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先秦圣贤,不做学生好多年。
第414章先秦圣贤,不做学生好多年。战国末期,齐国,稷下学宫。
学宫南面五里处,有三亩田地的庄稼长得非常好,绿油油的,特别显目。
秦至庸身穿粗布衣服,正在田地里锄草。
来到稷下学宫已有六年,秦至庸拜在稷下学宫祭酒荀子门下治学。
因此,秦至庸就成为了李斯、韩非、张苍的同门师弟。
秦至庸的相貌如少年,风华正茂,但其实他的真实年纪比荀子还要稍微年长。
只不过秦至庸有着接近400年的寿命,七十多岁的年纪,相对于寿元来说,的确只是相当于少年时期。
秦至庸来到这里的时候,孟子已经过世了几十年。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6*9*s*h*u-b-a.cx】
放下锄头,洗了手,秦至庸就去拜见老师荀子。
“性命于我如草芥,钱财于我如浮云。”就是目前荀子的心理状态。
荀子没有刻意修炼心境,可是他只是专研学问,心境就不知不觉到了儒家的“安”之境界。
荀子的思想很开明,不会干涉学生们的喜好。只要学生们愿意治学,不管是哪一门学问,只要他懂,就愿意传授。
秦至庸扛起锄头,说道:“那就走吧。正好我的肚子有些饿了,需要回去吃饭。”
能来到先秦时代,见识一下“百家争鸣”的思想和智慧碰撞,是秦至庸的幸运。
可是荀子却知道,自己这个新收的弟子不凡。
荀子握笔正在竹简上专心书写。
只可惜,秦至庸没能早来几十年。
回到稷下学宫。
就差了那么一点。
其实,秦至庸是最想拜孟子为师。
秦至庸点头道:“草已经锄完。到了秋天,把庄稼收割了,就能给老师您熬粥喝。”
做农活的时候,秦至庸的心灵,总是能在平静中带着一丝喜悦。这种喜悦的情绪,不但养身、养心,还能养神。
秦至庸抬起头来,摘下草帽,一脸平静地说道:“两位师兄,老师找我可有什么事情?”
荀子的身上,有着一股安宁的气息。荀子没有真气,没有武艺,可是他的心灵境界比秦至庸高了一个大境界。
能活得越久,就越是怕死。越怕死就越是追求长生。这是一个死循环。
他口中分泌出来的唾液,就像蜂蜜那般甜蜜。
秦至庸的心理状态,其实和荀子非常相似,可惜他没有能看破生死。
韩非惊讶道:“小师弟不想留在齐国?那你……想要去哪一个诸侯国?楚国还是赵国?”
想要真正隐藏自己的学问,在有心人的眼中,几乎是不可能。那些不了解秦至庸的人,把他忽略了。
两年前,荀子的心灵达到了“安”之境界。
怕死,就不断想要打破寿命的极限,获得长生,对于提升心灵境界来说,是一种弊端和束缚。
韩非说道:“小师弟……以你的本事,只要想出仕……必定……能得到齐王的重用。”
秦至庸目的明确,是要海纳百川,吸取百家学说的精髓,增长智慧,丰富精神世界,好让自己的心境得到提升。
秦至庸这六年来,专心治学,非常低调谦虚。他在稷下学宫,是最没有存在感。
荀子放下毛笔,抬头望着秦至庸,笑着说道:“你的那田地侍弄完了?”李斯心机深,主攻的是帝王心术。
荀子没有功利心,只是单纯地喜欢学问和教书育人,他的心灵非常纯粹,不含一丝杂质。
李斯说道:“不知。老师只是让我们来喊你回去。你见到老师,就能知道是什么事情了。”
秦至庸说道:“有机会,我打算去秦国。”
荀子已经看破了生死和名利。
张苍喜欢算数,目前正在校正《九章算术》。
秦至庸站在荀子的跟前,施礼,略微恭敬地说道:“老师。”
这才是真正的无欲则刚!
其他的人,都很张扬,只要稷下学宫里有集会,他们就会宣扬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绝大多数来学宫求学,宣扬思想,都是为了博得权贵和君主们的欣赏,好顺利踏入仕途做官。
李斯和韩非来到田边,冲着正在干农活的秦至庸喊道:“小师弟,老师让你回学宫。”
毕竟,秦至庸修的就是“浩然之气”,和孟子最有渊源。当然,能拜在荀子这样的圣贤门下,也是万幸。
只有秦至庸是个例外。
说起来奇怪,荀子最优秀的三位弟子,都没有真正继承儒家的学问。反倒是小弟子秦至庸,把儒家的学问研究得最为深刻。
秦至庸遇见了邹衍正在讲学,推广阴阳五行学说。
而此时的秦国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