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工作的常识--80%的人仅用一只脚走路(2)
第7章工作的常识--80%的人仅用一只脚走路(2)
许多人甚至抱怨家庭背景--自己没有好爸妈,没有好的资源与人脉,这让他在就业时十分被动。有的人则对自身条件盲目乐观:"我必须去北上广、留在省会城市、月薪不能低于8000元……"他们将标准定得过高,以至于没有公司愿意雇用这样毫无资历和经验的人,于是他们继续抱怨:"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完全不是我想要的!"这是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然后形成了坚固的常识。如不经受沉重打击,就很难扭转过来。布朗在朋友圈有一个"万事通"的绰号。因为他几乎做过一万种工作,每次的新工作都不超过3周,他便"骄傲地"打包走人。现在,他是华尔街一家基金公司的资料员,月薪3500美元。在他眼里,这当然不是什么好工作。
朋友们纷纷打赌--还有几天是布朗的辞职日?
布朗的经历是如此丰富,但其实他才从加州州立大学毕业不到3年。在学校时他就以"每周更换一次专业"的美名著称。他总觉得正在学的科目不是完美的,总想再换一个碰碰运气。无疑,结果总是令他失望的。工作以后,对事业过高的要求仍在他的血管中奔腾不息,让他炒遍了纽约的老板们,以至于他再也找不到新工作,因为看起来所有工作他都做过了。
他的理由也并非完全地"令人谴责":"我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好像是,我仿佛是全能的,对自己没有定位,似乎尝试一个新的领域未尝不可,但其实我不想这样。我擅长的不是我喜欢的,为什么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么难呢?实际上,我对自己应该找一份怎样的终生职业始终心存困惑。"
布朗一边忙着辞职和面试,一边哀叹自己不知道要去哪里高就。因此他经常漫无目的地群发简历,一口气向几百家公司投递自己的求职邮件。有时候,他也会手握几个面试申请犹豫不决,挑来选去,仍不满意。
朋友问他:"你想清楚自己的优势了吗?"
他笑一笑回答说:"我不知道啊,你能告诉我吗?"
布朗的这些感觉有些是我们必然经历的过程,但你完全可以不用像他一样在换了"几千种"工作后才恍然大悟。今天的时代日益浮躁,人们迷失自己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无论情况多么糟糕,都不能失去对自己的认知和支配。这个世界不会有最好的工作,永远不会有,但一定有最适合你的,前提是你要科学地对待自我,然后尊重常识,理性地评估你自己。
第一条:你对自己定位了吗?
在就业之前,做几份严谨的性格或职业测试是有必要的,这会对定位你自己起到帮助。虽然它不能完全反映你擅长哪一领域,但它可以作为一种认识自我的工具,让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性格和职业特点。比如,数学能力出众的人可以向金融行业发展,而文思不错的人能够在媒体行业谋得一席之地。
详细地列出每一项,把它们写在纸上,这是职业定位的常识--帮助你避免"想当然"的坏习惯,以免凭着糊涂的感觉在工作中误入歧途。
1.我对哪一领域感兴趣?
2.我最擅长的技能?
3.我在学校参加过什么活动,或组织过什么俱乐部吗?
4.过去我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我当时如何选择的?
5.我的性格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回答并记录这5个问题的答案,为定位做准备。为什么我们要询问自己过去的事?因为这可以全面认识自我。这既能帮你看到优点,也能提醒你注意一些容易被你忽略的缺点。
第二条:你想找最好的还是最合适的?
明确地记住这个常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你的一生将由这条常识塑造。如果你总追求最好的,就不大可能实现完美生活,而会制造人生悲剧。你会永不满足,被欲望拖垮。这很可怕。找工作也是如此,接受一个合适的工作,比不满足地继续找下去更划算。
第三条:你找到方向了吗?
你需要制订一个计划,规定一个方向。比如,我要在科技行业发展,然后重点搜寻相关合适的公司,而不是多多益善,向所有有招聘意向的企业群发邮件--这会让你浪费巨大的精力,低效而且让人讨厌(包括你自己),时间久了你就会失去信心。
古德曼在刚移居到拉斯维加斯时,前半年他都是一个标准的家庭妇男,因为没有找到工作。他遭遇了不少挫折,但他没有迷失方向,而是梳理了这段时间的求职经历,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意向,开始做计划。
"我擅长大数据分析,"他说,"必须在这个范围内求职,不能过于发散。"
他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在网络搜索,给公司发邮件,结交相关的人脉,并去参加行业内的聚会。两周后,他认识了当地一家数据分析公司的ceo,在聚会的间隙就完成了对他的面试。第二天,他就上班了,而且得到了一个不错的职位。
在工作以后,我们仍要保持方向感。它是如此重要,一个失去方向的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会快乐。请相信这一点,否则你一定会承受失去它的灾难性后果。
第四条:你在工作中有成就感吗?
在我向每一名前来咨询工作问题的人提出的建议中,都包含"成就感"这个词汇。它代表自己工作的价值,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对明天保持乐观的动力。多去体验自己的成果,并抽时间帮助同事,这是最简单的产生成就感的办法。这可以让你时刻感觉自己对现实世界正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我们不正是靠这种力量活着并实现人生的价值吗?工作也一样。你遇到的事情有多糟糕?情绪有多差?老板有多无礼?只要保持自己鲜活的现实体验和积极的回忆,去做好每一个细节,体验每一次哪怕很微小的成功,它们就绝不可能摧毁你对工作的热爱!
问答题和选择题
圣地亚哥一名23岁的小伙子芬奇在上个月被解雇了。这是他的第三份工作,他也很认真地对待,十分努力,结果干了还不到5周就被扫地出门。芬奇百思不得其解,他跑到我们的机构报名参加修习班,短期目标是成为老板眼中的好员工,至少不能再随随便便地开除他。一年有三次离职经历,并且常感觉自己在公司不受欢迎,那么这必然是有原因的——而且肯定是他自己的问题。
他一定是做错了某些事情!
那么,芬奇在工作时都干了什么?
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经常向上司提出一些问题。
"老板,设备出了点问题,要修的话得花一笔钱,您看怎么处理?"
"经理,这个问题不太好办啊,你看我该怎么做呢?"
"总监,你觉得我这份方案要怎么写?能给我一些提示吗?"
这是芬奇常说的话。只要他走进上司的办公室,就会抛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让老板给他答案。然后呢?他的老板们一般不会让他立刻滚出去,也会耐心地对他进行一些"指导",但在当月的员工考核时,会毫不客气地写上"不合格"的评语。
于是试用期还没结束,芬奇就抱着箱子"滚蛋"了。
让老板告诉自己怎么做,这可能是人们在工作中非常致命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认识,或者说是一种为自己招来灾星的"错误的心理期待"。你是不是也偶尔犯这种错误,说这种话,或听到过有人在公司这么说?
一些新人红光满面地走进写字楼后,接到任务、遇到突发状况时,缺乏决断与承担责任的意识,总喜欢向老板汇报,向上司请示如何解决,然后支起耳朵听他是怎么告知自己处理步骤的。他们觉得这样不用操心,也不会犯错,是最省事的方式。很少有人天然具备由自己思考工作办法的意识——总在吃了一些亏后才明白,自己需要机灵点,在老板面前必须少制造问题,而要主动解决问题,才受欢迎。
芬奇为什么喜欢让老板给出答案,而不是提供答案让老板选择呢?错误在于他对上司抱着天真的假设:
a.老板有的是时间,正坐在宽大舒服的椅子上百无聊赖;
b.老板有的是本事,随时可以解答下属提出的任何问题;
c.老板有的是热情,他们愿意帮助下属,也喜欢看到下属主动提问。
前两种假设是一般性错误,第三种则是致命的错误常识——老板确实有热情,但绝不包括帮助菜鸟下属解决问题。实际上,一名上司尽管偶尔高兴地体现出自己乐于提携下属的一面,但仅限于他心情好,而且确实有时间和有作秀必要的前提下。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碰上了是你好运;碰不上?对不起,你只能自认倒霉。
上司当然掌握着足够的资源、人脉、信息或数据,他比你聪明,但不代表他就要对你敞开自己的热心肠。最大的问题是,他的时间很宝贵。虽然他手里转着钢笔,眼睛望着窗外,可能还听着音乐,这让你在外面不由心中一喜,觉得他正无聊得要死,就想趁机进去向他请教,但可能里面那张桌子上摆放着一堆令他烦心的文件,他正愁找不到发泄怒火的对象。
你被假象欺骗了,而这时你进来了,下场是什么?
已在高德公司工作7年的心理咨询师米切尔说:"上司会被你积极求教的态度感动得不知所措吗?你可能满怀期待。但我的警告一定让你沮丧不已,上司此时心中想的不是怎样帮助这名可爱的、认真的和上进的下属,而是如何用更严厉的手段收拾他。"
提出问答题代表你把困难扔给了上司,这本身就是对你工作职责的背叛。如果老板要替你回答、帮你决定,那他花钱雇你来做什么--充当一个昂贵的摆设吗?所以,不论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多么让你消沉的困难,也要强迫自己继续努力钻研,请同事协助或查找资料,但不到最后时刻,永远不要敲开上司的房门。这是最理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