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大安改制(29) - 新宋·大结局 - 阿越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新宋·大结局 >

第277章大安改制(29)

第277章大安改制(29)“知道了。”仁多保忠看都不看,便将文书直接丢到一个角落里。

“你!”

“我什么?”仁多保忠霍然抬头,犀利的眼神逼视着那军官,那军官被吓了一跳,不禁倒退了一步。

“烦你回去回禀国相,便说我部粮草不足,士卒疲惫,尚须休整数日。”

军官鼓起勇气,高声道:“你这是违背军令!”

“是么?”仁多保忠嘴角露出一丝讥笑,仿佛在说:“那你能将我怎样?”嘴里却是淡淡的说道:“那你便告诉国相好了——我仁多保忠,只奉大夏国皇帝之敕令!非有皇帝陛下下旨,旁人之令,恕难从命!”

“你……”

从宋朝传来的消息,对西夏而言,也很难说是好是坏——石越在五月底回到了陕西。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掌柜的。”一个青年男子的声音,打断了掌柜的胡思乱想。趴在柜台的掌柜头都没抬,懒洋洋地问道:“什么事?”“地字五号房在哪里?”

“我知你要问什么。”那人对青年男子不信任他主人的话,显得十分不满,言辞中便颇不客气,“那两人都无法证实。”

但是职方馆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宋朝与西夏相比,在情报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专门的人员、专门的资金,从事专业的情报搜集工作,在资源整合后,间谍们活动的范围,比以前不仅可以更有广泛,而且可以更深入。与此同时,又有专业的人员将这一切整理成更全面的文件,供决策者参考。可以说,职方馆的出现,让宋朝君臣第一次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对手。

在宋夏边境的环州,下起了小雪。

“如此人才,不为大宋效力,岂不可惜?”

梁乙埋明知道这是仁多瀚插进兴庆府的一颗钉子,却也拿他没有办法。不过,无论如何,梁乙埋都不能就这么任由仁多保忠这么钉在兴庆府中,他指使亲信,以防止军士扰民为名,在仁多保忠大营的周围,筑起了高大的坊墙,将仁多保忠的部队圈在坊墙当中,又派了两支部队,一前一后监视着坊墙的两道大门。

“我会回禀石帅。”青年男子站起身来,转身向外走去。

“若有证据,何必这般麻烦?”那人颇显不耐,道:“我家主人说,这不过是他的直觉。他身临其境,感受已多,所以方能有此判断。若强要证据,只有一桩,夏主在十几日前,曾经秘密召见仁多保忠……你告诉石帅,让他自己决断便是。夏主行事向来率性,果真要证据,却也甚难。”

依言左拐,过一道门,右拐。果然,第二间房门挂着“地五”的木牌。男子伸出手,轻轻叩了叩门。三长一短一长。

而宋朝也好不到哪里去,往往要两三个月才能传回一次情报。

唯一还昭示着暗潮并没有真正平息的是,国相梁乙埋依然告病,而仁多保忠的病也没有痊愈。李清、文焕、禹藏花麻等人始终在不懈地游说夏主秉常,但是秉常却始终在观望,或者说是在犹豫。文焕与李清撰写的关于改制的条程,在秉常那里,已经摆了很久。

“嗯。”青年男子轻轻应了一声。便听那人继续说道:“我家主人要我来传话给石帅,西夏两个月内必有大变。”

这座经过战争摧残的城市,已经渐渐恢复了活力。

“状元公。”见着来人,仁多保忠一改倨傲之态,站了起来,笑着迎接。

“有何非常之事么?”

仁多保忠低头思忖一会,猛然醒悟,抬头笑道:“我偶感风疾,焉能离营?”

文焕点点头,沉声道:“将军在此,是最好的人质。”他顿了一下,笑道:“不过,只要将军不离大营,便可无忧。”

文焕看了仁多保忠一眼,意味深长的一笑,也不多说,抱抱拳,便转身离去。

青年男子听到这样的消息,却依然是波澜不惊的神色,只问道:“令主人这般想,定有他的原由。”

“我也不是。我主人才是。”那人颇不服气。

“长安来的。”

但这也只是推测。西夏人现在真正可以确知的,仅仅是石越的的确确回到了陕西。而宋夏的关系,可以说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也没有任何恶化的迹象。偶尔有细作报告传来,显示着宋军一直在进行着可疑的调动,但是却没有更多的情报让西夏的边将进行分析。于是这样的情报便被暂时丢到了一边。

青年男子知道这人后一句是故意刺激自己,也不理会,只依言向椅子下面摸去,果然摸到一张纸,他打开略扫了一眼,便小心收入怀中。

超过半年的时间内,西夏人基本上不知道宋朝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对陕西内腹地区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哦?”

“我知道。”那个男子一面答应着,人却早已走远。

熙宁十一年十月一日。

“但也未必没有希望……”

“他能奈我何?”仁多保忠不屑地笑道:“梁氏威信全无,又如何能用军法节制部众?他不敢招惹禹藏花麻,难道我仁多家便是好惹的?”

宋朝以前也是采取同样的模式。在那种模式下,每个边境的官员对西夏都有自己的了解,但每个人的了解都是片面的,而朝廷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对于西夏,普遍都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只有最杰出的人士,才可能对敌人真正有所了解。

青年男子此时才不禁要目瞪口呆。世上哪有这么骄悍的细作?简直是闻所未闻。他不禁微微动气,道:“我知道了,必当如实禀报给石帅。”便作势起身要走。

虽然外面的雪有越下越大的趋势,但是东市内依然是人声鼎沸,进入市场的人络绎不绝。而酒楼内,因为时间不到,反而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不过,由于双方处于准战争状态,对于来宋朝互市的西夏商人,宋朝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他们只被允许在规定的区域内活动,所以,掌柜的倒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意。西夏商人们可以选择的吃饭的地方并不多。他反而会在心里暗暗看不起酒楼里的西夏客人们——在这个时候不去做生意,反而来酒楼喝酒的,一定是败家子。当然,雅座内的除外,那些都是谈大生意的。

“若是夏主走投无路,李清必不肯再为西夏效力,此时他定转投大宋。”那人说这话的时候,整个人似乎都成熟了几分。

秉常顺水推舟地批准了仁多瀚的请求,让仁多保忠安心养病。

那人似乎觉得有点奇怪,忍不住问道:“难道石帅早已知道么?”

沉默了一阵,那人方说道:“若是无事,我也不必如此麻烦。但此事总是不能放心他人,而且亦没有直接证据……”

“送客!”仁多保忠大声喊道,不待军官再说什么,两个卫士便大步上前,几乎是半拎着那军官,将他丢出了帐外。一人还在他耳边低声威胁道:“若敢聒噪,必取你狗命!”

门“吱”地一声打开。

眨瞬之间,时间便过去了五个月。战争并没有继续下去。宋军在横山的行动没有停止,但也仅限于此。石越显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内政当中。

这五个月的时间里,西夏的局势从表面看来,已经恢复了平静。人们也渐渐从战败的打击中,回过神来,一切看起来都渐渐正常——对梁乙埋不满的依然不满,趋附梁氏的依然趋附,观望的始终观望。没有什么变化。

“罢了罢了,我不想回去被骂。”青年男子笑道:“言归正传吧。我从长安辛苦赶来,也不容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