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噩耗传来
“罢了,既然你们不见棺材不掉泪,那就去南门外面看看吧!我言尽于此,再多的话,就算你给锭金子也不能说了。”
商贩说完便奋力挣开胡凯的手,大步离开了。
“走,去南门。”
胡凯看着小商贩远去的背影,脸上再没了笑容,立即招呼几个手下从城外向南门方向绕了过去。
当他们几人来到南门外的时候,瓮城中的大火已经熄灭,但烟还没有散尽,几百米内都能闻到一股浓重的肉烧焦的味道。
此刻南门还没有对百姓开放,只有守城的士兵们用一辆辆的大车往城外拉着尸体。
这些尸体多数都已经被烧焦,少数还穿着禁卫军的盔甲,面目大多已经无法辨认,经常有好几具尸体已经粘在一起无法分开。
“哨长,不能再靠近了,会被发现的。”一名士兵拉住还想再靠近一点的胡凯劝道。
他们几人虽然已经亲眼见证了刘远达和数万禁卫军的阵亡,但眼前的惨象还是深深震惊了他们。他们不敢想象,这些同属第一军的袍泽兄弟们在昨天夜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程仲谦这个王八蛋,我要去宰了他!”
胡凯身旁的另一个士兵咬着牙就想冲进城去,他的亲哥哥就在眼前已化为焦炭的禁卫第一旅当队长,而这个哥哥一直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骄傲。
胡凯一把将这个士兵拉了回来,忍住满腔的悲愤,转头离开了,嘴里说道:“咱们来晚了,第一旅的兄弟们已经……咱们必须马上赶到第三军去,希望还来得及,那里还有整整两万兄弟啊……”
胡凯带着自己的兄弟们一路跑向兴丹郡的方向,但他们既不敢走大路,又要一路打听新九军团的最新驻地,耽误了不少的时间,直到第二天的中午,他们才终于找到了新九军团。
“他们好像正在跟人交战,咱们悄悄摸过去看看。”
胡凯一边说着,一边猫着腰向新九军团的侧后方绕了过去。
因为已经确认东部三郡都已经背叛了大汉,胡凯他们也没有任何顾忌了。
他们悄悄盯上了一队新九军团的斥候步兵,找了个机会干净利索地把他们全部解决了,除了从队长口中逼问出了通行口令以外,整个过程一点声音都没有发出。
换上了这一队斥候的军装后,借助口令,胡凯一行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新九军团的核心地带,一直来到了最前沿,却见到众多的精锐部队正集结在一个山谷外。
“兄弟,喝口酒润润嗓子,我们这队人是刚调来增援的,还不知道具体情况,前面这是怎么回事,都集中在这儿干什么?”
胡凯穿着二等剑尉的队长军装,凑到了一个新九军团的队长身边,一边递上一壶酒一边问道。
“谢了兄弟!你看到前面那个山谷了吧,督帅把禁卫第三军骗了进去,说是从那里进去可以绕到叛军后方夹击。
实际上督帅已经在山谷里部署了重兵埋伏,你仔细听,里面正打的热闹着呢。咱们在这里,就是为了收拾那些有可能逃出来的漏网之鱼。”
这个新九军团的队长一边灌了两口酒,一边对胡凯解释了第三军的遭遇。
胡凯闻言,自知又来晚了,听着山谷中传来的厮杀声,他的心在滴血,不过脸上却不能表现出任何异样,嘴里还不得不说道:“督帅真是神机妙算啊,这回看这些禁卫军的人还敢不敢猖狂了。”
“唉,作孽啊,平日里看这些禁卫军的人一个个眼高于顶的,确实想揍他们,但如今看着他们就这么被弄死,还真是……
这回咱们就回不了头了,只能一条道走下去了,要么是叛臣贼子,要么是开国功臣。”
这个队长叹了口气,说完又灌了一口酒。
还没等胡凯再说什么,山谷的方向突然出现了一些禁卫军的人马,只见一名统领当先冲出了山谷。
他见到守在谷外的新九军团都统制王桂勇后,似乎还很高兴,嘴里大声喊道:“王督帅,快派援兵,我们在谷内遇到叛军埋伏,死伤惨重,将军大人正亲自断后。”
王桂勇闻言,立即拍马上前问道:“刘将军还在谷内?战况如何,他没受伤吧?”
“谷内地形非常不利,我们被叛军扔下的石块和弓箭袭击,已经死伤大半,将军大人派我突出来求援。王督帅,再不派援军,将军大人和谷内的兄弟们恐怕凶多吉少啊。”这名统领焦急地说道。
而这几句话的时间,他已经来到了王桂勇的马前。
“既然如此,本将军自然不会坐视不理,这就马上派兵!”王桂勇说道。
“多谢王督……”
这名统领刚说到一半,就停住了,他满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原来一柄长剑已经刺穿了他的胸膛,而这把剑正握在王桂勇的手中。
“杀,一个不留!”
王桂勇抽出剑,看都没看那倒下马的禁卫军统领。
一阵箭雨覆盖了全部冲出山谷的禁卫军士兵,随后,谷外的新九军团士兵们杀进了山谷之中……
刘远达率领六万禁卫军出征之时,是大汉乾佑二十七年的六月底,当禁卫第三军的最后一名士兵战死时,已经是七月初了,这一天正是立秋,再有一天就是大汉皇帝刘询志的五十大寿了。
大汉皇宫之中,刘询志正笑眯眯地坐在龙椅上,看着兵部刚刚送来的刘远达禁卫军的捷报。
“哈哈,远达这回干的不错,不过等他回来,朕无论如何都要给他找个姑娘成婚了。”
一旁的坤公公也笑着说道:“是啊,皇上,咱们威德亲王殿下,不论是练武还是带兵,那都是人中之龙啊。”
“嗯,不过也不能就知道练武带兵啊,赶快成个家,给朕生个大胖孙子才是正经事儿嘛,哈哈!
唉,远磊也成婚一年多了,可是他的王妃还一点动静也没有……对了,这都立秋了,户部有没有奏折上来,各地的庄稼都长的怎么样?”刘询志随口问道。
“回陛下,户部的奏折在这儿呢,最近咱们大汉各地的情况都不错,风调雨顺啊。这老话说得好,‘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今年咱这立秋是在七月,又是个大晴天,回头肯定是个大丰收的好年头,陛下就放心吧。”坤公公笑着答道。
“这就好,若是今年再歉收,叛乱恐怕会更严重,不能让百姓没有饭吃啊。”
刘询志点点头,一边说着一边拿起茶碗准备喝口茶润润嗓子。
就在这时,一阵急速的脚步声传了进来,显然是有人在快速奔跑,而且听这速度还是个绝对的高手。
不过在皇宫之中,如此肆无忌惮地奔跑是违反礼制的,敢这么干的也就只能有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