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国舅遇刺
冯仲卿此时看向朱厚照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样了。“陛下.陛下是如何料事如神的。”
“胡闹,陛下天威,岂是你能度量?”谷大用在一旁训斥道。
朱厚照则是制止了谷大用,笑道:“朕也没想到,竟然歪打正着了。”
“啊?”
冯仲卿诧异的看着朱厚照。
朱厚照望着一旁的马车道:“王老大人,您可知道这马车的车轮,寿命几何?”
王琼犹豫了一会说道:“臣无能,不知。”
朱厚照坐在一旁晒着太阳笑道:“朕也只是在大内的一部残卷上无意得知的,殷人当年走时带走了这些树的种子,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东西在大明绝迹了,这些东西原本是用在马车的车轮上的。”
朝廷的邸报上,已经刊登过海外殷人之后割据称王,其地之广不亚于大明的消息了。
王琼脸色骤然一变,望着朱厚照问道:“陛下是说,这东西是从殷人那里得来的?”
朱厚照点了点头,对王琼说道:“对,没错,朕原本是打算用在四轮马车上的,没想到这东西已经不适合在北方种植了。”
谷大用此时在一旁道:“陛下去岁已然下旨,岭南琼州已经单独划出了大半土地改种橡胶,朝廷会拨银补贴并收购琼州的橡胶。”
朱厚照道:“景山书院其实早就准备好了人手,准备实验这个橡胶了,但是还没开始产出,具体还是得等岭南的第一批橡胶出产之后啊。”
冯仲卿此时已经完全沉浸在橡胶里面了。
“陛下,学生学生告退,实验比较急。”
“哦,汝且去,朕与王老大人在聊一会,苗奎,替朕送仲卿。”
“诺。”
王琼不同于浙东、江右党人。
首先王琼是北方人,王琼进京之时,焦芳可是找了一大批的北方官员相迎。
不过却被王琼骂了个狗血淋头。
而且王琼自恃是太原王氏的后人,不屑于旁人结党,同时这老头的思想挺能放得开的。
在景山书院这么就,竟然没被气死,这是最出乎朱厚照意料的。
王琼其实也是如此,自从到了景山书院,王琼已经见识到了太多东西了。
每一样东西,都是能给百姓带来福音的东西,这么一个好地方,虽然有诸多不符合规制的地方,但是其价值王琼是高度肯定的。
“王老大人,对于景山书院,您怎么看?”
王琼长叹了一口气道:“陛下,哎。”王琼想了想,跪倒在地,义正言辞的说道:“请陛下治臣大不敬之罪。”
朱厚照诧异的望着王琼,王琼继续说道:“曾几何时,臣只是如同那些腐儒一般,以为陛下少年天子,多荒唐之事,自臣至景山书院方知大错特错,若大明无陛下,江北今年已然是尸横遍野了。”
朱厚照纳闷的说道:“这是什么话啊,不至于,王老大人起来吧。”
“不,山东去岁自入秋以来,便遭大旱,若非用了陛下的求雨之法,今年山东怕是要绝收了。”
王琼继续说道:“除此之外,陛下治蝗,使江北免受蝗灾之苦,又种新粮,陛下生生的将一个灾年,变成了一个丰年,陛下之聪慧,实乃古来圣君之不可比。”
王琼这么义正言辞的夸着朱厚照,连朱厚照自己都有点飘了。
在天坛的朱厚照完全忽略了自己那位国舅的感受。
此时张鹤龄正躲在船上瑟瑟发抖,船上不许一个生人上船,每到夜里,张鹤龄甚至都下令往海里驶出半里。
但是这个操作其实就防小人不防君子的。
真的想对你动手,别说你往外开半里,就是开二百里,也照样能追上。
松江码头外,夜色庇护着数十条的黑船出现在了港口外。
虽然这些小船跟张鹤龄的坐船比起来,是那么的渺小,但是作战经验,完全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月光格外的明亮。
一名水手睡得迷迷糊糊的出来,站在加班旁撒尿。
下面的倭寇向船上爬的时候,忽然感觉到自己面前涌出一股暖流。
“下雨了?”一个倭寇诧异的说道。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只听上面的水手不屑的笑道:“睡迷糊了吧,这么大的月亮,下什么雨,不对,你是谁!”
霎时间,刺耳的号声响起。
张鹤龄猛地一翻身,船舱外已经到处都是喊杀声了。
随手拿起了枕边的佩剑,张鹤龄悄悄的躲在门缝处,趁着没人注意,匆匆的跑了出去。
几天之后,朱厚照气愤的将手上的奏章一扔。
大骂道:“堂堂的国舅,在松江遇刺,生死不明,真真是岂有此理!”
刘瑾在一旁劝道:“爷,莫急,国舅爷吉人自有天相,必然是无事的,陛下不必过于担心国舅爷的。”
“胡扯!朕,怎么能不担心,定海,靖海,平海三卫训练情况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