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毛遂自荐
这还只是公孙剑要说的第一点,中心思想是盐税的重要性。接下来是第二点,作为官府,我们竟然让老百姓吃不起盐,这是怎么个意思?
三百文买一斤盐,能吃多久?
三百文不是随便哪个老百姓一个月就能赚到的。
也就是说,百姓们为了吃盐花费巨大,盐成了他们生活中非常奢侈的东西,由此带来的恶果非常严重。
百姓吃不起官盐,就会去买私盐,哪怕冒着被杖责、被流放的危险。那么,大周的盐税就少。
百姓吃的盐太少,容易得好几种疾病,身体不够健康,影响大周朝的整体国民素质。
官盐不咋地,私盐成为人们重要的选择,由此引发一整个产盐、贩盐、卖盐、吃盐的黑暗链条,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总之一句话,怎么让朝廷收到更多的盐税,怎么让老百姓吃得起好盐,作为主管的官员,难道不应该认真思考一番吗?
杜滨服了,每日看《大周日报》,有些事情不甚明了,今日当面听陛下教诲,真的是醍醐灌顶,微臣茅
塞顿开。陛下给微臣三天时间,一定拿出一份够分量的奏疏,呈给陛下御览。
公孙剑脱口而出,别人不知何意,也许只是他在感叹。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那朕就在淮安府等你三天!”
不止是遇到,简直是频频遇到。
还说什么,自家兄弟必须得救,找船找银子,去烂石肌救人。
徐弘基比皇帝紧古多了,今天一早看到皇帝在家,而且愿意和自己弈棋,他高兴坏了。这样的话就不会出事,他就不会像李精白那样手忙脚乱。
说起来,他贵为国公,家族两百余年的沉淀,无论是房产还是地产都有很多,生活非常的富足,有什么道理为了多捞钱被人垢病?
公孙剑感谢徐弘基出力,对于弹劾他的奏疏往往会置之不理,哪怕他在淮安做出些许坏事,也可以从轻发落。
徐弘基与公孙剑相对而坐,两人正在下棋。
他相信一个盛世到来是水到渠成的,相信大航海与工业革命是自发的,只要自己把握好方向,又付出足够的努力,革新的年代一定首先在世界的东方开启,大周朝会成为世界上的霸主。
在他登基之前,即将要入宫称帝的时候,徐弘基在犹豫,不知该帮信王还是福王。
公孙剑自从见到胖子严师台,又亲眼目睹贩私盐的场景,愈发意识到盐政的重要性。不管是大周朝一开始的“开中法”,还是现在的“纲盐法”,他觉得无论怎么改,都要用两个标准来衡量。
没想到刘文炳出去也不太平,居然还被人给围住,什么人这么大胆?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徐弘基在假装那个失意者,对皇帝充满了怨念。效果很不错,不但福王主动来联系,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以他为首。
公孙剑有点羡慕徐弘基,身为国公,做着漕运总督的官,有自己好大一片地盘,还能连接北京与南京,大周朝的经济命脉捏在你的手里。
没办法,徐弘基干的是卧底的活,挨骂是他应得的。
有了货币业务,有了物流体系,还有江南蓬勃发展的丝织业与制瓷业,再加上兖州的官办煤矿,以及来自各地的货物,大周朝的经济基础已经逐步形成。
“陛下可知这烂石矶在哪?它在洪泽湖内,此处盘踞着一帮土匪。”
“那刘大人昵?还有柳莲姑娘。”
公孙剑还有更深层次的想法,他的最终目标是大航海,是去海上与红毛番子、佛郎机人争霸,如果自己的沿海都没几艘船,民间完全没有出去看看的意愿,这个宏大的想法不可能实现。
公孙剑感觉有点丢脸,刘文炳可是身边最重要的护卫头领,怎么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公孙剑没有计较,登基后对他很是器重,并秘密交给他一个任务。
公孙剑对他是放心的,所以才会直言,让徐弘基看好大周的经济命脉。
公孙剑和徐弘基都清楚海运的重要性,最差他也是大运河运输的备份,能够形成两条南北交流的大动脉。
徐弘基下了一手棋,对公孙剑说:“陛下,微臣心中有数,一定会看好这个家。”
如果大周朝的治安是这样的,老百姓平时都是怎么活的?
与此同时,不知多少人骂他叛徒,骂他是个小人。
公孙剑在江南搞纺织,在兖州挖煤矿,在顺义皇庄搞发明,这是为工业大革命的诞生做准备。
公孙剑赶到地方,却没有见到刘文炳,以及被他带出来的柳莲。
徐弘基到了,欲言又止的样子。
公孙剑的想法是多一条各地沟通的途径,让大运河不再那么拥挤。但是直至现在,根据沿海各港口的数字显示,海运只是在平稳增长,与大运河的货运量相比仍然不是一个数量级。
堂堂特务头子,谁惹他?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当然了,他不是没考虑过火车,按原定的时间表,火车诞生还有一个半世纪,如果大周及早的搞出蒸汽机,冶铁的技术能够再进步点,估计在自己执政期间还是有希望做到的。徐弘基说:“大周不应该只有一条命脉,最好有两条,甚至更多。”
当西洋人听到大周的时候,希望他们首先想到两个字:列强!
不是西方列强,我们是东方列强。
公孙剑并不挑明,他和徐弘基的关系很微妙,外人未必能猜透。
他要开展海运,已经开放了多处港口,意味着大周朝“海禁”政策的终结。
刘文炳太爷们了,他这是要将铁汉柔情演绎到底啊!
徐弘基听了这些被震惊到,他们家皇帝想法真多,怎么可能有突突冒烟的大铁块向前飞奔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