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创业的常识--懂了它你才能成功!(2)
第14章创业的常识--懂了它你才能成功!(2)
持续性创新的目的在于,让同款或同类型的产品拥有更强大的功能,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本质上都属于这种创新。它没有实质的创造,只是把原有的功能设计得更人性化、体验更丰富了。破坏性创新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颠覆市场格局,为自己谋取机遇,或者击败竞争对手,对自己公司的产品结构重新定义,或者推出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新产品,来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对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
现在大多数的创业团队都属于最后一种类型。他们希望可以实现破坏性的创新,推出一款完美产品来震惊市场,实现迅速的扩张,但问题是,他们的创新理念的生命周期极其短暂,经常昙花一现,难以对市场构成持续性的冲击。他们有时也会混淆"与众不同"与创新的区别,以为只要做出个性,就是创新。盲目追求个性,忽视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失败自然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创业型公司在红火了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后,吃光了初期的创新红利,就马上走向凋零了。虽然有时大公司也无法避免这个问题,但多数时候都发生在新涌现的小型公司的身上。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创新,但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必须创新才能成功吗?"
"不创新就一定会死吗?"
这是另一个需要我们辩证认识的问题。一位成功的中国企业家说:"格兰德,我的经验是,如果市场需要我们创新,那么不创新就会死;如果市场不需要,那就暂时没有必要。第一看市场的需求,第二看自身的条件和企业目标。"很多创新其实是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后才被人们发现的,而不是在市场还没出现时就推出一个空洞的概念——这既不实际,也不实惠。
所以,创业者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推出人们需要的产品。产品可以是旧的,也可以是新的,但前提是——人们对此有庞大的需求。满足这一需求后,你再去研究推陈出新的问题,才会比较安全。
深入地讨论:创业者如何面对创新?
善于利用信息
创新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不能有效地利用你所掌握的信息,是你能否实现创新的第一个条件。比如,你对市场情况的收集和分析,对相关商业政策的把握,对竞争对手的产品技术的了解等,这些都是宝贵的不可缺少的信息。每一个创业者都不该忽视这些信息,没有一个人可以闭着眼睛就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最好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创新方面,走在最前面的人是风光的,但也可能是悲惨的。比如国内的博客行业,我们知道方兴东是中国的博客教父,他也是博客网的创始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博客刚出现时,人们每天都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方兴东的名字。但新浪公司后来居上,通过对博客中国的观察和研究,在时机合适时出击,做出了更好的新浪博客,很快就夺占了方兴东团队辛辛苦苦开拓的市场。
这是因为,走在第一名的人往往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看不清楚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很多决定和行动都难免不周全。走错一步,可能就满盘皆输。自己的经验被人学习,教训也被人汲取。跟在后面,却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教训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准备得更充分,行动更有把握,在创新时成功的概率也就更大。
必须有的:耐心和决心
没有谁可以保证自己一定赚钱,顾客一定买账,创新一定成功。也许前期遇到数不胜数的困难,还可能会陷入艰难的困境。但只要你的路子走对了,能够坚持下去,你的创新战略就一定可以看到成效。
就像奇虎公司,他们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用户免费"路线。起初没有什么效果,但他们怀着极大的耐心和决心坚持了很久,终于开始利用广告等渠道盈利了。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若稍有犹豫,就不会等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在我们的统计中,2013年中国有十几万家成立3年内的新公司关门,其中一多半都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在最需要咬牙坚持的时候,他们的领头人选择了投降。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你应该具备什么了。如果你打算投身于创业,却又不知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我建议你参照下面的步骤,对自己逐步检查,来确立自己的可成功之路,以及制订自己的创新计划。
你的乐趣是?
首先要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行业的选择到具体项目的定位,再到实际的操作,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考察和规划。这个过程要结合自身的能力,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只有找到了乐趣所在,才能具备创新的动力,否则后面的工作都成了无源之水。
你最擅长什么?
问一问自己:"我最擅长什么?"创业需要专业精神,也就是说我们要拿出自己擅长的能力,用最好的技能为用户提供产品,让人们感觉你提供的服务货真价实,甚至物超所值,你才能获得稳定的用户群体。同时,专业精神也是创新的技术保证,是赢得客户信赖的宝贵品质。
你的定位是什么?
我们的人生总是由定位决定的。定位就像一艘船,它适合在内河航行,还是可以去大洋远航?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首先是心态的定位,这取决于你在创业时的心态是否从容、平稳和冷静;其次是能力的定位,这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评价,你认为自己的特点是什么,以及能做到什么程度;最后是我们产品的定位,我能提供哪些产品。这三种定位如果做不好,你就可能陷入不切实际的泥潭,没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很难取得成功。
你对模式的理解?
不要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某种模式是肯定盈利的,没有这回事!即便别人正在采用的最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未必就适合你;别人的创新方式看着管用,你拿过来就未必奏效。所以,必须在模式上有创新精神,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是我们持续和稳定经营的保障。
你的战略是什么?
看看自己的战略格局,它是模糊的还是清晰的?你是否务实?是否拥有长远眼光?这决定着你对创新的态度是否功利,决定了你在事业上的发展高度。一个心中富有大格局的人,他会有长期的预期战略,会有远大的目标。他愿意为了未来的成功而付出短期的代价,也能忍受创新过程中必须承受的寂寞和孤独、人们的不理解以及相关的流言蜚语。
你的管理能力?
你有没有管理的能力?要知道创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的成败决定的。你的事业在未来的成绩,也由你现在的管理成绩决定。必须加强自己在管理知识上的投资,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努力学习。管理是创新的翅膀,也是创业成功者的坚固内核,是一种优质的能力。
你的资金有多少?
如果你的资金非常有限,比如只有10万30万(这是你全部的资产),在创业时不要动用超过自己筹集的资金的50%,而且在创新时也要谨慎决策,不要盲目地为了创新而投入过多的资金,否则你将承担巨大的风险。
创业必须量力而行,视自己的本钱来制订发展计划,这是比较稳妥的做法。很多做企业的找我融资,请我替他们制订战略规划,胃口都很大。有人一张口就是几千万美元的融资需求,但我对他的公司一分析,发现他的项目并没有这么高的盈利能力,未来很不明朗。这么一大笔钱投下去,如果不成功,他就会非常不幸地成为一个负债千万美元的一辈子都难以翻身的倒霉鬼了。
你的团队质量?
建设团队是必要的,也是先决条件。我们扩张生意需要团队,创新更需要团队。这将检查你的用人能力,考验你的人格魅力。在组建团队时,要有严格的标准和对应的条件,要让手下的每个人都劳有所得、按劳付酬。不亏待任何人,也不能忽视其能力而进行特殊的对待。有的人喜欢在团队中安插亲信——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让他们帮助自己监督员工,这种办法既是错误的,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灾难性的。
你的决策水平?
在决策能力上考问自己,同时也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你可以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但一定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你要经常把实际结果与做出决定时的期望值进行反馈和比较,来验证自己的决策是否成功。最后,再做出与创新有关的根本决策,来推动自己的事业走对方向。
有没有能够帮助你的人?
可以帮助你的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贵人"。他们或者有财富,或者有人脉,总之能在需要的时候为你雪中送炭。这类人可遇而不可求,就像上天的恩赐,是由平时的积累而来,也和自己的身世背景有关。我们既不可强求,也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去寻找自己创业中的贵人,和他们走到一起,加入他们的圈子。创新的实质就是一种冒险,有他们的背后支持,可以少走弯路,也可以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有力的帮助。
在创业中进行创新的过程,就是创业者逐渐形成优势并且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过程。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完全不需要沿着别人的模式小心翼翼地前进。但同时,创新也不是百分之百就会成功的,你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和特点,来做出最终决定。
优先关注资金周转
旧金山的桑切斯问:"什么生意最赚钱呢?"他没有工作,但最近从父亲手中得到了50万美元的遗产,想把这笔钱拿出来做点生意,养活老婆和4个孩子。这不是容易的事,而且50万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选错了项目,他面临的后果是严重的——一家人从此可能再无依靠,妻子也可能弃他而去。在咨询中,他多次讲到了妻子对家庭财务状况的不满,这是他急于想拿这笔钱创业的动机之一。
如果手中有了钱,应该做什么生意?
这几乎是时刻萦绕在每一名创业者心头的问题。毫无疑问,许多人会立刻回答:当然是赚钱的生意了!比如股票、房地产、汽车、能源……今天的世界赚钱的买卖很多,这是一个常识,人们都知道,但是否都可以去做呢?
你需要的是这个问题的现实答案:"对创业者而言,第一步应该从什么样的生意起步,以及如何做才能在这个行业中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如同我对桑切斯说的:"最赚钱的是资金周转快的生意,而不是利润率高的生意。"假如你和另一人做同一件事,你的资金周转比他更快,那么你就可以赚到钱了。当然,前提是你们的本钱都是相同的。如果周转很快,即便利润低一些也没关系。
桑切斯之前走了两个月的弯路,差点就万劫不复。一个人突然有了钱,会有许多亲人和朋友围上来献计献策,其中免不了会有几个投机分子不怀好意地出一些馊主意。他的一位远房表弟得知"天大喜讯"(他获得遗产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从拉斯维加斯跑过来,要拉他一起做生意:"我们一起投资电玩城吧,这可是当今最赚钱的买卖了,你简直不知道这生意有多火,每天人山人海。"
桑切斯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表弟天花乱坠一通乱讲,他心动了,一起去见了另一个投资方(合伙人)。这个人住在拉斯维加斯,凑巧也有笔钱闲置,想拿出创业。桑切斯的表弟成了他俩的中间人,也是投资人之一。
他在拉斯维加斯考察了一段时间,参观了十几家电玩城,果然人流量非常大,是个好买卖。他兴奋地答应了合作意向,但在三个人准备拟定合约的时候,他才突然想到:"我这50万美元一口气投进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本呢?"对方答:"我们三家共计投资100万美元,还要再向银行融资100万美元,这么多的成本,恐怕三年内是没有办法收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