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南阳城的危机
韩国新郑,现任的韩王安还在宫殿里带着一众大臣饮酒作乐,唯有丞相张平忧心忡忡地望着宫殿门外。“报~南阳急报!”
一传信兵手举令信带着军报闯入殿中,打断了韩王安饮酒的兴致,这让他极其不爽!
他一甩袖子,从两侧侍卫那里夺过一把青铜长剑,起身就要砍了这个不长眼的东西!
还是张平拦住了他,他这才余怒未消地返回了桌案。
张平稳住了韩王安的情绪,转身对早已吓得两腿筛糠的传信兵说道,“有何要事,速速报来!”
满朝文武此刻也都停下了享乐,纷纷把目光聚了过来。
“禀报大王,南阳探子急报,称发现秦国士兵已经越过函谷关,正直逼南阳城!”
传信兵面色惨白但还是颤颤巍巍地将情报说了出来。
韩王安一听顿时心乱如麻,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的团团转。
“这该如何是好?这该如何是好啊?”
大臣们也都纷纷慌乱不已,一时间朝堂上下乱象迭起。
张平深吸一口气,尽量稳住自己的内心,严肃地向传信兵问道,“秦军来了多少人?领兵大将是谁?”
“据探子回报,秦军黑压压一片,恐怕不少于十万人!领头的将领有王翦在内,不过有一年轻人的存在是探子不认识的,经推敲分析此人疑似秦军主帅!”
“难道是秦王亲自出征?”
“不可能!如果是秦王的话,探子不可能不认识!”
“够了!众位身为大王的臣子,与其猜测秦军主帅身份不如想想该如何让秦军退兵,保住南阳之地!”
张平怒斥那几位开始猜测秦军主帅身份的大臣。
“对对对!丞相说的对!众卿赶紧替寡人想想办法,如果有能让秦军退兵的法子,寡人重重有赏!”
韩王安此刻就像一个即将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毫无主见地将问题抛给了臣子。
“大王,臣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付出一些财物向赵国和魏国求援,让他们两国派出一些军队来帮助韩国守住南阳,如此秦国必定忌惮赵魏两国的实力,从而不战而退!”
有一臣子出列,高兴地向韩王安献策说道。
“好好好!就按你说的办!寡人就命你为使者,从王宫挑选一些财宝带去赵魏两国,让他们尽早出兵替我韩国解决此次秦军来犯之危!”
韩王安兴奋地一拍巴掌,当场就任命了那大臣为使者前去赵魏游说出兵助韩。
张平冷眼看着这一幕,心知赵魏两国不一定会派兵支援,但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只能是死马当作活马医!
因此他没有出面阻止,毕竟多一份希望就多一份拯救韩国的道路。
待那新封的使者欢天喜地的出了大殿,张平才开口说道,“大王,派使者前去赵魏两国游说出兵还需一段时间,现在我们短期内还需要想个办法阻止秦军攻陷南阳城才行!南阳城一旦被攻陷,秦军便可直扑我韩国都城新郑,不可不防啊!”
“啊!?那可如何是好啊?丞相你快想想办法!这要是打到了新郑,我韩国就要灭亡了啊!”
韩王安前一秒还是因为能搬救兵而高兴,下一秒就被张平吓得手无举措,心乱无神。
在朝臣当中位于末尾的韩非看着台上犹如一只没脑子的猴子一般上蹿下跳的韩王安,心里一阵悲哀!
既悲哀自己怀才不遇,也悲哀这个国家没有一个贤明的王!
韩非是韩襄王韩仓的二儿子韩虮虱的儿子,也就是韩王安的叔父!
但他因为口吃而遭到韩王安嫌弃,一直得不到重用,王位更是与他无缘。
天资聪颖,才情过人的韩非内心憋屈之际只好奋发读书,后面拜荀子为师,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之后著《韩非子》、《孤愤》、《五蠹》三本法家奇书扬名于世!
就连秦王嬴政都对他青睐有加,常常在朝堂之上对他的著作称赞不已,引得他师兄李斯嫉妒不已。
学成归来的韩非因为名声也被韩国民众所知,可是韩王安可能是担心他会争夺王位,因此愈发地针对他,不仅找理由削了他的身为公子的封地,还将其贬为一个地位微末的吏官。
“罢了!就当是我最后一次帮助这个国家了!”心情沉重的韩非喃喃自语道。
想到这里,他不再犹豫,越过争论不休的朝臣,对着韩王安施行一礼,道,“臣愿为王上献上一策!请.下令让臣出使秦国!相信在臣的游.说下,秦兵.啊比退!”
态度决然,神色坚定的韩非站在韩王安的前方,保持鞠躬行礼的姿态,等候韩王安的决断。
望着眼前这个一直被自己打压的叔父,韩王安的内心第一次有了五味杂陈的滋味。
但很快他脑海里又闪过了另一个念头,若派韩非前去出使秦国,不论是成功了也好,失败了也罢,那秦王必定不会放才能过人的韩非回国,自己也就趁机能铲除了这么一个心腹大患!
于是他大手一挥,就准允了韩非的请求。
张平看到韩王安都下令封韩非为出秦使者了,嘴唇蠕动了几下,还是咽下了想要说出来的话。
韩非得令之后迅速地收拾东西在一队士兵的护送下前往了南阳方向。
此刻南阳之地已是战火纷飞,伐韩大军兵分三路,一路上势如破竹地拔除了南阳城附近的城邑,即将对南阳城形成合围之势。
接到了秦国伐韩的消息,其余五国的反应是各不相同。
离秦国最远的齐国和燕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楚国则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象征性地将边境的士兵增派了一些。
而赵国则是在接到韩国使者的派兵请求下犹豫了起来。
按理来说赵国是韩国最近纳贡的宗主国,应该是第一时间的发兵救援南阳。
但是赵国想到韩国曾经在长平之战之后投诚秦国的举动,生怕派兵援助韩国之后又被韩国背刺一击,于是赵国朝堂上下都有些拿捏不定主意,迟迟不肯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