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赶紧学起来!
第32章赶紧学起来!
苏涣和苏洵看完戏,便去前衙拜访张方平。州务来来回回也就那么点,没紧急事务时也没什么好忙的。张方平听人说苏涣兄弟俩来了,立刻请他们去亭中小聚。
凉亭这种地方,四面通透,外面可以看到里面,里面也可以看到外面,天然透着几分光风霁月。
苏涣与张方平恳切地聊了一番,对话大意是“我这儿子你见过了,他的捣蛋能力你也见识过了,你看这个学生怎么样”。
有些丑话必须得说在前头,要不然到时候临时退货,两边脸上都不好看。
比起苏辂,张方平心里更中意苏轼和苏辙,他觉得这两个小孩很有灵气,假以时日成就一定比他还高,他平时都不让他们喊自己老师,只当自己是一个偶尔指点他们几句的长辈。
苏辂的话,有点机灵过头了,而且从头到脚都流露出一种“我不想努力了我怎么都不可能努力的你们找别人去把”的疲懒。
想把这样一个小孩掰上正途,绝对是一件耗力又耗神的事,等闲人都不会答应这种蠢事。
看着苏涣两鬓微白,却这样恳切地为了儿子来求人,张方平在心里叹了口气。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可人都到了眼前,张方平又觉得就这么放弃有点可惜。
张方平说道:“若是苏老哥放心的话,只管把他放在我这儿,我会尽我所能教导一二。”
苏涣笑道:“有你这句话,我自然是放心的。这小子若是有行差踏错之处,你只管好好教训他。”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赶紧学起来!
这种表演也没什么版权和专利之说,看过学会了,你就可以上台演出。
这戏文也是大白话写成的。
张方平一口应下。
在写文章的水平上,不说苏洵了,他觉得连苏轼和苏辙兄弟俩都比他略胜一筹。
张方平笑道:“子瞻他们都很自觉,平时用不找我怎么管。”许多话他已经讲过了,这会儿也就不再多谈,只让苏涣和苏洵别嫌弃自己才疏学浅。
汪琴心柔声说道:“就像白乐天的诗,直白是直白,却也别有味道,我是真的觉得好。”
汪琴心平时看都不会看一眼。
儿女都是前世的债啊。
有那么多现成的富家子弟、官场新秀可以挑选,她为什么要搭理一个穷书生?
苏涣托付完了,苏洵又与张方平深谈了一番,谈话内容和苏涣刚才说的差不多,他两个儿子都得靠张方平指点,他的态度摆得很足,只差没送上两根竹鞭让张方平可着劲打。
要知道张方平当年应试,考得也不怎么样,接连赴考几次都落榜了,有次出了考场还曾痛哭流涕地说“这科举,不考也罢”(原话是“休!休!归去休!”)。
苏辂本来叫芸娘准备了自家老爹和自家三叔的饭,得知他们已经回眉山去了,不由撇撇嘴。
汪琴心认真研读着丫鬟买回来的戏文,初看只觉得行文过于直白,有些地方甚至粗俗得很,可反复研读之后才发现这些对白一环扣一环,竟无一处是赘语!
李姓一直都是蜀中大姓,李家在成都府也延绵多年,这位李衙内名叫李绍,父亲在府衙任职,众人便称呼他一声“衙内”。
两边你来我往地托付与谦虚了几轮,终于决定好了三个小子的去处,接下来便让他们安心在成都府学习。
汪琴心和自己的靠山撒娇也不管用,对方说宁胜男搭上了张府尊,大伙得给这位新府尊面子。
爱情不爱情的不要紧,好处别让别人抢走就行了。
每个表演人还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即兴发挥,一出出《铁面将军平蛮记》的衍生戏在成都府内外红红火火地演了起来。
据说当年白乐天写完诗,会先念给街头老妪听听,要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妪都能听懂他才觉得满意。
与此同时,成都府不少瓦市表演人也已经观摩这出新戏三天了。
巷子里的一处小院内,一个丫鬟模样的小女孩儿小步跑到正在桂花树下练字的女子身后,把一份戏文呈到她面前。
李绍虽是纨绔,却很爱附庸风雅,朋友圈里都说不好的东西他是不会去看的,那会显得他很没品味。
管教小孩这种事,要么不管,要么就管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姑娘,我把戏文买回来了。”
世人都知道由浅入深难,却不知道创作这东西,化难为易、化深为浅也不容易。
李绍听了,才歇了继续去砸场子的心思。他说道:“那就算了,反正演出那么累,你不去也挺好。”
两人很快放下此事,你侬我侬起来。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得上这种大白话新戏的。
他是汪琴心现在的靠山,一个不太着调的纨绔子弟,脑子也不怎么好使。
就算这些个穷书生将来金榜题名,他们也不可能娶一个风尘女子。
所以谈情说爱没前途,她还不如在能捞好处的时候多捞点好处,免得将来人老珠黄,什么都得不到!
对于可能出现的“对手”,汪琴心还是很重视的。
她没有嫁人,也没别的谋生本领,平时便独居此处,不时应邀出席一下各种酒宴,偶尔也会受邀去瓦市演出。
他们腿上的泥都没洗干净,心却比天还高,哪里看得上她们这些出身微贱的女人?
汪琴心搁下笔,坐下拿起戏文看了起来。
汪琴心没亲眼去看,她这种身价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的,她会关注这出戏,主要还是她原定要在那个位置表演,结果宁胜男那个戏班子直接给占了七天。
写这戏文的人功底深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