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海外殷人 - 明朝独生子 - 盐焗卤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朝独生子 >

第八十七章海外殷人

看着一望无垠的菜地。忽然看到了一个肥胖的身躯,分外的眼熟。

定睛仔细一瞧,这不是自己的大舅子吗,现在竟然在田间认真的干活。

李东阳也注意到了张鹤龄,在一旁小声道:“太上皇,国舅爷这几日着实是消停了不少,文官已经足足有两个月没弹劾他们了。”

朱祐樘欣慰的朝着张鹤龄走了过去。

张鹤龄不知道朱祐樘来了皇庄,大惊之下,赶忙跪倒在地行礼道:“臣拜见太上皇,皇上。”

“行了,起来吧。”朱祐樘看着张鹤龄亲自伺候的那株辣椒,问道:“没看出国舅竟然有如此闲情雅致啊。”

张鹤龄笑了笑说道:“实不相瞒,这东西臣也没见过,只是方才边上的作坊缺人,臣带人过来顶替一下大棚里的长工。”

“作坊?”朱祐樘诧异的看着张鹤龄。

张鹤龄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就是作坊。”

“走,去瞧瞧。”

朱祐樘带着一众老臣来到了一旁烧制玻璃的作坊。

这两处地方离得挺近,主要就是这大棚需要热量,刚巧这烧玻璃的作坊有一大队余热没地方放,干脆朱厚照就仿照火炕的原理,把玻璃作坊的烟囱改了一下,围着大棚走一圈,这大棚的温度自然就上来了。

朱祐樘在作坊里,见到了大量还没成型的玻璃板。

“哦,合着这些琉璃是皇庄自己烧出来的?”

朱祐樘不禁有些惊异。

张鹤龄不好意思的说道:“都是陛下聪明,臣就是个干活的。”

李东阳看着窑口,又看了看身后的烟道,不禁咂舌道:“妙啊,妙啊。”

“都是照儿荒唐,朕这看了,照儿这哪是荒唐啊。”

李东阳等人不好意思的笑道:“是臣等肉眼凡胎了。”

朱祐樘望着这大棚问道“国舅,这大棚好像还没修完?”

张鹤龄点了点头说道:“对,因为陛下担心赶不上来年开春外面用辣椒,故而皇庄是边建边种。”

朱祐樘看着朱厚照犹豫了一会说道:“照儿,国舅管皇庄管的不错,在给他几个皇庄管着吧。”

“儿臣领旨。”

照这个速度下去,不出三五年,这京城的百姓,冬天也能吃上蔬菜了。

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大事啊。

李东阳在一旁打趣道:“有了这大棚,陛下跟国舅爷日后怕是要与上古神农氏齐名了啊。”

张鹤龄闻言大喜,看着李东阳道:“谢李阁老夸奖,咱就等着跟神农氏齐名的那天了。”

“成了,别打诨了,你也是当朝国舅,平日里得注意一下言行。”

朱祐樘忍不住训斥道。

片刻之后,朱祐樘说道:“传旨下去,各地皇庄均仿此地开工建设,具体有寿宁侯负责此事,务必宁缺毋滥,克己奉公啊鹤龄。”

这是朱祐樘第一次这么信任张鹤龄,张鹤龄赶忙跪地领旨。

“臣定当不负圣望!”

朱祐樘笑着在皇庄里溜达了起来,发现除了辣椒之外,还有许多农作物,他不认识。

其实明清两朝的皇帝,都不是不识五谷的,在天坛里,也有块地,是皇帝要去种的,一个农业帝国的皇帝,自然是要认识这些东西的。

“照儿,这几样东西,是什么啊。”

“回禀父皇,这几样是中兴大明之物。”

朱祐樘眉头一皱,气不打一处来的看着朱厚照说道:“什么就中兴大明之物,中兴大明哪有这么简单?!你身为一国之君岂能如此儿戏,朕平日里是.”

“启奏父皇,此物为玉米,亩产量是小麦的三到五倍,山地也可种植,这一个名叫土豆,亩产略高于玉米,非常耐寒。”

众人脸色均是一变,亩产三到四倍,这对于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这这。”李东阳语无伦次的看着朱厚照。

“陛下,此等事情,不可儿戏啊。”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朕从未儿戏,周灭商时牧野之战,殷商有十万人军队人间蒸发,相传殷商之裔逃往极西之地立国,此物便是来自那里。”

“殷商之后?”大明君臣第一次有了危机感,李东阳赶忙问道:“陛下,此地距大明多远,传至哪朝,国力如何,拥兵几何?”

朱祐樘也顿时警惕了起来,此时的大明眼中丝毫没有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

真正让大明君臣担心的,还是那些跟华夏同出一辙的“殷商之裔”。

朱厚照却笑道:“各位不必担忧,此国距大明近四万里,国土远甚于大明,使臣来往,尚需一载之久,这些东西尚且是佛郎机人带来的。”

刘健此时警惕的说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我大明成祖时便可飘扬万里,难保殷人之后觊觎神器,须即刻派人前往此地打探虚实啊。”

朱厚照心中暗喜,自己想做的不就是这件事吗。

“请刘阁老放心,朕已派谷大用于天津打造战船,其目的便是打探殷人虚实。”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