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关于唐朝初期货币消费能力 - 神唐 - 凝望星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神唐 >

之关于唐朝初期货币消费能力

唐朝建立初期,一枚足值五铢钱重4克,每斗米合今7.8市斤,以唐前期最低粮价米斗两钱计,每克铜币可购米0.98市斤,每文通宝可购米3.9市斤。

铜币一个称为一文,100个铜币为一钱,十钱为一两银子,十两银子为一金。

还有一种是1000文为一贯

下面是盛唐时期的物价:

米一斗:约20文钱

白面一斗:37文

生绢一匹:470文[最常用的布料]

火麻布一匹:400文[常见中高档麻布]

细绵绸一匹:1880文[高级绵织物]

粗棉布一匹:440文

紫熟绵绫一匹:2640文[高级丝织品,可能为三品以上官员官服的原料]

丝割一匹:1440文[中等丝织品]

棉鞋一双:27文

这种物价低廉的情况,到了麟德年间(664—666),仍是一样。《旧唐书》卷四《高宗纪》说: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是岁(麟德二年)大稔,米斟五钱,<麦牟>麦不列市。

总之,唐代由开国到贞观初年,约共十年左右(618—627),因为连年征战,农产失收,物价都很昂贵,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

时太宗数召近臣,令指陈时政损益。季辅上封事五条……又曰:“……今畿内数州……菽粟虽贱,储蓄未多。……”

又《通典》卷七说:

物价(按:史籍所记古代物价,一般以粮价为主,而且只记极贵、极贱之特殊情况。现从史籍中摘录有代表性的物价,以资参考)

唐高祖武德二年(618)米(斛)80000-90000钱(王世充统治的东都情况)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米(斗)绢一匹(关中、山东情况)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米(斗)3-4钱(此钱为开元通宝)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粟(斗)2。5钱

帝(太宗)即位四年……米斗三钱。

又《通鉴》卷一九三说:

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贞观初……绢一匹,易米一斗。

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

钱的成色提高了,价值自然上涨,物价遂相反地下跌。

又同书卷六《奢纵》说:

由于上述的原因,贞观年间,物价非常低廉。就米价来说,每斗只卖钱四五文,或甚至两三文。《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说:

又《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说:

以上是贞观年间米价低廉的情况。复次,其他农产品,如菽粟等,价格也很低廉。《旧唐书》卷七八《高季辅传》说:

————————————————————————————————

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咒之曰:“人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汝若通灵,但当食我,无害吾民!”将吞之。侍臣恐上致疾,遽谏止之。上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患。(《唐会要》卷四四及《新唐书》卷三六《五行志》略同)

这么一来,由于政府的注意与努力,生产事业自然可以大加发展。结果,农产连年丰收,自足以促使物价的下降。

以上是贞观年间物价下落的情形。其后,唐高宗即位,物价也是一样的低廉。《通鉴》卷一九九说:

是岁(永徽五年)大稔,洛州粟米斗两钱半,杭米斗十一钱。

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又陆贽《陆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说:

又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说:

太宗躬行俭约,抚养困穷。……是以至诚上感,淳化下敷,四方大和,百谷连稔。贞观八年以后,米斗至四五钱。俗阜化行,人知义让,行旅万里,或不赍粮。其中关于粟的价格,《贞观政要》卷六《奢纵》说:

细鞋一双:100文[估计是丝绵鞋]

锄一个:50文[铁或钢制的农具]

镔铁横刀一口石铰:2000文[贵重的镔铁刀器]

梓霸刀子一镔剑:200文[含镔铁甚少的刀器]

普通钢或铁质刀:75文左右

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

乙巳,上谓侍臣曰:“朕有三喜一惧。……此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