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你侬我侬长生殿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四十九回你侬我侬长生殿

玄宗正在读梅妃的诗句,冷不防有人进来,一把从玄宗的手里夺去。玄宗抬头一看,原来是杨贵妃。杨贵妃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扔回给玄宗。忽然又看见桌子上有一张纸,纸上写着一篇《楼东赋》,于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禁大怒道:“这个梅妖精,竟敢作这种怨词,诬陷臣妾就算了,居然还敢诽谤圣上,该当何罪?应该立即赐死!”玄宗默不作声。杨贵妃再三要求,玄宗只得说道:“她是因为无聊,写诗解闷,你就不要和她计较了。”杨贵妃道:“陛下要是不忘旧情,何不再把她召进西阁,与她私会?”玄宗见杨贵妃提及过去的事,有点气恼,但因为对她宠爱惯了,没办法只好忍住性子,任她絮聒了一番。杨贵妃无可奈何,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从此早晚侍奉时动不动就讽刺几句,玄宗也不理她,只是装聋作哑。

一天,杨贵妃出言苛责,玄宗听了,借着几分酒性,勃然大怒道:“你连日来出言不逊,难道朕不敢撵你吗?”杨贵妃也不示弱,大声说道:“尽管撵,尽管撵!”逼得玄宗无路可退,于是派内侍张韬光,把杨贵妃送到杨国忠府中。

杨国忠这下子着了急,不知道怎么办。正好吉温进来禀报军务,杨国忠就和他商量,吉温说自己愿意找机会向玄宗进言。于是,吉温来到便殿,等奏完了边关的战事,又从容说道:“我听说陛下刚刚赶走了杨贵妃,臣以为不合适。贵妃不过是一个妇人,没什么见识,违抗圣意,罪该万死。但既然蒙陛下宠爱,就应该让她死在宫中,何必让她在宫外受辱呢!”玄宗听了点了点头。

退朝回宫后,玄宗让张韬光赐给贵妃一桌酒菜。杨贵妃哭道:“臣妾罪该万死,蒙圣上厚恩,从宽处置,我一再违背圣上旨意,应该立即处死以谢圣上。臣妾除了肌肤和头发外,都是皇上所赐,只好剪下一缕头发聊报皇恩。”说完自己剪掉一绺黑发,交给张韬光,并且哭着说:“请替我带话给圣上,就让这绺头发作为我们诀别的信物吧!”张韬光随即回宫交旨。

玄宗正在孤独苦闷,想要再召梅妃来陪侍,正赶上梅妃有病来不了,因此更加抑郁。等张韬光回来禀报,玄宗瞧着这一绺青丝,乌黑发亮,不禁牵动了旧情,当即命令高力士召回杨贵妃。杨贵妃不化妆进宫,跪在地上,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地哭泣。玄宗非常不忍,亲手将她扶起,并唤来侍女为她梳洗更衣,重新设宴,两人又重新恩爱起来。

从此以后,玄宗对杨贵妃更加宠幸,并且多次和杨贵妃到华清宫游玩,洗温泉浴。温泉在骊山脚下,玄宗命人环山建造宫殿,集灵台、朝元阁、及飞霜、九龙、长生、明珠等宫殿,全都是规模宏伟,气势辉煌。

转瞬间到了七夕,京城一带的百姓都会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焚香祷告,称为乞巧。杨贵妃想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请玄宗来到长生殿,效仿乞巧的民俗。玄宗欣然同意,等到月上半空,命人摆好香案和贡品,点燃蜡烛。贵妃倚着玄宗,低声说道:“今晚牛郎织女渡河相会,真是一番风流韵事。”

玄宗道:“双星相会,一年只有一度,比不上朕和妃子,能够天天相聚啊。”说到这里,贵妃眼眶一红,扑簌簌落下泪来,玄宗很惊讶,忙问她是因为什么事伤感。杨贵妃回答道:“臣妾想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相会一次,却是天长地久,只怕臣妾和陛下不能像他们那样长久。”玄宗道:“朕与爱妃活着同床共寝,死后合葬一处,怎么会不长久呢?”杨贵妃边擦泪边说道:“臣妾记得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废,孤苦伶仃,臣妾一想起这段历史就会痛心。”玄宗又道:“朕不会三心二意,爱妃如果不信,朕可以对着双星发誓。”贵妃听完看了看左右,玄宗就命令宫女内侍暂时回避,然后拉着杨贵妃的手,来到香案前,拱手作揖道:“双星在上,我李隆基和杨玉环情深义重,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妇。”贵妃也道:“愿如皇上所言,如果违背盟约,双星作证,不得善终。”然后撤去香案,回宫就寝,这一夜的巫山云雨,更加缠绵悱恻。

玄宗擅长诗词,乘着避暑的余闲写了许多诗词,吟咏风花雪月,粉饰太平。乐工李龟年歌声优美动听,经常进宫唱歌。大诗人李白此时也被封为翰林院大学士,深得玄宗的喜爱。

李白本来是唐朝的皇族,字太白。他的祖上曾经做过隋朝的官,因为受到株连被流放到西域,唐朝时回到四川。李白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太白星,于是起名为太白。李白十岁就熟读诗书,然后长期隐居在岷山,不愿做官,后来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淝五个人住进徂徕山,共称为“竹溪六逸”。南阳隐士吴筠和李白结为诗酒之交。吴筠被召进京城,李白也跟着进京。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贺知章,发现李白的诗词,叹为诗仙,于是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召见李白,谈起世事,李白呈上一篇奏颂,玄宗大喜,立即赐给酒食,还亲自为他斟酒布菜。

后来,玄宗将他封为翰林院大学士,并准许他随时进宫。李白嗜酒如命,成天泡在酒馆痛饮。李龟年往往到处寻找,才能找到他。李白见玄宗时烂醉如泥,玄宗也不怪罪。李白曾经做了首《清平调》,诗中写景抒情,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又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深得玄宗和杨贵妃的赞赏。此后,李白名声大振。

一次,渤海地区呈上一封外国书信,上面的文字,满朝大臣谁也不认识,只有李白一目了然,诵读如流。玄宗很高兴,立即命令李白也用外国文字写一封诏书。李白想奚落一下杨国忠和高力士,就请求玄宗让杨国忠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玄宗笑着答应,于是召进杨国忠和高力士,一个给他磨墨,一个帮他脱靴。杨国忠是当朝宰相,高力士是大内将军,怎么能忍受这种侮辱?只因为玄宗下旨,不便违抗,只能忍气吞声。李白非常高兴,很快就写好诏书,让外国使者带回去。玄宗赐给李白金帛,李白却不接受,但是请求可以在长安城中随处痛饮,不加禁止。玄宗于是下诏光禄寺,每天送美酒几缸给李白,由他到处去游览,饮酒赋诗,只是杨国忠和高力士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高力士找了个机会,劝杨贵妃废去《清平调》,杨贵妃道:“李太白的才华当代无双,为什么要把他的诗废去呢?”高力士冷笑着说道:“他用赵飞燕来比喻娘娘,试想赵飞燕当年都干了些什么事?他李白敢援引比拟,究竟是什么意思?”贵妃被他一问,也觉得不好意思,沉着脸不说话。原来玄宗也听说过赵飞燕的传说,知道成帝因为飞燕身轻不胜风,为其修筑“七宝避风台”的事,曾经逗杨贵妃道:“我的爱妃就不怕风,怎么吹都没事。”

杨贵妃知道玄宗有意讥讽,心里难免介意。现在李白以飞燕和自己相比,杨贵妃本来很高兴,但是没想到被高力士说破,杨贵妃暗想当年赵飞燕私通燕赤凤的事,正和自己私通安禄山相似,于是怀疑李白有意讽刺,不由得转喜为怒。从此,杨贵妃多次在玄宗面前说李白纵酒狂歌,有失人臣的礼数。玄宗虽然非常喜爱李白,但无奈贵妃讨厌,也只好和他疏远,不再召进皇宫。李白也知道自己被小人陷害,就恳求回老家。玄宗当即答应,又赐给他许多金银。李白从此浪迹四方,游山玩水去了。

而这时的杨国忠揽权得势,骄奢无比,就连杨家的家奴都仗势欺人,在京城横行霸道。元宵节晚上,玄宗的女儿广宁公主和驸马都尉程昌裔一起骑着马去看灯。杨家的家奴们也骑着马游行,来到西市门,人流像潮水一般拥挤不堪,公主的家人在前面开路,行人纷纷避让,只有杨家家奴拦着路,不肯退后。

双方争执不下,杨家家奴竟然挥鞭乱打,差点儿打到公主的脸。公主向旁边一闪,从马上跌落。程昌裔慌忙下马扶起公主,那杨家的家奴不分好歹,又抽了驸马几鞭子。公主立即进宫找玄宗哭诉,玄宗虽然命令处死了杨家的家奴,但也责备程昌裔不该晚上出游,并因此把他免了官。

杨家人仗着地位显赫,毫不收敛。虢国夫人一直和杨国忠私通,二人趁着府第相连,日夜往来,荒淫无度。而且,二人入宫觐见时,必定兄妹并马同行,仆人侍女前呼后拥,毫不遮掩,被世人称作“雄狐”。

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参加科举考试,他不学无术,根本不能及格,礼部侍郎达奚珣害怕杨国忠的权势,先派儿子达奚抚向杨国忠请示怎么办。杨国忠发怒道:“我儿子要想富贵,还用你们考试吗?”然后骑着马扬长而去。达奚抚连忙报告父亲达奚珣,达奚珣更加害怕,竟然把杨暄评为上等,不久就提拔为户部侍郎。

这时候,关中连遭水旱灾害,百姓闹起了饥荒。玄宗看到阴雨连绵,便担心起百姓的庄稼来。杨国忠却派人取来健壮的禾苗进献玄宗,说天虽然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庄稼却没受什么损害,玄宗竟然信以为真。偏偏扶风太守房琯上报灾情,杨国忠派御史勘查,回报说房琯实属诬奏,玄宗下旨谴责一番。于是群臣全都闭嘴,不敢再谈论灾情。

玄宗曾经问高力士:“大雨不停地下,难道是政事有失误吗?爱卿有话尽管直说。”高力士回答道:“陛下把大权全都交给宰相,杨国忠赏罚无章,阴阳失度,怎么能不导致天灾呢?说实话的大臣反而遭祸,谁还敢再说话呀?”玄宗大为震惊,但最终为了杨贵妃,不敢罢免杨国忠的丞相之职,杨国忠从此更加骄横。

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没把杨国忠放在眼里。杨国忠于是和他产生了矛盾,说安禄山权势太盛,必定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没有听他的。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以前和安禄山一同入朝,安禄山是胡人,哥舒翰是突厥人,两个人言语不和,闹起了意见。后来哥舒翰出击获胜,收还九曲部落,杨国忠于是替哥舒翰请功,请旨加封哥舒翰为西平郡王,兼任河西节度使。杨国忠的用心显然是要和哥舒翰联络,一齐对付大肚子的胡人安禄山。

杨国忠得到哥舒翰的协助,多次上奏说安禄山必反,玄宗仍然不信。杨国忠道:“陛下如果不相信臣的话,可以试着派使臣征召安禄山,看他会不会马上就来?”玄宗于是召安禄山进京。没想到安禄山一接到圣旨就立即赶来,完全出乎杨国忠的意料,于是玄宗更加不相信杨国忠的话。

安禄山到长安后,正碰上玄宗到了华清宫,于是又来到行宫朝见,并且哭着对玄宗说道:“臣是个胡人,目不识丁,陛下多次提拔,以致被右丞相杨国忠所妒嫉,臣恐怕死无葬身之地了。”玄宗安慰道:“有朕替你做主,爱卿不用担心。”等安禄山退下后,玄宗有意加封他为同平章事,让太常卿张洎起草诏书。杨国忠听到消息后,连忙阻止道:“安禄山目不识丁,虽然有军功,怎么能升为宰相呢?此诏书一旦传下,臣担心别国将会轻视我大唐朝廷啊。”玄宗这才改封安禄山为尚书左仆射,加封千户侯。

安禄山没当成宰相,听说是被杨国忠阻止,心里更加怨恨,于是请求回到藩镇,并且请求封自己为闲厩群牧等使,封吉温为副使,玄宗一一答应。禄山得寸进尺,又上奏说属下将士先前出征奚、契丹,战功卓著,应当破格封赏,自己打算封将军五百多人,中郎将两千多人,这些请求玄宗全部答应,安禄山就告辞,要回范阳。

玄宗亲自到望春亭为他摆宴饯行,并特赠御酒三杯赐给安禄山。安禄山跪着喝完御酒,叩头道谢。玄宗道:“西北之地,就委托爱卿去镇守,不要有负朕的期望!”安禄山当即回答道:“臣蒙皇上厚恩,正想报答,只要臣在边关一天,就会死守边关一天,绝不让皇上担忧。”玄宗大喜,亲自解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安禄山的身上。安禄山又惊又喜,慌忙谢恩离去。

回到藩镇后,安禄山对众将道:“我这次进京非常危险,今天能脱险回来实在是万幸。可笑那杨国忠成天想杀我,却始终不能损我一丝毫发,我命在天,他杨国忠能把我怎么样?”部将们齐声道贺。于是安禄山大摆宴席,犒赏勇士,精选良马,日夜经营,不遗余力。那深居皇宫的玄宗皇帝,还以为他忠心耿耿,丝毫也不怀疑。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安禄山又派副将何千年上奏,请求用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玄宗依旧照办。同平章事韦见素刚刚被杨国忠推荐参政,听到消息后,连忙来到杨国忠的府中,对杨国忠说道:“安禄山早就有异心,如今又有这种请求,很明显是要谋反了。”

杨国忠跺着脚说道:“我早就料到这家伙一定会反,无奈皇上不听我的,说了好多次都没用,怎么办呢?”韦见素道:“只有再去进谏了!”杨国忠点了点头,于是两人约好第二天上朝同时上谏。

第二天早晨,上朝时,韦见素刚一开口,玄宗就问道:“你们是在怀疑安禄山吗?”韦见素于是极言安禄山谋反,迹象已经显露无遗,安禄山的请求万万不能答应,玄宗却全然不理。杨国忠料到不能阻止,索性不再劝了。退朝后,杨国忠对韦见素说道:“我早就说了这是没用的。”

韦见素想了想说道:“有了!有了!安禄山离京时,高力士曾经奉命去送行,返回时禀告皇上,说安禄山因为没当成宰相,心里很不痛快。依我之见,与其让安禄山在外,掌握兵权,不如召安禄山回京,给他个虚职,然后让贾循镇守河东,吕知诲镇守平庐,杨光翽镇守范阳,削减他的势力,安禄山就不用担忧了。”

杨国忠听了鼓掌说好,于是二人联名上奏,得到了玄宗的批准,下令起草诏书。

没想到诏书写好后,玄宗没有发出去,只是派遣使臣辅璆琳,带着珍果赐给安禄山,吩咐他暗中观察安禄山有没有反叛的动向。璆琳得了安禄山厚赂,回报说安禄山忠心报国,毫无二心。玄宗于是对杨国忠道:“朕早就知道安禄山不会谋反,所以以诚相待,你们却要怀疑他。从今天开始,安禄山的事由朕作保证,你们就不要多虑了。”杨国忠只得退下,韦见素的秘计也只好搁置不提了。玄宗以为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了,更加纵情声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