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膛线和黄火药
第25章膛线和黄火药
王如龙好奇的跟在孙义身后,两个人直接走进了孙义的马车内。进到马车后,孙义示意自己的家丁在一旁守护,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准靠近马车半步。
能让孙义如此如临大敌的模样,王如龙也不禁紧张了几分。
孙义从自己马车的后背取出了一个木箱,木箱上上着锁,孙义打开锁,从里面拿出了一把拐子铳。
“这是家父让人从弗朗机重金买回来的拐子铳,不是工部的东西,是用来给我防身的,我改良了一下,给将军看看。”
“哦?”王如龙接过拐子铳,他不但见过这种火器,反而对此十分熟悉。
这种拐子铳可以三连发,射程达到了150米,在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戚家军抗倭战争中经常有用到。
不仅如此,戚家军还经常使用虎蹲炮,以及五雷神机这种火器,而虎蹲炮更是和后世的迫击炮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戚家军是明朝对火器研究的最深的一只军队了。
明朝的火器能力,在初期的时候,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
但是到了中期,却由于内忧外患,军队地位一降再降,火器的发展也被极大的制约,开始出现了少许的滞后。
到了明朝的后期,火器已经大大不如秘鲁,日苯,葡萄牙……等大国的火器实力。
王如龙将孙立这把火铳拿在手上,立马发现这拐子铳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它的手感手感变得更加轻盈,而且枪口似乎用什么画了螺旋状的花纹在里面。
王如龙大感新奇,他对火器的研究十分资深,可以说了若指掌。
这把佛郎机拐子铳是孙义自己改造的,由于受限于工艺和材料,孙义只能用手动的木质拉床,使用勾刀来一点一点刻出膛线。
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孙义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然这也让他发现了要赶快发展材料科学和开采铁矿的重要性。
没有钢铁,哪来的工业化?
要知道实际上膛线这种东西,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发现在枪管里增加螺旋状的纹路,可以让子弹射出时保持旋转,从而获得更高的精度和破坏能力。
可是真正大规模推广膛线却到了19世纪,直到一个法国上尉通过改良了子弹,解决了使用膛线的火枪填装弹药的困难后才得到了大幅度的推广。
孙义正是运用了这种名叫米涅弹的子弹改造,在弹丸的底部加有一个圆锥形的小洞。发射时,火药燃气使弹丸尾部膨胀,嵌入膛线,随着膛线高速旋转出膛。
由于米涅弹的直径小于枪管口径,使得装填更为容易,前装线膛枪的射速大为提升。
王如龙虽然不明白这样一个小小的改进到底能有什么作用,但是还是一时间充满了好奇。
他们决定去林子里试试这把枪的威力。
在大明,私人可以拥有弓弩,但是拥有火器是被禁止的,但是明朝后期已经没有办法管理了,实际上当时广州就有火器鸟铳制造的行家,洋人都在广州买鸟铳回去用。
王如龙也知道此事不宜声张,只不过正好小仓山是一处绝好的地方实验场,眼下正是四处无人的好时机。
有了安保队在驻守,更是让孙义放心了几分。
孙义带着王如龙下了马车,走到了林子里,又吩咐下人严防死守。
王如龙熟练的填装弹药,采用了单膝跪地的姿态,瞄准了一颗碗口大小的树木,砰~的一声将打了一枪。
“啪!”
拐子铳的子弹精准无比的命中了树干,直接将树木打成了两结,树干直接倒在了地上。
“嘶~……”王如龙倒吸一口凉气,立马跑上去查看,心中万分吃惊。
“这拐子铳的威力怎么这么大,我们戚家军的枪打在这么粗的树干上,在这个距离,顶多就打出个印子,两贯穿都做不到,怎么少爷的枪直接把树都打断了!”
王如龙看着手中的拐子铳,身体激动的颤抖了起来。
“这枪若是能装备到了我戚家军上,别说鸟铳,就连秘鲁枪也万万不能敌!”
“这简直就是我大明的希望啊,公子!”
老将军越说越快,都唾沫横飞,激动的语无伦次。
膛线就是对枪的提升就是如此巨大,要不然后世的坦克炮都要刻上膛线干嘛。
“老将军别太激动,这枪虽然打的更远,威力也更大了,但是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孙义看了实验结果,冷不丁的泼上了冷水。
王如龙镇定了下来,连忙问道:“公子,还有什么问题?”
孙义淡淡的回到:“炸膛。”
由于材料的限制,孙义手中的这把拐子铳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
枪管的要求不只是坚硬,抗压和高温.另一个必备的特性是韧性,也就是说枪管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否则太硬会造成金属太脆的结果.有一些早期生产的m1903a1,其枪管即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持续射击,有造成炸毁枪管的结果。
就算是这样,这把刻上了膛线加上改良后的子弹,在大明也能称得上是神器一样的东西。
紧接着孙义又叫人从马车上搬下来了一个箱子,里面装着一颗孙义自制的破片手榴弹:
一个西瓜大小,重量在十斤左右,里面装满了小铁珠,外壳是铁片,点火系统使用最简单的火绳点火。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实际上在北宋时期,就有外壳由黑铁铸造,内装黑火药,用引信点火,爆炸后用破片杀伤敌人的震天雷,岳飞就曾经使用过,但后来却没有得到发展。
“这是我改造的震天雷,杀伤范围更大,威力也更大,将军可以试试。”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