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莫笑青袍学士老(2)
第691章莫笑青袍学士老(2)石蕤获封嘉乐长公主,也震惊了整个大宋朝,有人欣慰,有人嫉妒,但石越此时正如日中天,倒也没有太大的反对声音。有个别大臣为此上章劝谏,但被向太后一句“此吾家事,干卿何事?”便封堵了回去;而赵煦则对反对的大臣解释:“石相公女性情肖似延禧长公主,太后欲收养久矣。”
延禧长公主是向太后所生的长女,甚得高宗与向太后宠爱,不料十二岁即夭折,追赠为燕国公主。[262]向太后没有亲生的子女在世,赵煦说石蕤性情与延禧相似,向太后思念爱女,爱屋及乌,欲加收养,也是让人难以反对的事。
这件多少有些惊世骇俗的事情,便就此顺利通过。
倒是消息传出的当天晚上,随石越一同返京的潘照临便来求见石越,用长孙无忌的故事,再次劝说石越。
当年武则天为了当皇后,让她母亲几次前往长孙无忌府上送礼说情,没有效果后,又和唐高宗一起,亲自前往长孙无忌府,大加赏赐,甚至就是贿赂长孙无忌,但长孙无忌始终对武则天立后持反对态度。结果,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对长孙无忌十分忌恨,在她的报复下,长孙无忌最终被贬惨死。
潘照临告诉石越,赵煦这次分明也是在贿赂石越,上位者不惜放下面子,去贿赂下位者,若依然遭到拒绝,恼羞成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石越若还是坚持反对北伐,必然会招到小皇帝的记恨。
潘照临的游说,一度让石越动摇。
但宋朝毕竟不是大唐,石越相信自己即使被小皇帝怨恨,落到长孙无忌一般下场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在他回京的第三天,赵煦在宫中单独召见,询问他对北伐的看法之时,石越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实话实说。
让石越稍有意外的是,小皇帝赵煦虽面露不悦,但并没有特别生气。他并不知道,赵煦在他回京前,私下里在宫中见过几次桑充国夫妇。桑充国早就提醒过自己的这位学生,石越外柔内刚,不是轻易可以为外物所动的;而桑夫人也委婉的告诉赵煦,如果石越真的反对北伐,那么,只要石越不固执的阻扰他的北伐计划,便已经是极大的妥协与让步,赵煦应该视为一种成功。
桑充国夫妇对赵煦的影响毋庸置疑,这一次,他们在中间的转寰,也的确极大的缓和赵煦和石越之间可能的冲突。赵煦既然能勉强心平气和,石越也没有咄咄逼人。当然,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君臣二人都知道,北伐已经是不可阻挡之事。形移势转,赵煦认为现在他已经可以不必依赖石越而北伐,那么,只要石越不破坏他的计划,他就可以暂且优容这位左丞相;而石越既然清楚北伐已成定局,他虽然不愿意勉强自己做他心里觉得不正确的事,但也无意做只有破坏却没有建设性的反抗——此时此刻如果他固执己见的阻扰北伐,个人荣辱姑且不论,对国家也不会有任何益处,只会动摇军心民心,影响政局的稳定,给辽国更充足的准备时间……
心里认为不正确的事一定不要做,但心里认为正确的事,却未必一定要做。小恶固当毋为,择善不必固执,这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道理。但石越却很清楚,在他来的那个时空,宋朝的悲剧,乃至中夏文化的悲剧,都出在“择善固执”四个字上,人们过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抱着“汉贼不两立”的心态不肯妥协,结果导致一幕幕的历史悲剧循环上演。大宋、大明、大清……无不如此。
因此,石越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毋作聪明”,不要以为自己所思所想,便一定是正确的。包括对北伐的态度,亦是如此。要反对,就一定要做个建设性的反对者,倘若不能,便宁可退一步。他的性格,也从来不是田丰那样让人讨厌的谏臣。在北伐这件事上,如果赵煦是对的,他欣然接受;如果他才是对的,他也希望给赵煦预备好台阶,事后君臣之间仍有腾挪的空间。因为,他和赵煦之间,谁对谁错,绝对没有大宋与中夏的利益来得重要。
于是,君臣之间这次召对,最终波澜不惊的结束。
次日,赵煦便下旨,以左丞相石越为高太后山陵使,礼部尚书安焘为礼仪使,工部尚书曾布为卤簿使,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知开封府王岩叟为桥道顿递使,入内内侍省都知陈衍为按行使——山陵五使加上按行使,完全按着宋朝的惯例安排,让人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而石越在领旨的第二天清晨,便启程前往巩县英宗的永厚陵,与陈衍会合,督察山陵的相关工程,为迎接高太后合葬永厚陵做准备。
仿佛是约定好的,在石越前往巩县后,吏部尚书吕大防、兵部尚书章惇、户部尚书许将、刑部尚书李清臣、宣抚判官兼随军转运使陈元凤、京东路转运使兼京东路宣抚副使蔡京等大臣分别上表,正式请求朝廷北伐。
一时之间,不仅文武大臣应者如云,宋朝官私报纸,也都纷纷响应,鼓吹北伐,朝野都一致认定,这是收复幽蓟最好的机会。
面对朝野上下一致的呼声,一直未肯明确表态的辅政大臣、枢密使韩忠彦也很快向赵煦表明态度——既然皇帝已经决意北伐,他愿意全力支持皇帝的决策。
紧接着,另一位辅政大臣、侍中、平章军国重事韩维,也表态支持皇帝的决策。
孤掌难鸣的右丞相范纯仁自知无法阻挡北伐,决意辞相,但被赵煦慰留。最终,在陈元凤的游说下,范纯仁也终于妥协,表示愿意相忍为国,不再阻扰北伐,并将右丞相做到北伐结束。
而此时,已然是绍圣八年的正月。终于扫清障碍的小皇帝,早已经迫不及待,他甚至等不及过完上元节,便向天下颁布了《北伐诏》。
人们还在爆竹声中欢庆着新年的到来,颁诏的使者已骑着快马,从汴京出发,向四面八方驶去,很快,北伐的消息,就传遍了大宋的国土。
2
绍圣八年正月十五,上元节。
巩县,永厚陵。
天空阴沉沉的,细细的雪砂漫天撒下。身着白裘的石越,在陈衍等人的陪伴下,巡视着永厚陵的工地,一边和陈衍闲聊:“当年谢安在雪天考校族中儿女,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他侄子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道蕴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人皆盛赞道蕴之才,谓之‘咏絮之才’,今日看来,其实是冤枉了谢朗。”
见众人不解,他指着漫天落下的雪砂,道:“道蕴以柳絮拟雪,想必当日下的必然是鹅毛大雪,而从来下大雪之前,必先下雪砂,你看这雪砂,岂不就象撒盐空中吗?”
陈衍愣着神,抬头看了半响,不禁哑然失笑,“相公说得是,想那谢朗也是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说他‘文义艳发’、‘博涉有逸才’,本是才思敏捷之辈,又岂会以盐来比喻鹅毛大雪?想必谢安出题之时,下的正是雪砂,故此谢朗才有此喻,至谢道蕴之时,雪砂已停,下的已是鹅毛大雪,故此兄妹二人所喻不同。”
石越笑道:“必是如此。《世说新语》记载此事,只说谢安听后大笑,并未评价谢氏兄妹高下,后人不解其中曲折,竟贬谢朗而崇道蕴,使谢朗蒙千古之屈。”
“谁说不是呢?世人浅薄,大抵如此,谢朗的委屈,也不过其中一例而已。”陈衍意味深长的叹息道,又发牢骚道:“不要说古人,便说今日之事,宣仁太后所受的委屈,又少了么?太后尸骨未寒,如今朝中便已有谤语了。”
“哦,什么人这么大胆子?”陈衍愤愤不平,“胆子大的可不少,老奴听说,如今汴京,颇有些新进的贵人,在官人面前,说宣仁太后垂帘之时处事不公,偏袒旧党,打压新党……”
石越瞥了陈衍一眼,淡然前行,轻描淡写的说道:“宣仁太后是女中尧舜,这是已盖棺定论的事。小人碎语,都知又何必在意?”
陈衍听到石越这句话,顿时大喜,停下来长揖谢道:“全赖相公保全。”又道:“相公为太后所上尊谥,老奴感激肺腑,早欲向相公道谢。”
石越见他如此,竟不由唏嘘,停下脚步,扶起陈衍,道:“都知不必如此,我亦不过是尽人臣本份而已。”
陈衍却连连摇头,他想说什么,却终是欲言又止,只叹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宣仁太后在世之时,若知今日之事……”说着,连连叹息摇头,却没有再说下去。
石越正打算安慰他几句,却听到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他转头望去,见石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骑了一匹白马疾驰而来。
见到石越,石鉴吁的一声,勒住坐骑,翻身下马,快步走了过来,向石越、陈衍分别行了一礼,才对石越低声禀道:“丞相,幽蓟宣抚使司的部署已送到了。”
石越点了点头。
陈衍见状,知道石鉴是有军国大事禀报,连忙主动说道:“相公既有要事,后面的工地,由老奴督促便可,相公尽管放心。”
石越也不客气,拱手道:“那便拜托都知了。”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说罢,早有随从牵马过来,扶石越上了马,簇拥着石越骑马离去。
不多时,石越一行便回到在巩县皇陵附近的临时住所。侍从引着石越、石鉴二人穿廊过室,来到书房,房中早已烧好暖炉,侍从伺候着石越更衣,方才退去,只留下石越与石鉴主仆二人。
石鉴给石越倒好茶水,待石越坐定轻啜一口,放下茶杯,这才从容禀道:“丞相,幽蓟宣抚使司决定采纳的是王枢副的策略……”
“这是不出所料之事。”石越对此没有半点意外。
但石鉴却微有不平之色,说道:“可这对温江侯不公平。”
石越微微摇头,叹道:“康时还是缺了历练。”
“康时你还是缺了些历练。”
河北定州,雪后天晴,飞武一军军营校阅场旁边的一座小山包上,潘照临身穿浅白直裰,外面披着鹤氅,头戴东坡冠,一副普通的文士打扮,和锦帽貂裘的唐康一起,居高临下的观察着校阅场上著名的“定州兵”的训练。
经历过一次次的实战,这支火铳部队的装备也有了一定的调整,作战方式也发生一些变化。所有的士兵都穿着适合在寒冷天气作战的绵甲,依旧是一排腰挎短刀手持大盾的刀牌手在前方排成横队立盾防御,但刀牌手后面,不再有弓弩手和长枪兵,而是一排排手执火铳,身上挂着一根缓慢燃烧的火绳的士兵。在指挥使“第一排”、“点火”、“放”、“第二排”、““点火”、“放”……的口令声中,一排排的士兵有次序的轮番上前,将手中上好火药的火铳架在插入土中的铁架上,用身上的火绳点燃火铳,轮流射击。校阅场内,“呯呯”、“呯呯”的火铳声震耳欲聋,到处都是硝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