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京宦生涯(7) - 经典国学:曾国藩家书 - 曾国藩著 李金水编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章京宦生涯(7)

第8章京宦生涯(7)

季洪考试不利,区区得失,无足介忧。补发之案有名,不去复试,甚为得体。今年试若能得意,固为大幸!即使不遽获售,去年家中既售一个,则今岁小挫,亦盈虚自然之理,不必抑郁。植弟书法甚佳,然向例未经过岁考者不合选拔,弟若去考拔,则同人必指而目之。及其不得,人不以为不合例而失,且以为写作不佳而黜,吾明知其不合例,何必受人一番指目乎?弟书问我去考与否?吾意以科考正场为断。若正场能取一等补廪,则考拔之时,已是廪生入场矣;若不能补廪,则附生考拔,殊可不必,徒招人妒忌也。我县新官加赋,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场。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廷,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

排山之事尚未查出,待下次折弁付回。欧阳之二十千及柳衙叔之钱,望澄弟先找一项垫出,待彭大生还来即行归款。

彭山屺之业师任千总(名占魁)现在京引见,六月即可回省。九弟及牧云所需之笔及叔父所嘱之膏药、眼药均托任君带回。

曹西垣教习服满引见,以知县用,七月却身还家;母亲及叔父之衣,并阿胶等项,均托西垣带回。

去年内赐衣料,袍褂皆可裁三件;后因我进闱考教习,家中叫裁缝做,渠裁之不得法,又窃去整料,遂仅裁祖父、父亲两套。本思另办好料,为母亲制衣寄回,因母亲尚在制中,故未遽寄。叔父去年四十晋一,本思制衣寄祝,亦因在制未遽寄也。兹准拟托西垣带回,大约九月可到家,腊月服阕,即可着矣。

纪梁读书,每日百二十字,与泽儿正是一样,只要有恒,不必贪多。

澄弟虽不读书,亦须常看《五种遗规》及《呻吟语》,洗尽浮华,朴实谙练,上承祖父,下型子弟,吾于澄弟实有厚望焉!

兄国藩手草

[1]蛮貊:野蛮异族。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经典格言】

【经典格言】

(1844年4月27日与祖父母书)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祖父曾星冈对他的影响最大,即使到了晚年称侯拜相,曾国藩仍自认不如祖父。在曾国藩的心目中,祖父曾星冈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曾国藩一直把馈赠作为惜福之道。他相信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为之,人所能做的就是庄敬自强,走正大光明之道。曾星冈常常讥笑那些喜欢积攒私财的人家,认为那是败家的兆头。他认为,与其给子孙留下大笔财产,不如教子孙走入正道。他说,如果子孙误入歧途,将来必定锱铢必较,心胸狭隘,到了那时就难以挽回。对此,曾国藩深信不疑,文中他如此重视馈赠和祖父的影响不无关系。

又男寄有冬菜一篓,朱尧阶寿屏一付,在心斋处。冬菜托交勤七叔送至家,寿屏托交朱啸山转寄香海处,月内准有信去。王雅园处,去冬有信去,至今无回信,殊不可解。颜字不宜写白折,男拟改临褚、柳。

来书言自去年五月至十二月,计共发信七八次。兄到京后,家人仅检出两次:一系五月廿二日发,一系十月十六日发,其余皆不见。远信难达,往往似此。十二月信有“糊涂”字样,亦情之不能禁者。盖望眼欲穿之时,疑信杂生,怨怒交至。惟骨肉之情愈挚,则望之愈殷;望之愈殷,则责之愈切。度日如年,居室如圜墙,望好音如万金之获,闻谣言如风声鹤唳,又加以堂上之悬思,重以严寒之逼人。其不能不出怨言以相詈[1]者,情之至也。然为兄者观此二字,则虽曲谅其情,亦不能不责之;非责其情,责其字句之不检点耳。何芥蒂之有哉!

至于回京时有折弁南还,则兄实不知。当到家之际,门几如市,诸务繁剧,吾弟可想而知。兄意谓家中接榜后所发一信,则万事可以放心矣,岂尚有悬挂者哉?来书辩论详明,兄今不复辩,盖彼此之心虽隔万里,而赤诚不啻目见,本无纤毫之疑,何必因二字而多费唇舌?以后来信,万万不必提起可也。

文中九弟即曾国荃(字沅甫),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第四个儿子,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曾国荃自幼聪明灵敏接受严格的家塾教育,又曾从曾国藩学于京师,他在兄弟五人中天分最高,个性也最为倔强,后为封疆大吏。

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场。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廷,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

[1]爽垲:清爽干燥。[2]此处疑缺字。

【精彩点评】

(1844年4月27日与诸弟书)

六弟、九弟左右:

三月初八日接到两弟二月十五日所发信,信面载第二号,则知第一号信未到。比去提塘追索,渠云并未到京,恐尚在省未发也。以后信宜交提塘挂号,不宜交折差手,反致差错。

【精彩点评】

寄家银馈赠贫寒亲戚

1840年—1847年间,曾国藩一直在翰林院、詹事府担任闲职。

孙谨禀

道光廿四年三月初十日

【注释】

告九弟在京出京情形

男跪禀

道光廿一年八月十七日

【注释】

[1]遽:急速,迅速。[2]汲汲:通“急急”,急切的样子。

心斋兄于八月十六日[2],男向渠借银四十千付至家用。渠允于到湘乡时,送银二十八两交勤七叔处转交男家,且言万不致误。男订待渠到京日偿还其银,若到家中,不必还他。竟希公一项,当甲午年抽公项三十二千为贺礼,渠两房颇不悦。祖父曰:“待藩孙得官,第一件先复竟希公项。”此语言之已熟,待各堂叔不敢反唇相讥耳。同为竟希公之嗣,而菀枯[3]悬殊若此。设造物者一日移其菀于彼二房,而移其枯于我房,则无论六百,即六两亦安可得耶?

六弟、九弟之岳家皆寡妇孤儿,槁饿[4]无策。我家不拯之,则孰拯之者?我家少八两,未必遂为债户逼取;渠得八两,则举室回春。贤弟试设身处地,而知其如救水火也。

孙所以汲汲[2]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孙自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数人矣,再过数年,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保何若矣!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经典格言】

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孙自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数人矣,再过数年,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保何若矣!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精彩点评】

文中书信中,曾国藩提到移居住所,房子共十八间,清爽干燥,气象轩敞,很希望接家中长辈来供养,说明他的境遇有了好转,生活也有了改善。

曾国藩是一个谦虚的人,对己如此,对家中兄弟子侄也同样如此。他曾多次劝诫家人不要因为家中有人做官,就看不起别人。信中,曾国藩说:“我县新官加赋,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场。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廷,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这是在力戒家人不要在老家干预地方行政。

(1841年10月1日与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八月初三日,男发家信第十一号。信甚长,不审已收到否?十四日接家信,内有父亲、叔父并丹阁叔信各一件,得悉丹阁叔入泮,且堂上各大人康健,不胜欣幸!

男于八月初六日,移寓绳匠胡同北头路东,屋甚好,共十八间,每月房租京钱二十千文。前在棉花胡同,房甚逼仄。此时房屋爽垲[1],气象轩敞。男与九弟言,恨不能接堂上各大人来京住此。男身体平安,九弟亦如常,前不过小恙,两日即愈,示服补剂。甲三自病体复元后,日见肥胖,每日欢呼趋走,精神不倦,家妇亦如恒。九弟《礼记》读完,现读《周礼》。

说明寄银馈赠贫寒亲戚的缘由

道光廿八年五月初十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