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齐名要术
李晟现在就跟个地主老财似的,就坐等着家里的这些个‘长工’们自动来他碗里来。或者更该说是:守株待兔?反正就是那么个意思。谁让李晟现在有那个底气呢。
别看李晟自从来到这唐朝后那是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弄出了不少的东西来。至少现在他这东宫名下的匠人们还有工部里不少的老手艺人老匠人,包括不少的官员们,现在都对李晟这个太子殿下那是叫个服气的很。
谁让李晟无论拿出的哪样东西,都是那么的颠覆他们的认知,都是那么的‘超前’,那么的让他们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呢!
不说李晟让新弄出来的那些个东西了,就光是看了匠人现场给他制作东西时所用的工具后,李晟所抛出的那能锯木头的锯子还有那个能刨木头的刨子这就已经够是让那些木匠们惊为天人了。
唐朝这会儿的木匠手工慢的很,不少工具都还没有开发出来。可李晟是谁啊,不说别的,这锯子跟刨子李晟还是知道的。在打造桌椅的时候,为了减少时间跟工序,李晟就将这两个很实用的工具给‘发明’了出来。
唐朝这会儿家用的铁器是要受管理的,这铁器一般人使用的少,但东宫自然是不受这个限制的。你说要打造兵器这可能还有些说法,但要打造这种用具(工具)什么的,那还不是小事一桩么。
经过李晟的亲自绘图,那锯子跟刨子很快就打造了一批出来,李世民见了都说好,工部里的人也舔着脸派出了一名侍郎并几位官员过来,很是吹嘘了一番太子殿下后就将这锯子跟刨子每样都弄走了点,回头就打算普及出去,不说别的,至少这工部里都推广了开来。
木匠们拜的是鲁班,这会儿至少在东宫的这些个木匠们的心中,太子殿下的能耐那是已经可堪比鲁班了,一个字:神!
虽然农民现在的身份也不高,骂人还有个什么‘田舍奴’的说法,可当此事拿到这朝中慎重其事来谈论的时候,也没谁就敢跳出来表示此事不行。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而结果么……目前还没有讨论出一个定论的结果出来。但这个定论那也是早晚的,现在只是在就这范围跟力度在纠缠而已。一些人觉得没有必要在整个大唐都施行,选几处地方宣讲一番就是。
但圣上的说法也没错,百姓多愚昧,连识字都不能,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去能读懂这本书。
让这天下农民的肚子吃饱,地里的粮食多产出一点,比考虑那些个什么高大尚的问题更实在些。
不是所有的学子都能够读到可以考官的地步,但只要认字就能学会一技之长,李晟早就想好了后期要办的特长班的事,这农业一学那是必不可少的。
全国也就十道,不说每个里都派人去讲解了,这先一县一县的来,那总是行的吧。
这不是神是什么?
被跟鲁班放到一起相比的李晟表示,他是拒绝的。不比!
李晟表示他不是鲁班,他只是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穿越者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恩,这会儿还没有这什么有辱斯文一说法呢,读书人这会儿吧,身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的精贵。
而这会儿的社会中,虽然都靠的是农耕产品来养活整个天下之人,但无论是哪朝哪代,也都只是标榜什么‘士、农、工、商’,农人看似只排在士的后面,但其实农人却也是身份最不高的最没有什么话语权的。
李晟觉得这本书是真的挺好的,也很适合现在的环境。反正东宫里现在印刷的‘课本’已经够用了,于是李晟小手一挥就直接吩咐了下去,让东宫的印刷组加班加点的雕版跟印刷出这‘齐名要术’一书来。
唉……
哦……原来是本农书。
其实李晟还想过要把那本《天工开物》也给折腾出来的事,《天工开物》这本书李晟是看过的,内容他也记得个七七八八。要默写出来并不难。
说白了,宣传就是宣传民心,李世民很认同太子的这番话。不过这宣传要怎么搞,这还得再仔细的斟酌斟酌。
作为这‘宣讲’的内容很是不错,但如何操作还得在朝中讨论讨论后再说。
别说那些个庶民百姓们了,朝中这些个大臣们多数也都没有看过那本什么‘齐名要术’,听圣上这么一提出来,当时殿中很多大臣们都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个什么书。
步子还是得一步一步的来,光是这‘齐名要术’里的内容就够让这百姓们折腾的了。
不过这‘齐名要术’却也被李晟给想到并折腾了起来。
发现这点后李晟就按下了马上默写的心思,虽然好,但并不适合也没辙。只能等到合适的时候再拿出来,目前也就这‘齐名要术’里的内容更符合现在唐朝这会儿的实际情况。
李晟觉得这不对,如此好书,如此好方法就应该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才是。如此定能让整个大唐的百姓们都受益匪浅。
而那‘齐名要术’上不少的方法对很多庶民百姓来说那都是从未曾听说过的,毕竟老百姓里认字的都少,而识字的会去看着农书并跟农人讲解的那就更少了。
虽然老农确实是有经验,但这也毕竟是少数,很多经验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对的。
至少在李世民这个时期,土地兼并还没有走到这个地步,李晟觉得发展农业才是他应该去考虑的事情。
想法很好,可惜太子却只是提那么一提,让他去办就又开始搪塞了,对这样‘懒惰’的太子,李世民表示他也很无奈。骂吧,又有些舍不得!唉……
不说这些个工具了,就太子殿下所弄出来的那什么农具那叫什么曲辕犁的还有那什么水车,哪样不是奇工技巧,一般人绝对想不出来。
可这‘宣传部’却是可以由朝廷出头的,李晟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跟李世民神侃了一番,表示现在的农人大多还是延续着口口相传已经按经验,什么老经验啊老方法啊什么来折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后,有那兴趣的自然会想来听并听进去的。整个大唐这么多的人,李晟相信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听那就自然会有第二个。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事。而农耕,老实说李晟虽然知道有这个杂交稻那个啥新品种的,什么有机无机的,但拉到这古代的唐朝来说的话那都是天方夜谭,这会儿连很多品种的粮食作物都还没有出现呢,扯那么也没有意思。
分派下去,让每个县的县令将任务分派下去,令那识字的小吏什么的成立一个宣讲组,每日在一固定地点宣讲这‘齐名要术’,为农人讲解这‘齐名要术’上的内容,务必让大唐的百姓们知道还有这么一本农书。
圣上关心农事这点,朝中就算是魏徵也不能就此说李世民什么不好的。虽然觉得为了这么点事还要搞的这么兴师动众的,要弄什么全大唐的宣讲似乎有些过火。
而这‘宣讲’,李世民就更是比李晟要想的更多。
唐朝时期还是世家做大,还没有到后期科举大兴的时候,读书人这个平民(寒门)子弟晋身这一身份彰显还没有后世那么的严重。
但很多事情不去做也是不行的,总得有人做不是,现在除了他还能有谁?
古代这会儿虽然说是封建社会,其实也可以算是农耕社会,资本与商业虽然也能在社会上取到一定的影响,但根本的来说,还是也农耕为主要。
这‘报纸’什么的,李晟也没打算交给别人,这个绝对是要牢牢的握在他自己的手里的。
李晟兴致来了询问了一些人后发现,不说别的,就连那‘齐名要术’真看过的人都没几个。大多人听到这个书名都是一脸的茫然。
只是,李晟仔细回想了下后发现,唐朝这会儿的水平还真是比不上明朝,就算他现在把这本《天工开物》给拿出来了,很多东西也实现不了,步子有点早。
因此,圣上说要命人去宣讲这‘齐名要术’什么,大臣们只是就此事是否可行来讨论而没有人觉得这让‘读书人’去给那些个泥腿子们上课是有什么不对的。
可偏偏,在这古代里,这最重要的农学反倒是最不受重视的。读书是为了做官,普通的庶民认字的都少,更何谈什么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