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洪承畴登场 - 大周内卫 - 一人魂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周内卫 >

第1007章洪承畴登场

好在结果不错,顺义皇庄既有大周朝的科学家,也有西洋的传教士,尤其是像修士马丁那样的钟表匠,在过程中出力不小。这也是马丁犯了那么大的错误,公孙剑却不杀他,宁愿让他带着伽锁工作,也不愿取了他性命的原因。

“飞梭”只是个开始,它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而且,织布机只是在工作效率上有所提升,公孙剑还要寻求动力方面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借助水力、风力,或者将来用上蒸汽机,用机器来代替人人工,那便意味着工业革命出现了端假。

刘太妃的长孙说,祖母得到飞梭后非常高兴,虽然还没有从顺义得到足够的东西,现在这些已经极大的提升织布效率。

同时,祖母提出了自己的忧虑,等飞梭大批量供应后,纺纱车间好不容易生产的棉纱,织布车间很快就用完了,织布工人只能等着,没有事情可做,难道要给她们安排别的活吗?

公孙剑听后很高兴,刘太妃想的太对了,这便是纺纱与织布的相互作用。飞梭的发明吹响了技术革新的号角,客观上提出人们对纺纱技术更高的要求。

新研制的“纺织机”应该已经运达了吧?

刘太妃的长孙回答,宝物刚到货两三天,祖母还没想清楚怎么用。此刻在车间内,应该正在琢磨吧!公孙剑来了,越过那道门,就能看到他朝思暮想的祖母。

刘太妃在那架纺纱机前,亲自用手摇动,测试机器纺纱的效果。

在她身边,一群女工围绕着她,帮着她完成基础的工作。

这些人至少有一半是宫里出来的,离开了紫禁城,她们成了江南纺织厂的工人,每月到时领俸禄。有人已经嫁人,仍然选择在这里工作,因为这里的俸禄高。

直到公孙剑到了近前,刘太妃才发现他,眨巴眨巴眼睛,用干枯的手揉了揉,真的是皇帝,她的乖孙儿。

两人虽没有血缘关系,却亲切的不得了,刘太妃瞬间泪流满面,搂住皇帝哭了。

公孙剑安慰她,太妃看起来身体挺好,孙儿也挺好的。

看到刘太妃回乡后与家人团聚,同时还能有一份了不起的事业,当地的官员和士绅三天两头上门拜见,公孙剑很欣慰,这是一个老年人能够得到的一切,刘太妃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哭完了,刘太妃抚摸着皇帝的脸,不敢相信祖孙俩还能见面。

当初在北京城外,皇帝领着嫔妃和朝廷重臣为她送行,说等到有空会来松江府看她。

刘太妃不怀疑皇帝的真诚,但这很可能会成为一句客气的套话。

大周朝的皇帝怎能说出门就出门,何况是远行两千里之外。

不曾想,公孙剑做到了,只是隔了几个月,在江南雨水纷纷的季节,来到松江府,事先没有任何通知,突然间出现在她的面前。

公孙剑拉着她的手,指着纺纱机对她说:“这机器的图纸是孙儿在顺义皇庄时亲自画的,一开始画得不怎么样,是徐先生和几位西洋人帮忙,最后制成这样一台机器,具体的使用在皇庄时已经反复测试,肯定比以前的纺纱机要好一些,但还是没有太大的进步,需要太妃和纺织厂的工匠使用时再琢磨,提出需求和设想后继续改进。”

公孙剑当然知道“珍妮纺织机”,知道它是工业革命开端时的标志性发明,也知道一些基本的原理。但公孙剑毕竟能力有限,画图纸也是在原有纺纱机的基础上,大概的提了一些想法。

是徐光启和众人在后面帮忙,一起琢磨纺纱机的改进思路,最后造成的这台机器最多是半成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便如此,通过测试显示,新纺纱机的工作效率比以前提升了三四成。

不要小看这三四成,至少代表一个崭新的开始,公孙剑已经知会徐光启,一定要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针对江南纺织厂的机器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机器的工作效率提升几倍,他们的薪资待遇便提升几倍。

刘太妃已经测试过了,的确如同皇帝所说,只要操作熟练,新机器干活更快,运行的更平稳。但是,与织布车间的“飞梭”相比,纺纱机的进步还是慢了,仍然存在这边拖拖拉拉的纺纱,那边一会就织成了布,两者在速度上差别太大。

公孙剑挽着刘太妃的手,告诉她:“以后会一致的,甚至可能纺纱太快了,太多的纱堆积,需要再提升织布的速度。两者互相促进,江南纺织厂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布匹的制造成本会越来越低,便能靠价格抢占更大份额的市场,甚至是海外市场。”

刘太妃听皇帝提起很多次“海外”,来到松江后去过新建的海运码头,看起来皇帝的决心不小,江南纺

织厂不止是国内纺织领域的龙头老大,还会走向世界。

祖孙俩到了休息的房间,7_k果和茶水早有人准备好,他俩处于最中心,周婉言等人稍稍靠外,其余人在门口候着。

刘太妃虽年纪不小,头脑仍旧清醒,她知道公孙剑辞行江南的主要目的。

“事情如此的棘手,陛下却有时间先来松江,恐怕又让那些官员猜不透了。”

公孙剑回答:“那是他们没有好好猜,如果认真点,肯定知道孙儿首先来的是松江。”

刘太妃点点头,对于皇帝南巡这一路上的蹊跷,她是心知肚明的。

皇帝刚离开北京时,状态是急匆匆,他在表明一个态度,对江南奴变的重视,对那些捣乱者的提醒。

到了运河的山东段,皇帝每个城池都要停留,甚至还折返回去走一段,除了在各处遇到的不同事件,更多的是在等待,还没有到处理奴变最佳的时机。

在淮安时,那是个意外,海鳘帮横空出现,让皇帝暴怒。又因为杜滨的奏疏,皇帝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没有立即出兵剿灭海鳘帮,而是给彼此一个机会,希望等到他办完事情返回的时候,洪泽湖上盘踞的海鳘帮会自己土崩瓦解,至少变得比以前容易对付。

皇帝终于出现在江南,却没有去南京,没有去苏、杭,而是出人意料的先到松江府。

公孙剑告诉刘太妃答案,他一路上都在苦苦寻找,寻找彻底解决“奴变”的办法。

在山东,他让李精白推行吏治改革的同时,也让他发布法令,推行对奴仆新的管理办法。那个办法便是为治理“奴变”起了头,它规定了身为各种奴仆的具体权益,哪些事情是被官府保护的,哪些事情是作为主人不能触犯的,哪些情况是允许恢复自由身的。

公孙剑在兖州见到云老爷家数百的家丁护院,见过滞留鲁王府内更多的乞丐,见过过期的千户宋志谦严格控制的军人和混混,在临清见识到上官云豹二十六房小妾,这个社会中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奴仆,他们的比例未必低于寻常百姓。

公孙剑要想大周朝长治久安,在山东推行吏治改革是正确的,在淮安实行盐政改革更是必须的,而规范“奴仆管理”,减少奴仆所占的比例,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公孙剑为什么非要挑起公孙家子孙的反抗,本质上是消除了一个阶级,一个脑满肠肥占用大量资源的宗室阶层。在消灭他们的同时,顺带干掉很多勋臣故旧。

接着,公孙剑还在调整社会阶层的构建。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一方面,他虽然喊着收商税,实际上是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社会上尽快出现并壮大中小资产阶级,靠他们来冲击原有的社会体系。

另一方面,他取消军户、匠户等百姓身份的限制,并在大周湖畔接受冯给的建议,全面取消官奴,相当于将更多的人投放到自由的平台上,用行政手段和市场结合着引导他们的方向。

公孙剑之所以来松江,除了看望刘太妃,徐光启和陈子龙是当地的大家族,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公孙剑要为这些奴仆找一个未来的方向。

看到江南纺织厂的女工了吗?

她们中的很多人原本是皇宫里的宫娥,还有一些是家中贫穷招来打工赚钱的。公孙剑认为,工人是奴仆

转化最好的出路,这样不需要官府拿出更多的土地和房屋。

而且,公孙剑不但期盼中小资产阶级出现,更期盼工人阶级的诞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