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得收税 - 神唐 - 凝望星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神唐 >

268得收税

李晟对着李世民侃侃而谈,毫无顾忌的在李世民的面前就那些个寺庙道观的‘税收’等问题上着眼药。“阿耶,咱们大唐的百姓有口分田和永业田,皇室宗亲以及给家世族勋贵也都有各功勋田等;这些就不说了,毕竟这些人都对吾大唐有贡献,他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虽然李晟心里并不这么觉得,但却也只能是这么説。

“吾大唐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这是咱们大唐的百姓,丁男都需要担负的责任。”

“可那些寺庙道观呢?他们难道就不是咱们大唐的百姓了吗?若是大唐的百姓,生活在吾大唐,那就得受咱们大唐的规矩,同样,这税也是该交的,必须得交。”

“如吾大唐规定:丁男(二十一岁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受田丁男,承担交纳赋税和服徭役的义务。”

“那些方外之人既不用缴纳赋税也不用服徭役,这是不是也太说不过去了点?对吾大唐的百姓是不是也太不公平了?”

“并且,儿子觉得这寺庙道观,应该由朝廷给分级,不同等级的准许拥有多少田地,不允许拥有超出等级的田地。若有多处的就应该由根据所得的来源予以没收或者是让他们缴纳重税,这才对。”

唐前期沿用的还是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在唐中期开始因为‘土地兼并’的原因,均田制崩溃,同时府兵制也随之崩溃。

其实李世民有何尝没有听过他的这些个话呢,一次唐太宗临朝,曾问傅奕:\"佛道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他回答说:\"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唐太宗听了,深以为然。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反正李晟就觉得,这些人不能让他们过的那么舒服,既然都是方外之人了,那就还是‘苦修’去吧,还享什么福,要那么多钱干嘛?

那个傅奕可不就是个好干事的人么!从那历史资料中李晟知道的这么个人,觉得他挺有意思的。

不过‘土地兼并’也确实是个问题,李晟总也是要面对的,但不急,李晟打算慢慢的来。反正他也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慢慢折腾吧。怎么说,他在这唐朝只要自己不作死,那怎么也应该是个高寿的。他还有不少的时间可以慢慢的折腾。

不过李晟确实心里也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也不知道这一开始的时候那些个庙宇究竟是为什么想起来用这‘寺’来命名的。

不说话后,李晟就又继续开始发散思维了。要说起来,若李世民真同意‘弄’这个寺庙道观的事吧,他还真有个‘好人选’推荐给李世民呢。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这‘寺庙’什么的是什么时候来到他们汉族的?李晟发散了下思维,确实是有些好奇,为什么寺庙也称‘寺’。挺好奇的!

李世民正在思考中呢,李晟瞅了他一眼后就没再接着开口,打算给李世民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捋捋顺了再谈。

这寺庙拥有的土地,李晟就打算拿这个先来开刀。

以前,李世民是还真没有意识到,这寺庙道观中那绝对也是个隐户的大头所在。被太子这么一提醒,李世民可不就重视起来么。

人生死寿夭,本取决于自然;刑德威福,皆由君主决定。而佛教徒诈称,贫富贵贱由佛主宰。这是窃人主之权,擅自然之力……

武德四年(621年)六月,傅奕上奏《请废佛法表》,请求废除佛教。武德七年(624年),傅奕再次上《请除释教疏》……不过被萧瑀等人阻止而不了了之……

没错!

大唐现在有多少人口,隐户又是有多少。李世民还能不知道么,虽然已经是贞观十二年了,但因为隋末到现在也才不过十几年的原因,因为种种的原因而成了隐户的那是绝对不少的。

。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唐武德初,拜太史丞,迁太史令。进《刻漏新法》行于时。见于唐初典章制度,多沿隋旧。主张承乱世之后,多有变更。他认为,有隋违天害良,专用严刑酷法。杀戮贤俊,天下百姓同心反抗。今拨乱反正,而官名。律令仍用隋制,伤弓之鸟而惊曲工,天下久苦隋的暴政,不变其旧制不行。只有改正朔,易服色、变律令。改官名,制礼作乐,百姓才能感知盛德。但官名要省,法律须简约。他以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儒家伦理道德为理论基础,坚决反对佛教。指斥佛教不讲君臣父子之义,对君不忠,对父不孝;游手游食,不从事生产;剃发易服,逃避赋役;剥削百姓,割截国贮;……百姓通识者少,不察根由,信其诈语。……

“比方,‘大师’是可以免税的,那什么样的才叫‘大师’呢?儿子觉得这个可以由个寺庙道观中自己先评选而后推荐,最后再由朝廷最终考核选定。只有朝廷认证的大师才是真的大师,也省的民间总有些假道士假和尚去招摇撞骗的哄骗百姓。”

“儿子觉得应该是只有经由朝廷审查批准了后,达到标准的才能称为‘xx寺’。这佛教的庙宇总不能都跟咱们朝廷的官署一个地位,能取一个名字不是。”

傅奕(555年~639年)唐初学者。唐相州邺(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精于天文历数。著名的反佛斗士。

李晟忘记是看过的哪份资料上有这个内容,灾年,战乱不说,就算是在和平时期,很多的寺庙都在农民的手中以很低的价格买到了不少的山林田地。一个个简直富裕的流油。

“这些个事虽然挺麻烦的,但儿子觉得也是挺重要的,必须得由朝廷所掌控才行。”

‘土地兼并’不能马上就谈这个问题,但擦边球却还是可以先扯扯的。

“还有这僧侣道众也应该在朝廷来登记,再有朝廷在考核过后发放相应的证件,证明他们的身份,未经由朝廷发放度牒的朝廷就不承认其身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处罚。”

“另外,儿子还觉得这朝廷划分出来的不同等级的寺庙道观才允许可以有多少名僧众,小沙弥跟道童又是个怎么样的规定。这都应该有严格的规定,不能由他们肆意妄为。若都去出家了,吾大唐百姓们岂不就更少了?”“阿耶,吾大唐现在才多少人丁?那些寺庙道观中又是有多少人,这些人可以说完全就是‘逃税者’,每年吾大唐因为这些人而要少收多少税,儿子觉得若是仔细的查一查的话,那个结果会让阿耶您大吃一惊的。”

而现在有人在动属于他的‘奶酪’,李世民一听,心里顿时也不愿意了。深感太子所言极是。凭什么他们就能不交税?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不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为好。

‘寺’: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

李晟所说的话题略‘惊悚’,这些都是李世民在此之前从未曾想过的,可听太子这么一说,又似乎确实是挺有道理的。

“儿子也不是说那些寺庙道观就必须得全部交税不可,同样,儿子觉得有那经由朝廷发放了度牒,认可了的大师,那就自然是可以免税的。当然,这免税也只能是表示他们自身,而非他所在的整个寺庙道观中的所有僧众。同样,朝廷所评的不同等级的寺庙道观也可以得到不同标准的免税政策和免税数额。这些都应该由朝廷做出合适的严格的划分出来。”

查!一定要查清楚才行!

至于太子所说的,关于那‘寺不寺’的问题,这‘寺’可是已经用了不少的时间了,这一时间让人家改名……李世民觉得这个有点扯。

“阿耶,儿子可不是对那些僧众们有什么意见,只是作为太子,儿子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得替吾大唐,替吾大唐的百姓们多思考一些东西。”

其实李晟也只是这么一说而已,他不过就是划个水,找个由头开个小差以表示,他这都其实只是在吐糟呢。

你说寺庙在灾年会设粥棚给灾民,‘呵呵’,李晟只想说,相比起他们得到的,那简直是九牛一毛,完全不值得一提。何况,也不是所有的寺庙都会这么‘好心’,更多的还都是只进不出的。

对太子的这个建议李世民其实并不怎么重视,李世民还是更重视之前的关于那‘税收’的事情以及那些个寺庙道观中的‘人口’问题。

李世民还在思考中呢,李晟就又开始霹雳巴拉的胡诌(讲道理)了起来。

武德九年(626年),李渊发布《沙汰僧道诏》,虽不像傅奕建议的那样彻底废除佛教,但其整顿、纯洁宗教的想法显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博奕反佛建议的回应……

李晟很是不客气的吐糟道:“这寺那寺的也太多了。儿子觉得不好。和尚的直接叫‘xx庙’,尼姑的就‘xx庵’,经由朝廷认可的高等级的‘庙或庵’才能称为‘寺’;这绝对是得够等级的才能有这个资格,宁缺毋滥。至于审核的标准这个可以好好的商量后再来谈。”

这点上,李晟是觉得很有必要的。现在那些个寺庙中的道士和尚们都是些什么人呐?那些人必须得搞个清楚才行。可不能随随便便的就说是出家了。那也太容易了不是!

“阿耶,现在那些寺庙道观中究竟有多少人阿耶您知道吗?这些人口游离与外,儿子觉得这有很不好。地不用种了?”

不过就一个名字嘛,李世民倒是不怎么在意。不过,李世民倒是也没有立马就说什么反对的话,不打击太子的积极性。

李晟所说的还都是挺浅显的东西,但却也让李世民听的是眼睛一亮并深有启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