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开门七件事
闻人磊的酒量那不是虚的,可以说是好的很。虽然他现在用的是‘凌安’的身体,但很凑巧的是,这副身体的酒量竟然也很是不错,说千杯不醉可能有点夸张,但这‘耐酒’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的。
就凭柴令武和程处默二人的酒量就算联手都难以将闻人磊给灌醉,更何况柴、程俩人也联不了手。
这个时代的酿酒技术可不跟现代那会儿似的,高度酒几乎没有,平时喝的酒酿也不过就是四十几度而已,对于喝惯了高度酒的闻人磊来说,这点酒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柴令武和程处默俩人可就不同了,喝着东宫出产的‘高度’美酒,没多久呢就喝着喝着就喝高了点。而闻人磊却刚不过微醺而已。
李晟喝着果汁,笑呵呵的看大石头狂虐程处默跟令武,对于程、柴二人的状态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该!谁让你们想要灌大石头呢!!!这可不就踢到铁板上了麽。
李晟‘阴险’的瞥了眼程处默,暗笑:这傻小子,开始的时候还跟令武较着劲呢,结果见大石头越喝劲头越足,这傻小子竟然还跟大石头杠上了,联合之前的‘敌人’令武一起敬大石头的酒,这不是找被虐麽!
唉,傻小子就是傻小子,跟了大石头这么久了竟然都还不知道看风向的,想就凭个令武联手就想灌醉大石头?这不是做梦是什么!
真是傻了吧唧的两个傻蛋,李晟真是一点都不同情这两个傻小子。蠢货是不值得他同情的。
然后,什么发展畜牧业呀,养殖业呀,发展商业经济呀啥的,李晟也都在做着,仔细想想,李晟觉得自己虽然来到这唐朝还没一年呢,但干的事情还真是不少呢。他可真是个勤奋的人,必须给自己点赞!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
李晟也不知道这道旨意有没有用,但不去做的话那肯定不行,可做了说不定就有用呢。只要唐朝没有灭亡,那世民所下的旨意应该就不会有什么变化了吧?
李晟也只能尽量去往好的地方想,毕竟总不能因噎废食不是。
李晟觉得这里面说白了还是收税跟不收税的区别,就算他把提纯的办法弄出来了,以后可以多产盐,但只要是说收税,政策一不对劲那自然就会走入畸形的方向。
李晟想这应该是技术跟经验的问题,另外自己酿葡萄酒是要用到白砂糖的,而这会儿吧,这白糖好像还没有呢,那自然就差了点。只能靠自然的发酵啥的,至于西域那边的人究竟是怎么弄出来的李晟也懒得去想,反正他按照他的办法来就是。
这‘茶’李晟自然要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这可是他今后赚钱的又一大利器,李晟自然不会忽视。
盐是生活必需品,刘晏的“榷盐法”为唐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仅嘉兴、海陵、盐城等十处盐监,每年收税就高达百余万缗(缗是串线用的绳子,一缗串钱1000文,也称一贯),相当于百余座州府的税赋收入。刘晏刚上任时,全国的盐税每年收入40万缗,仅仅十多年的时间,这个数字就达到600万缗,增长了15倍,几乎是一年一倍!
而盐税也迅速成长为唐帝国最大的一根经济支柱,史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粮、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据《新唐书》记载,唐代共有盐池18处,盐井640眼,最初官府和百姓随便采,没有征税之说。从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起,官府开始象征性地收税,每斗盐仅收10文钱的税,大唐开元盛世,不差钱。
唐代以前,中国人吃的盐主要是井盐和池盐,就是将盐井里或盐池里的卤水汲出来,用大锅架在火上煮,熬干了水分,剩下白花花一层就是盐巴。
农业问题还不能谈,可这个‘盐’的问题李晟倒是觉得可以‘未雨绸缪’一下。
只是,历朝历代因为‘盐’的问题,尤其是私盐和官盐的对立所引起的动荡不少。
油,李晟的榨油坊已经弄出了豆油,等扶摇子他们弄回油菜花或是花生啥的,那以后的油类品种那就更多了。
酱醋这个事情吧,工艺上的事李晟倒是可以给出出意见,工艺的问题不大,那齐名要术里其实也有讲这个,李晟现在就看那宣讲齐名要术的反应了,后期学院中反正是会教导到的。等那些上学的孩子们都只是如何制作这酱醋了,那自然就有手艺好的人会去将其发展的更好,这点上李晟是一点都不担心的。
李晟边缠着酒(红酒)边喝了口桃汁,边笑眯眯的看着大石头以一敌二却丝毫不落下风。
只要能让老百姓们吃饱吃好又穿的暖,李晟相信这动乱什么那自然就不会再是问题。
米,扶摇子他们已经去寻找良种了,这个得等扶摇子和冲虚子他们那边回来后才行,不过一些相关的农具和一些小技术倒是可以搞搞,比方各种天然化肥呀,无公害的‘农药’啥的也可以弄弄。
李晟舔了舔唇,有点怀念那红酒膏的滋味,虽然葡萄汁李晟已经喝上了,但红酒还没有。要说酿酒(红酒)吧,虽然没有现代的那些个酿酒的工艺技术,但最基本简单的酿酒(红酒)的办法李晟也是知道的,因此当有葡萄的时候李晟就已经弄了不少的葡萄来着手酿葡萄酒了,就等着酿好后来品尝。
‘盐、铁’都是官营,李晟觉得这点没错,后期还要加上‘茶’;
但这个官营,李晟觉得除了铁以外,这盐和茶也可以实行承包制嘛。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百姓可不管这皇位上坐着的是谁,他们只管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事和自己肚子能不能够吃饱的事。
虽然因工艺的问题没有现代提纯的那么好,但至少还是有的,白砂糖,冰糖啥的都能找的到。李晟之前让人制作甜品的时候就有用到的,只是李晟以为他们用的是饴糖啥的,没有想到白砂糖那里去。
海盐,湖盐、矿物盐(井盐、岩盐),
但这也不能怪人家,官营的‘盐’价格太离谱,这让老百姓们可怎么办?
有需求就有杀戮有买卖,唐朝后期的两个有名的人物,黄巢和王仙芝家中都是私盐贩子出身。可以说,私盐贩子的利润是很高的,而这都是因为官盐那时收税太高。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这会儿还没有出来,但长安城这里其实已经有葡萄酒出现了,是西域那边传过来的,卖的还挺贵的。其实李晟这东宫里想要弄些西域的葡萄酒还不是难事。
想要官盐便宜,一个就是得制定严格的规定,另外就是这个提高产盐的产量问题。
大乱之后,国家经济实力一落千丈,钱袋子吃瘪,急需开拓财源。于是在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盐铁使”第五琦主导了第一次改制,其核心思想就是专采专卖:不过,这‘盐’可是个大蛋糕,搞个不好他就得又捅了个马蜂窝。
垄断产生的巨大红利,有利润自然就会引起人们的疯狂,私盐贩子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虽然官府对私盐的打击力度很大,但就跟现代里那些‘毒贩子’一样,为了利益永远都少不了‘亡命之徒’。
李晟家里还专门买了两个酒庄呢,还有一处有着葡萄的庄园,嗯,专门酿酒的庄园。因此李晟家中的红酒从来就没有缺过。
最后一个‘茶’么,李晟也已经在搞了。而且这‘茶’可是李晟所关注的重点。毕竟无论是航海还是外族,因为饮食的问题,对于茶的需求可不小。
何况,这会儿海里可不跟后世现代那会儿似的各种污染多的要死,现在的海水还挺‘纯’的,而且相比起来这‘晒海盐’也简单的很,提纯也不难,李晟觉得可以先搞搞这个。
有糖了,那自然葡萄酒就要搞起呀!钱可不能光让西域商人给赚了去哒!!!
但这一切的前提有一个,那就是这‘盐’的价格不能高。唐朝初期,世民这会儿盐的价格倒是不算太高,可后期就不行了,也是因此造成了私盐贩子的横行。
一个是不收税,另外就是定价。定好一个价格范围,无论官卖还是私卖,都不允许超过这个价格。就跟现代时一样,食盐的价格就那么高。利润不高的情况下,那什么贩卖私盐自然也就兴不起来。
李晟暗暗吧了下嘴,其实看这些人喝的高兴李晟也有点小馋了,不过李晟对于白酒的兴趣并不太大,反倒黄酒什么的能喝点。在现代李晟喝的最多的就是红酒。
柴,李晟已经在搞那蜂窝煤的事,后期就是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的问题;
但李晟舍不得啊,明明自己能弄的,那何必要去买他们那个‘贵’酒呢!
实在是李晟在世民那里喝过,现在的葡萄酒的味道其实也就一般,并没有李晟在现代喝过的好,甚至还没有他家母上大人自己酿的葡萄酒强,也就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