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帝王之路
第57章帝王之路
皇帝望着这满朝的官员,想来想去,能用的,不过一个田蚡而已了。任用田蚡,这是满朝官员都早已敲定的了。皇帝提拔舅舅也迫于太后的压力,太皇太后一死,太后王娡就像是换了个人一样。不再如往日那般谦卑恭顺,倒有一些像那太皇太后了。
皇帝心想,原来这女人一旦得了势,便会与往日不一般。想来文帝也想象不出来,他走之后窦漪房变成了什么模样。
而女人想要的势力,多半要从血缘开始,因为女人的政治目光,大多数只在“肥水不流外人田”七字之中。
庄青翟一走,御史大夫之位也空出。
皇帝想起出兵闽越,口舌过人的韩安国。想来此人机辨,皇帝便任命韩安国为御史大夫,皇帝再三强调:“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还得行使好监察大权。”
可是,皇帝任命了韩安国不久之后,便觉得此人自己可任一时,不可任一世。不是皇帝想要的人才。
几月之后,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帝将此事交由朝臣讨论。
皇帝心中本就郁结着此事,反问他:“你说呢?”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一番与当时相似的话语,一套更为性质有效的革新方案。
皇帝在宫中,正在忙着另一件事。
“以前是别人下的和亲决定,现在居然是朕?可笑,我当年还说过,父王他,他胆小。”皇帝气愤得抽搐起来。
王恢甩袖而去,心中郁郁。
王恢道:“自然是和亲省力省钱。”
“讲!”难得卫青有意见,皇帝倒是愿意一听。
此时,御史大夫韩安国便冒出来说道:“王恢大人认为与匈奴一战有必胜的把握吗?”
卫青低头,忍了良久,最终鼓起勇气问道:“陛下,听说您想大规模地与匈奴一战?”
皇帝想起了他刚刚登基,十六岁那一年,与他有过一席谈,使得皇帝眼前一亮的董仲舒。
“喏!”
“微臣愿前往。”卫青跪地请命道。
“陛下很清楚,这一仗您是要打的,老身知道,李广,程不识他们想打,军士们想要打,百姓也渴望一场战争让匈奴人退却。但我们打得了吗?皇帝陛下既然已经决定和亲,那就安安心心地准备和亲吧。我说过,靠一两个人换来天下的安定,就换吧,想想吕后吧,她受到的侮辱比您多得多。”
韩安国惶恐道:“不敢,只是陛下令我遵从祖制,和亲一项也是高皇帝的制定的。不可轻易开启战事。”
招贤纳良之士,与六年前相比,相去甚远。
主战派以大行王恢为代表,王恢曾经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匈奴的情况。
同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王恢道:“想我高皇帝,一生戎马倥偬,不报平城之辱,并非不想与匈奴一战,而是,当时我大汉民力不足,实力不强,和亲之策,不过是暂时的。”
皇帝将众人议论出的结果放置一旁,说道:“还是和亲吧!”
皇帝捂脸来,转头悄悄与黄春说了一声:“叫韩嫣送奶奶进宫来。”
房娲儿跪地叩首。
于是,皇帝派出韩嫣去打听,董仲舒的下落。而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代名儒。
“对匈奴一战,就这么难吗?”皇帝忧伤地问道。
死水还是死水。
再次入宫,他却丝毫未因为年华老去,也未有因为前代名儒的阵亡,而表现的畏首畏尾,董仲舒,依旧如皇帝初见那般惊艳于皇帝。
韩安国反驳:“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跟他们和亲才是上策。难道王大人想要我大汉多年来的基业,付之一战?”
皇帝一笑,信誓旦旦地说道:“征伐四夷,设置边郡,练兵改制,在些都是朕要做的。”
“奶奶可知匈奴又来商议和亲一事?”皇帝问她。
卫青思忖良久,问:“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说?”
他道:“汉朝和匈奴和亲之策,总是周而复始,匈奴过不了几年便又会背信弃义,发动战争,侵扰我大汉边境,以此作为威胁,要求和亲以及越来越多的货物,金银,不如不答应,与匈奴一战。”
房娲儿默然说道:“陛下,现在还需听信朝中大臣所言。陛下想与匈奴一战,可你看看,您的地图,我们对匈奴又了解多少呢?不了解对方,我们谈什么作战?”房娲儿乘坐着韩嫣的马车入宫,直入宣室殿。
“什么时候?你告诉朕,何时才能让我大汉重获尊严?”皇帝怒目圆瞪。
皇帝顺着房娲儿的眼神看过去,她正在直勾勾地望着墙上的作战地图。
房娲儿看着皇帝,说道:“陛下谨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我们不发动战争,但也不能做待宰的羔羊。”
“陛下,您还有张骞呢,我为他卜卦,他会回来的,带他回来之时,便可以与匈奴一战。”
规模虽然小,可是,匈奴与大汉都感受到刀剑的冰凉与锋利。
皇帝本有此意,但他心中无底。李广和程不识,在边境与匈奴作战,规模不大,皇帝私下与二人交谈过,他知与匈奴站,并无必胜之把握。
皇帝外调飞将军李广和大将程不识到边郡,与意图侵犯大汉的匈奴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小范围内的较量。
此言一语中的,为什么朝中无人相信陛下可以与匈奴一战,因为他们之间从未有过一场超过千人的大战斗,不敢做没有把握的事。
卫青看得呆住了,皇帝看了看卫青,问道:“你第一次见吧?”
“卫青呀,卫青,你说得很实在。的确,朝堂上的面孔太老旧了,新政还需选用新人。”皇帝拂袖而去。他回到宣室殿,写了一封诏书,再次招贤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