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镇国公朱寿
宣府,其实是九边之中军改最顺利的,毕竟宣府一镇的兵马已经快成了宣府武学的实践基地了。其余各镇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西北宁夏、固原、甘肃、延绥四镇,均遭到了不小的抵触。
尤其是固原、延绥两镇,当朱惟焯浩浩荡荡的领着兵马出潼关准备北上调停的时候。
这两镇兵马竟然视若无睹,甚至与朱惟焯暗中勾结,朱厚照原本想平定了诸王叛乱之后,直接就北上收拾了这两镇的兵马,但是很快巴图孟克又来了,朱厚照只能是先安抚下这两镇的兵马。
朱厚照的跟张仑领着龙武中卫大致的看了看宣府之后,便开始西进。
辽东那边有汪直在,改制异常的顺利,二十年前,汪直在辽东的余威犹在。
一到大同之后,朱厚照就明显的感觉出大同镇里,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
代王在大同亲自将朱厚照等人迎进了城,毕竟大同还有一座镇国公府,而这次朱厚照又是以镇国公的名义出来的。
天下的藩王都知道,朱俊杖这一次算是赌对了,不仅靠着替朱厚照照顾刘良女母子,更关键的是,照顾了几个月襁褓之中的朱载坚。
天下藩王,削藩削了谁,也不会动他代王府。
罢各地奉国、辅国将军时,这代王府就第一个上表服从,虽然交出了一笔银子,但是宫里很快又给了一笔赏赐。
太原的朱知烊也是如此,但是代王终究是藩王,边镇的事情,代王也不能瞎跟着掺和。
“皇叔,大同镇最近好像有点不对劲啊。”
朱厚照坐在代王府的承运殿中,望着朱俊杖问道。
朱俊杖望着朱厚照欲言又止,最终咬了咬牙说道:“陛下,裁撤边军一事,怕是犯了众怒了。”
“怎么?”
朱厚照有些不解。
“是,陛下命人从内帑跟兵部拨了银子,给这些士兵安家费,但是这新边军的待遇优渥,尤其是还有不少的世袭军户,这都在边关穷了几辈子了,眼瞅着日子要好了,一脚把他们踢开,难免有些不服啊。”
朱厚照陷入了沉思,其实大同历年久经战事,募兵的比例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
大同尚且如此,朱厚照不敢想延绥宁夏那边成什么样子了。
“宣府武学过来的人,有没有拿出什么解决办法?”
朱俊杖摇了摇头,这种事情不是朱俊杖能插嘴的。
一旁的张仑道:“在有方案,这些兵油子也会算账,这到手的银子不一样自然就会难情绪,这次不止是世兵,募兵里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裁撤重新招募。”
朱厚照长出了一口气,眉头紧皱了起来,大明想要往前走,就必须要以奋斗立国,这些人端铁饭碗端惯了,自然是不想出去自己拼搏。
市场上劳动力缺口确实很大,但是任何地方也不需要混吃等死的废物,这些“军爷”也未必瞧得上那些卖死力气的生计。
这些人的安置问题不解决,朱厚照一天就睡不好觉,毕竟历史上那个驿卒下了岗,没几年可就打进北京城了。
打通边军的关节,将边军的家庭彻底的融入朝廷。
要他们做到与朝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样,大明的北门,才能够无坚不摧。
其实朱厚照知道,京军可以调动的兵马只有七万人,确实是少了些,而且大明现如今对外开战的脚步会愈来愈频繁。
如果兵力不足,京师长期空虚势必酿成大乱。
整饬边军,名义上是裁军,实际上朱厚照是在增兵。
将边关的老弱病残绣花枕头全都换下,换上一群能打仗的人,而后加上即将面世的火车铁路,当巴图蒙克在想趁着边关空虚南下时,见到的仍将是数倍于己的明军。
朱厚照在代王府吃了一顿饭随即便匆匆的赶往了大同镇的大营之中。
因为蒙古使团方才离京,还未出居庸关,大同不会有战事,故而各寨的兵马都已经被大同总兵王宏给召集了起来。
说到底,这王宏也算是跟朱厚照沾亲带故的了,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升迁,但是在大同小日子过得到也算是滋润。
但是自从朝廷下了改制的命令之后,王宏的日子就不好过起来了。
不过倒不是王宏担心自己被裁掉。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王宏已经接到了兵部的命令,自己要进宣府武学第四期入学,但是得等大同这边改制的差事办完了才能去宣府报道。
边军忽然落了这么大的一个红利,这些在边关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军卒们还没等高兴高兴,就得告诉他们朝廷不需要他们了,让他们滚蛋,这个答案属实是有些残忍了。
甭说是这些军士了,连王宏都不忍心下这个命令。
营中所有的人都紧张的盯着身边的人。
各营能够留下来的人的名单,此时就锁在总兵府的官案上。
出了几个宣府武学过来监察的监军之外,只有王宏看过这份名单。
听到朱厚照来大同的消息之后,如坐针毡的王宏真可谓是如蒙大赦了。
朱厚照来到了总兵府,王宏猛地站起来,跪倒在地。
“臣王宏,拜见陛下。”
“老子说了多少遍了,老子叫朱寿!你拜个锤子。”
虽然王宏是自己亲戚,但是这个亲戚可是无论天家还是朱厚照,都从来没有认过这么一个亲戚。
王宏委屈的坐在一旁,朱厚照盯着王宏问道:“大同镇军改是不是遇上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