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一章既然在朝堂上掀起了波澜,宣武帝肯定要派人调查事情的来源,防止有人故意扰乱天下秩序,造谣生事。
至于这些话本和书册的内容,说实话,宣武帝接受良好,他年少时接触不少江湖人,见过不少江湖女子,比这些话本还要出格的内容他就见过。
只不过有时候帝王的意愿和见识不适用天下,若是这些东西真的在民间引起恶劣影响,即使这些书无错,也要封禁起来。
这件事查出幕后主使压根不费事,主要是对方压根没想过遮掩,只用了两天时间,话本相关的所有资料都放在了宣武帝的龙案上。
宣武帝稀奇道:“虞廿怎么对纺织业有兴趣了,难不成看上了乔家那姑娘!”
根据调查,虞廿先是给乔紫凝一批新式纺纱机,加上大量的资金和市场支援,前段时间将天下那几个布商、棉商、纱商整的大吐血,惹得整个纺织业接连震动,乔紫凝趁机抢占了不少地盘和市场。
啧啧!现在的年轻人都那么生龙活虎的。
皇帝这些话明显不是在问他们,众臣也不敢答话。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宣武帝:“其他人也是这样想的吗?”
“我听我家小子服侍的官老爷说,不止这里,就连皇宫的金銮殿里也有这个稻穗,放在外面的还是最差的,听说里面的一株稻子足有拳头那么粗,五六十个穗子,每个穗子一二百米粒,看到的人都移不开眼。”
严泉闻言,嘴角翘起,“多谢宋御史夸奖!”
严泉面色冷然:“宋御史说这些时,可否询问过女子的意见,难道在宋御史眼中,只有男人可以被称为人,女子不再此列。”
宣武帝打开,发现里面记录着这种改良稻成长周期和收成数据,最后结尾注明,这些稻穗已经经过脱水防腐处理,宣武帝可以放到太庙当做祥瑞供奉,不用感谢她。
宣武帝目光如炬,扫视众臣,沉声道:“祖宗礼法?先例?”
“咦!光立女户有什么用,家里没有劳力,将来养不活自己,也是受罪。”
所谓女户就是和户主一样有继承、分配财产的权利,可继承爵位。
宋御史怒道:“严大人,若是出事了,你担的起吗?若是那些女子起了和男子一样的心思,你让天下男子情何以堪。”
宋御史:……
“哦!这么赚钱!”
宣武帝在上面看的明白,看场面是三皇子占上风,可是大皇子也没输,他看似是在帮一些老臣拉架,实则暗地里下黑手,至少有三脚踢在了老三身上,偏偏那傻子还以为自己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严泉:“所以在宋御史心里,女子就该低人一等。”
同时希望朝廷允许女子可立女户。
九月初,风靡东乾的话本仍然没有封禁,并且还因为这件事销量暴增,让各个书商、书贩赚的盆满钵满,还有一些人仿着《女状元》、《女宰辅》写了新的话本。
宣武帝:“你让朕想想。”
宣武帝大手一挥,“让人将礼物送过来。”
这家伙是故意的。
宣武帝:“谁要反对,让他们将良种或者新的高产作物给朕带回来,朕给他们升官进爵。”
严泉弹了弹袖子,冷眸瞅了瞅宋御史,语气淡淡道:“下官只是和宋御史辩一辩而已,无论男女都是我东乾的子民,还请宋大人一味地叫嚣封禁那些话本时,能说些实际的惠民政策,否则这些话本你是封不完的。”
宣武帝:“严卿说的没错,此事光听你们说,还有另外一拨人还没有发声呢,不如众位卿家回去询问一下家人意见,明日再论这事。”
宣武帝:“原先以为就是一些比较有趣的书,没想到还和虞临渊的小辈有关,你说,这些东西,朕是否封禁呢。若是动作了,不会被虞临渊那家伙嘲笑朕大惊小怪吧。”
宣武帝:“我要你查清虞廿的所有消息。事无巨细,大大小小,即使牵扯到虞临渊。”
“你……你强词夺理!”宋御史面色涨红,“男主外,女主内,自古以来就是传统,也利于小家大家的安定,严大人何必和我这般争执。”
“咱们是京城人肯定是第一波,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吃了?”
一般情况下,在家中男性死亡的情况下,女儿、母亲、姊妹、妻子、祖母可以继承爵位,充当户主身份。
若是立为女户,婚后和离或者被休弃,之前自己的宅院和财产可以带走,并且重新获得户主身份。
遇到家庭虐待,也有勇气反击,不怕旁人的指点。
众人齐声道:“陛下英明!”
宣武帝:“就这?”郭林诧异:“陛下,何事?”
不是一直在讨论封禁那些东西吗?怎么现在不止允许了,而且还要设立女户,简直是疯狂。
这个世界虽然女子没有被压迫的那般深,可是女子也不容易护住自己的财产,若是允许立女户,女子也可以当家做主。
秋画看着伙计抄录回来的女户条律,看向乔紫凝,“小姐,你要不要立女户?”
可惜不能宣虞廿来京城,否则就能听听当事人是什么想法了。
宣武帝翻看放置在箱中的册子,默默在心里估算,片刻后,拿起箱中一枚烤红薯,轻轻一用力,就掰开两半,露出里面一片金黄,见宣武帝往嘴里送,郭林连忙拽住他的袖子,“陛下,使不得啊!让奴才先试一下吧,若是出事故了,奴才担不起。”
郭林看着上面的内容,笑道:“奴才看着这上面的内容都快流口水了。”
殿中众人变得安静。
翌日早朝,一开始的朝堂氛围还算和睦,现在是秋收季节,无论对于天下还是朝廷,都是紧要关头,还有针对地方的建设和官员的任免,边境是否安定,西陵是否有人骚扰,还有相关科举事宜,等到这些讨论完毕后,宋御史带着一群人又旧事重提。
信和箱子是分开送到京城的,估摸着里面的东西很重要。
宣武帝很快就受到对方的回信,顿时挑了挑眉。
虞汐璇见宣武帝有所犹豫,第二次送礼时,不仅将女户的相关规定条款帮忙弄好了,而且同样送了一个大箱子,里面放着烤熟的红薯、土豆和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