呢?决策者须认真思量:这究竟是一次偶发事件,还是经常性的事件,今后仍会发生?听一听员工的反馈,尤其是执行者的建议,对初期决策进行后期的修正,来让行动更加完美。在下发给公司或部门执行之前,先确认以下四个问题:
1.应该让哪些人了解这项决策?
2.他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3.他们在行动中如何分工?
4.怎样监督他们的行动,保证决策的落实?
多数管理者经常忽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问题,既不关心究竟让哪些人了解自己的决策,只找一两个心腹部署下去就完事了,在监督方面也常流于表面文章,没有做到严格督察决策的执行情况。他们喜欢在事后追责,大力惩罚那些没有执行到位的员工,但实际上,这些情况是可以事先预防的。
决策还要考虑到执行人员的能力
如果手下的能力达不到,决策再好也等于镜花水月,没有什么价值。所以决策实质上是一种对团队能力的判断,第一步总是先分析员工的能力,判断可行性;第二步才是量体裁衣,针对团队的特点和目标,结合起来做出决定。
一项好的决策,必须经得起行动的验证。我的观点是,假如一项决策超出了手下的能力范围,在执行时搞砸了,没有达到效果,应该谴责的不是执行者,而是那个做出决定的人。
决策需要听取反面意见
好的决策从来都不是建立在"异口同声"基础上的,而是经过了反复博弈,有相互冲突的过程。老板应该先了解为什么有反对意见,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一个最贴近现实的理性战略,这是我建议遵守的决策过程。因此,只有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才能形成好的决定,这也是决策的基本常识。
1.反面意见可以在大多数声音中让决策者注意到风险;
2.反面意见可以保护决策者在选择时的独立性,不至于沦为组织的俘虏;
3.反面意见可以激发决策者的想象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与审视问题;
4.反面意见本身就是一种决策方案,其性质与正面意见并无实质区别。
一项有效的决策,在行动之前还应该遵守两条原则:
1.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和风险,就应该行动,不应该再观望;
2.行动一旦开始,只要不是遇到重大问题,就应该执行到底,不可只做到一半。
管理的基本常识
许多老板的管理目标经常落空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他的管理没能触及每一个人;
他的管理没能深入到设定的目标后面的步骤。
高德调查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有一名新员工是来自纽约的鲍比。他整天都很忙,但就是没什么工作成果。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每天累得要死,但总是做不出成果。上司不待见,自己也不满意。鲍比就遇到了这个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我当时采取了一个办法,要求鲍比每天把自己做的事向他的直接上司汇报,而我和鲍比的上司也定期抽出时间跟他交流,提醒他有没有偏离既定目标,以及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更好地落实公司的决策。
我这么做就保证了以上两点,触及每一个人,并且关注他在工作中的实际行动,帮助他完成目标。实际上,对于新职员,这通常是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他们一开始对业务不熟悉,对目标也不太理解,便不知道该干什么。即便会议讲得无比清楚,他也可能处处抓瞎。如果这时上司在管理时不上心,就容易漏过这种现象,管理就失败了,后期的工作失误也很难弥补。
2013年9月份,我在给一家华商企业做管理培训时,对他们的中层干部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制定出了目标,员工却一点不感兴趣?"答案五花八门,但多数干部都把责任归咎到员工的身上,没有想过自己的问题。
这一现象在各个行业都很常见,人们在管理中制定目标时意气风发,自认为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完美的蓝图,想一想都很激动,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部门下面的一线职员却对此表现冷漠,根本提不起精神。这就造成了团队的割裂,产生了两个完全相反的世界:管理者激情四射,普通员工漠然待之。公司的凝聚力就没有了。
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员工对目标的认识不透彻,对目标的意义缺乏理解。这个责任是管理者的,是他们没有落实好目标管理,与员工的联系在此时发生了断裂。
管理的四个基本常识:
一、管理要保证团队成员的主动性
我们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常发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缺位,他们只负责发布任务,对员工的具体工作情况却不太上心。这说明管理者没有让员工体会到自己与目标的关系,于是在投入度上就有天壤之别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不足,经常被动参与,效率低,工作热情也不高。
管理者的第一个常识,就是要把员工在工作时"你要他干"的模式转变为"他自己要干"。因为无论自觉性多高的人,他都有这么几个特性:
第一是懒惰性。
人在可以偷懒的时候,都会想办法偷懒,很少有人可以实现轻松的自制。人们总有松懈的时候。逃避和消极应对也是这一特性的体现。上班不想早起,下班又想早退;工作不忙的时候当然想玩一会儿,任务繁重的时候更想躲躲清闲;团队协作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想让自己少干一点,别人多干一点。这些都是懒惰性的表现。
第二是贪婪性。
人有贪婪的特性,对利益的需求很难满足。如果这个工作对他有利,他会全力以赴,否则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奖金多的项目争着干,奖金少的工作互相推诿。思想教育无法解决这一特性,只能略加约束。就像男人看见美女就有冲动一样。对于人的贪婪,管理者必须有强力机制进行预防,制定目标时要符合其需要,满足其基本利益,控制其不合理的贪欲。然后兼顾整体。
第三是优越性。
人都有自我优越性,而且喜欢在他人面前体现出来。身份、收入、地位和职位,都能成为优越性的大比拼。销售部的瞧不上市场部的:"我们是负责给公司赚钱的,而你们?只知道花钱!"高阶员工又瞧不上低阶员工:"我在这里工作九年了,你才来几个月?"在国内,在国企工作的瞧不上在民企上班的:"我是铁饭碗,你天天有失业危险。"这些都是人的优越心理的具体体现。
所以,在管理中,能让他们展示这种优越性的工作,他就格外主动,否则他就会被动地参与,没什么积极性。有的员工宁可待在北京的总公司领5000元的月薪,也不想被派往边远地区的分公司拿10000元的待遇,因为前者能让他满足自己的某种优越感。那么在布置工作时,管理者也要考虑这一特性,灵活安排,针对性地部署,激发手下的工作动力。
二、管理要保证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性
赢家总是"上下同欲"的团队,团结的组织走到最后,不团结的组织注定落败。所以好的管理一定是保证每个人都围绕共同目标来做事,大家一起参与,集思广益,共同行动。凡是这样的团队,它的战斗力一定是强大的;凡是违背这一条的团队,都如同一盘散沙。
因此,我们制定出来目标以后,一定要有共同协商的过程,尊重成员的意见,凝聚大家的思想。做好了思想动员,再采取行动。
现在很多老板在安排任务时,只是把目标当作了一种必须完成的结果,层层下放,一级压一级。只有上面对下面的要求,没有下面对上面的反馈,也没有中间的沟通协商环节。"你去干吧。"他们这样对下属命令。下属有意见只能咽到肚子里。如此一来,目标成了老板自己的,不是大家的,谁还会有参与的激情呢?
三、管理要"与聪明人同行"
什么是聪明人?就是真正有能力并且情商很高的人才。管理者要把这些优秀人才聚拢到帐下,将他们捏合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比如中国内地非常有名的"明天系"财团,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对一些企业进行控股经营至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群,一度控股和参股了二十几家上市公司和商业银行,旗下的关联公司更是多达近百家,资产达到了上千亿。规模如此宏大的集团,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优秀人才参与管理,是不可能成功的。
该财团在管理上提出的一句口号就是:"与聪明人同行。"他们对人才管理实施四项基本原则:广觅,慎用,勤教,严绳。通过设置青年干部培养计划和人才储备库等,使公司的干才高度统一了思考,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所以,他们的内部聚集了大量的来自国内各家名校的人才,这些"聪明人"从五湖四海汇集到一块,凝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
这条原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如果你害怕聪明人,对他们关闭大门,你的手下就全是庸才。庸才多了,团队也就变得平庸起来。只有不拒绝聪明人,欢迎他们的加入,才能增加团队的战斗力,在竞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四、管理要体现可预见的结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