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势若大河
晋国以武立国。然而随着晋秦楚三国不起刀兵之后,文风便逐渐开始兴盛起来。
文学一途,包括但不限于诗词歌赋。
世家门阀的大力参与和扶持很快便让晋国诞生了数以百计的学派。
他们精研文章,苦练诗词。
到了如今,这些学派的魁首在晋国朝堂基本都成了响当当的人物。
其中最为出名的则是云东学派、琅琊学派、以及洛水学派。
三个学派侧重不同。
云东学派专门精研骈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琅琊学派则更为复古一些。他们追寻的是上古圣人的大道,提倡返虚归古。
而洛水学派,则是晋国诗人词人的至高殿堂。
在现在的晋国,风头可谓一时无二。
自萧翊死后,晋国文宗便只剩下了五人。
而洛水学派一派便占据了其中的三席。
这位被晋帝尊崇为“洛川文宗”的纪九龄就是其中一位。
他出自洛州门阀纪氏。身份尊贵。
后纪氏卷入“雍王之乱”。成年男丁死绝。家族衰落,境遇是一落千丈。
他不得不随着母亲改嫁,但其母亲也很快病死。
在继父家中常被欺负,受尽屈辱。
成年后遁入空门,却又遭遇了老晋帝时的那场“灭佛风波”。险些被人活活打死。
幸得时任太子府詹事的萧翊出手相助。才保全了他的性命。
两人在文学上的志趣相投,更是成了一生挚友。
在洛州的时日,他们二人相互学习。文学上的造诣进展迅速。
几近沉浮,终成一代文宗。
“策马洛川下,庭前枯木春。老友寻不见,回首遇仙人。”
这是萧翊同纪九龄最后一次见面时笑谈的诗词。
相传萧翊死后,纪九龄悲痛欲绝。数日水米不进,险些丧命。
两人的友谊至今为人称颂。
谁能想到,居然能在汴州府遇到此人。
殿宇之中一片寂静。
只听见纪九龄手中的拐杖敲击地面的声响。
那些文人士子们不复方才的气愤,此时一个个偃旗息鼓。
弯腰行礼,竟是大气也不敢喘。
那白清晏还有自明大师更是肃穆无比。退到两侧,深深一揖,就差以袖遮面了。
“见过西平君。”
纪九龄拄着拐杖,开口说道。
并非是其为老不尊,其实他已经给足了卢彦平颜面。
按照晋国律法,七十岁之上的老者在任何场合都不需要行礼。
卢彦平脸上横肉一甩,居然迫不及待的从主座上走了下来。慌慌张张的险些摔倒。
“先生,您怎么来了。”
此言一出,汴州府的官吏们更是鸦雀无声。
西平君像是识得这位洛川文宗。
而且,行的还是弟子礼。
只是从未听过卢彦平曾拜纪九龄为师的消息啊?
众人不解。
只见卢彦平此时浑浊的眼中噙满了泪水,上前恭敬的行了一礼道:“见过先生。”
“二十载未见,先生身体可还康健?”
纪九龄因为苍老而显得干皱的脸上带着些无奈。
他用空余的左手扶住了正欲下拜的卢彦平,摇摇头道:“你乃封君,是一方执政。无需如此。”
又看了一眼卢彦平痴肥的身躯,叹息了一声道:“早叫你要节制,怎么还是成了这个样子。”
“弟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