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论税
康熙对于芸芸如此喜欢经商十分不解。
其实芸芸倒不是多么喜欢经商,只是芸芸知道金钱的重要性,更知道金钱对于一个无依无靠,又很有理想的女人的重要性。皇家医学院,工匠所,学校等等这些哪一样不需要钱。虽说康熙有时候会拨付或赏赐一些经费,但是相对于真正需要的花费来讲,那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值一提。
鼓励生产、发明的奖赏,各种研究经费等等,芸芸还要为孩子们的将来打算,这些哪一样不得用钱。
面对康熙的提问,芸芸只笑着道:“没有女人是不喜欢银子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受过穷的。小时候四处辗转的经历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没钱寸步难行。”
每当康熙一提起小时候的经历,康熙就觉得心疼,楼过芸芸抚慰了一番后,还是忍不住说道:“你想要钱,朕可以给你啊,干嘛去干经商这样下等的事。”
“你的钱是要建设国家的,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怎么能因为我喜欢钱就随便给我呢,再说我喜欢自己赚钱,这样才有成就感。还有我也是不认识为经商是下等的事,这个世界上每一类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承认,商人促进了物资的流通,繁荣了国家的经济和市场,是有他们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的。还有通过经商,我发现咱们大清的税收也不合理。”
“哦,怎么不合理了?”
芸芸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道:“当然相对于前明来说还是很合理的。前明和咱们大清的财政结构主要差别在于咱们大清将部分田赋与力役折算成了白银来缴纳。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元代时白银大量流失,导致明朝时,社会无银可用,只能用粮食等一些实物代替。到了明朝中后期,从海外贸易中赚取了大量白银,才使得这一情况有所好转。张居正才能进行“一条鞭法”的改革。可是这改革却损害了当时掌权者们的利益,所以这良策没能实施到底,直到咱们大清得了天下,各种条件具备,自然水到渠成。
前明还有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包袱,那就是宗室。他们缺乏执政能力,又很容易拉帮结派,对国家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前明的做法是赋予他们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诸如免税等特权,给予他们足够的经济支持,但不允许他们进入朝堂。在明初,皇亲国戚的数量还不多,国家财政养着他们绰绰有余,到了明朝后期,这批人已经发展成为惊人的数以十万计的庞大队伍。这样一批贵族,因为不允许在政治有所作为,就把注意力转向了财富,他们仗着自己的特权,肆无忌惮的占据耕地,并且以疯狂的速度繁衍。权贵、豪强、贪官一起消耗了大量国家财富。”
和明朝宗室一样,数十万旗人与大量降臣也是清政府特殊关照的群体。清政府在这点上做得比较明智,第一是开国时候的承诺始终言而有信,对待降臣给予一定的待遇。第二是除了八个铁帽子王世袭外,其他人员爵位都是逐代渐减,始终把特权群体的人数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总的来说,明朝的教训还是给予了清朝不少改变的。可总的来看,因为特殊关照,旗人大都迅速堕落为无用之寄生虫。对财政上也是一大负担。所以当芸芸提到这个问题时,康熙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芸芸接着道:“咱们大清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仍然是严重依赖田赋和人口产生的收入,没有试图开拓其他财源,对于商业和外贸决不鼓励,于成本巨大的漕运也一直无法有效解决。士兵之军费得消耗也一直居高不下。缺乏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改善交通、提高福利、科研投入、改进国民素质和医疗卫生等事业当中。
而且商人,永远都比同等级的农民和工匠挣得多,可看看现在,这税交的反倒比农民少,这是极不公平的。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奇怪的现象,众观历朝历代,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财政先破产然后才亡国的。所以公平合理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