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难民进村
第103章难民进村
石头娘强留李家人住了一晚,第二日用过早饭,何氏便要家去,与石头娘说等赵昱森的信儿到了,使个人去知会他们一声。石头娘留人不住,有些惋惜。李家的牛车刚赶出石头家院子,小香胳膊上挎着个篮子,从巷子里面第五家院子里出来,往这边儿行来。
看见石头娘,亲亲热热的叫了声婶子。石头娘笑笑,“小香啊,今儿家里没多少事儿了,不麻烦你了,你好生歇着吧。”
她笑着摇摇头,“没事儿,家里头的活儿不忙。我娘不放心你这边儿招呼不过来,让我过来帮衬着。”
石头娘推了几推,她仍是那副殷勤笑着要帮忙的模样,石头娘有些无奈的笑笑,便让她进家去。
春桃抱着小石子儿立在一旁淡淡笑着,扫过她一眼,并没出声,与石头娘送一起送何氏一家人归家。
一直到五月底农忙过后,赵昱森与何文轩的书信才到了,除了单给小赵村和何家堡的,给何氏家也来了一份儿。
李薇在一家人殷殷的目光中,展开书信,几眼扫完,却是一愣,何氏忙问,“怎么了?!”
等走近之后,借着微弱的晨光,才发现吴旭下巴有血迹,混身透湿,头发也是乱糟糟的一团,李海歆一惊,正要发问。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6*9*s*h*u-b-a.cx】
吴旭摇头。李海歆想了想,先让他到西屋去换身衣裳,自己去鸡舍那边儿把三个帮工叫起来。
可这平静持到七月中旬,在一场淋漓秋雨中被打破。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村子西头有一户人家早上起床后,发现家里的鸡少了两只,便顶着小雨四处去找,结果在溪头的树林里发现了一堆鸡毛鸡骨头兼烧火留下的痕迹,而这个地方,正好停留过几个难民,现在这些人不见了踪影。把这家人气得够呛,女人从李家村西头沿着河沿,一直骂到李家村东头,男人则找到里正家里,要求把灾民们赶出李家村。
又说,“等雨停了,旭哥儿鱼塘里种的那些莲藕也早些扒了吧,再留不知道变成谁家的了。”
王喜梅满是忧心,看了他一眼,与何氏道,“大嫂,这天天防着也不是办法呀,你瞧瞧,这些天,人只多不少的,真是愁人……”
李海歆这些天心里头也有些打鼓,自己家在李家村算是有些底子的,那些难民们初来时不知道,时间久了,听说这些自然不难,自进入七月里,每日围在院门口讨饭的人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
接下来的两天儿,李家老三几个,日夜轮流看鸡舍兔子舍,倒没有再发生过丢鸡的事件儿。
说到这儿何氏转头问李海歆,“那一年,你记得不,好象当时这村儿淹得更厉害一些吧?”
何氏便觉得心惊起来,不许李海歆离家半步,更把家里的三个帮工,都叫来,安置在鸡舍旁边儿的茅草屋里,三人轮换着看鸡舍,省得一眼瞧不见,这鸡被人偷了去。
李海歆摇头苦笑,“我哪知道啊。”
这边拉吴旭到一旁,低声问,“到底咋回事儿?”
何氏心善,初始时,但凡难民们有求的,多多少少都会应下,每给他们一点剩饭剩菜粮食,他们也是感激涕零,吃完就走。可时间一长,每天饭点,这些人便准时聚过来,搞得一家人每日都要多做几倍于平时的饭食,而这些人吃完东西,也不走了,就在李家附近的小竹林里徘徊,专等着李家开饭。
李家老三也笑,“梨花,没事儿,有三叔在呢!”
何氏看见他松了一口气儿,埋怨道,“我跟你说过多少回来了,夏天雨来的快,出门带上雨具,偏不听,让一家子人都跟着担心。”
李薇倒是想着信中提到的南方水灾这件事儿。听吴旭说,这两日到镇上卖鱼,也听人说起过南方的水灾,洪水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大片大片的庄稼都被洪水淹没,若不是洪水之中隐隐露出的屋脊,上面漂着的衣衫与旧木盆旧木桶等物,过往之人看见,根本看不出是曾经往过人的村子,而以为是天然的湖泊呢。
李海歆笑着抱起儿子,亲了一口,凝望着天空之中逐渐南去的阴云,跟何氏把在镇上的见闻说了说,何氏也唏嘘感叹一番。
一阵凉风夹着雨气从窗缝里钻进来,李薇微微抖了一下,躺了下来,躺在炕上胡思乱想着,听着外面下的瓢泼大雨,直熬到天色将亮,才勉强眯了一会儿。
李家老三正在李家气哼哼的说着,“……旭哥儿,你认不认得他们?咱这就去找人,抓着人,看我能饶得了他们!”
东屋和堂屋的灯都亮了起来,何氏在屋里喊,“出了啥事儿?”
没过两天儿,李海歆去镇上送鸡蛋和酸笋子,到品香酒楼门口儿时,见酒楼门旁的台阶上坐着几个衣衫褴褛的人,惊疑的问胡掌柜,“这些都是南边儿来的灾民?”
李海歆叫起帮工,又去叫李家老三,让他顾着这边儿,自己带人去了鱼塘那边儿。
小六子脸有愧色,“昨儿雨大,夜里没,没听见响动。”
急切的拉着李海歆的胳膊,“爹,我们把家里的鸡和鸡蛋都卖了吧。对了,还有成年的兔子,然后,我们先搬到县城去赁个院子住段时间,好不好?!”
吴旭点点头。
这日天还没大亮,李家人都还在沉睡当中,突听外面有人急喊,李海歆这些日子本来就警醒,一个挺身,坐了起来,下塌穿鞋,到了院中,听出是吴旭的声音。他快步走过去,边问,“旭哥儿,什么事?”
吴旭抹了抹下巴上的血迹,头半低着,十分懊恼的样子,“有人偷鱼,挖莲藕,被我发现了,就打了起来,他们十来个人,昨儿,昨儿,捞出的鱼都被他们偷走了……”
李海歆闷着头闷了一会儿,也叹气,“这场灾也不知道持续多长时候……要不,旭哥儿,鱼塘里的大鱼都起了,拉去卖了?”
李薇笑着摇头,把信扬了扬道,“小舅舅已被安置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留京。大姐夫在京城等着派官呢,具体什么时候有信儿,也不一定。他说再因为南边儿今年发了大水灾,京城中各衙门现在都忙着赈灾求灾这样的大事儿,派官的事儿可能要等一等。”
春杏把信取在手中去看。
卖完鱼便是收粮,家家户户抢着把粮食收回家,李薇家里这几年的秋粮,种的全是苞谷,熟得早,收起也快,收粮的这些天儿,天气睛得极好,李家人都暗自庆幸老天作美。
那女人一骂街,倒把村民心底的怨气给骂了出来,很多村民们也开始向里正抱怨诉说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又举例,某某个村子,在入村的路口就有把守,不准难民入内等等。
李海歆忙问他,“身上的伤碍事儿不?”
平白的多出这个活计,村民们都很不满,可也都没什么好办法,要想阻止这些人进村,几乎是不可能,况且秋粮苗子日高,他们随便往哪块地里一钻,根本找不到人。
鸡都捉回来后,何氏数了数,那一窝只剩下四十只母鸡不到,丢了六十来只。草草吃完早饭,一家人都聚在堂屋不说话。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暂时只能这样。李海歆加紧帮吴旭捞鱼往外卖,好在里面剩的大鱼不多了,留下那些七八两斤把重的,吴旭不舍得这么早往外卖,李海歆也没办法,心中也有一丝侥幸心理,便留了下来。
何氏这时也起了身儿,春兰与春柳几个也都起来了。听说难民们抢了鱼,春柳气势汹汹的骂道,“没良心喂不熟的烂东西,从今儿起一粒粮食也不给他们!”
至于中了进士后多久派官,她恍惚曾在哪本传记上看到过,说是一个五十岁上中了进士的学子,在家中苦苦等了三年,其间儿还给当朝的丞相写过三回书信,才最终得了个县令。
东屋西屋都亮起了灯,春杏把窗户推开一条缝儿。往外面看了看,跟李薇道,“亏得二姐夫歇在家里了,不然这大半夜的,咱爹还得起身去看他。”
何氏心疼得很,可也没什么法子,防人本就不好防,何况是一帮这样的人。想了半晌,点头,“行,卖就卖吧!”
李薇心头也泛起阵阵恐慌,前世的她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些,可从新闻报道上,也看过不少灾后人们情绪失控,乱抢乱打乱砸的场面,而自从难民渐多以来,村子里除了有组织一些年轻人,四处逛逛,防止难民偷粮之外,也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李薇苦笑了下,也是,为了这么些人,自己家好好一大摊子,就这么都卖了也怪可惜的。
李海歆摆摆手,“这些先不说了。先把这墙堵一下!”说着扔了雨伞也去抓鸡,吴旭与小六子连忙去找些竹枝先做成木栅栏,把大洞补起来,防着里面的鸡往外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