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语言障碍
第302章语言障碍
杨子杰推了一天还是出发了,他没有回北辙、南源,直接去了连齐——十几年后成为国家直辖的沿海城市之一,现在却只是一个依靠捕渔业发展的小县城。连齐距离绥河比南源要更远,杨子杰在路上颠簸了四天,转了好几趟车才终于到这里。当初到南源的时候杨子杰就感慨它的落后,可和连齐一对比,马上就显出南源的进步,也不至于像这儿连商场也没有,稀稀疏疏的商店,卖的多是生活用品,看着也没什么人。杨子杰到的时候是傍晚,当地人都是刚从海边回来,身上带着常年积累的鱼腥味。杨子杰问过路的人,“请问这周围有什么可以住的地方吗?”
那人很热心的回答了他,终于在杨子杰一遍又一遍的表示不理解后走了,杨子杰依稀觉得那人一边走还一边说他脑子不正常。这怎么能怪他?谁知道这块人说的方言这么不好听懂,他连苏国话都会一些,竟然还是抵不住这些奇怪的方言。杨子杰又连续问了好几个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他开始怀疑自己今天甚至没有落脚的地方。
杨子杰最终放弃了询问路人的办法,拖着行李走在路上四处打量,快要天黑的时候他总算是看见了一块招牌“拐角民宿”,还真就在路拐角的地方。杨子杰走了这么久的路早就累了,现在只希望这家店能让他想安心地住下。
他一进门,老板还是那熟悉的热情,那熟悉的方言…杨子杰很努力地想听懂,还是放弃了。那个老板还算机灵,看出了杨子杰的困惑,往后屋里叫了个人出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他一看杨子杰这副外地人的模样就懂了,笑道:“你听不懂我阿妈说的话吧,说来好笑,我们一家也是外地的,当时也听不懂这里的话,十几多年过去了,阿妈把本地人的方言学的全是土生土长的滋味。我读过一点书,还会说点普通话,你这是想住店吗?”
“太好了,我终于遇见一个听得懂的了!”杨子杰快要喜极而泣了,“可以长租吗?我在这里大概要住一个月。”
“当然没问题,我们这里很少来人,主要还是靠捕渔过日子,你算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客人了。”少年也开心,一个月可以赚不少的钱了,家里这段时间捕渔也能轻松一些。
杨子杰与他合计了这个月的租费,在小伙子眼里挺大的一笔钱,放在北辙也只够杨子杰住上一星期,而且他走进房间看,也只是小了一些,打扫的非常整洁,光线也很不错,远远的还能看见海。
语言不通成了杨子杰在连齐的一大障碍,他想了想来到楼下找到那位小伙,“你最近方便吗,我这里有个活想请你来做,你看行吗?”
“哥,什么事啊?”
“还是刚刚那个麻烦,我要在这里做点事,但是没有人帮着沟通我办不了,你跟着我就行,工资你看一个月两千行吗?”
“两千?哥,你给的太多了。这也不是什么麻烦事,我怎么好意思收这么多。”少年被杨子杰这大手笔惊到了,弄的他多少有些不安。
“不多,你都叫我哥了还客气什么,你看起来的小事反而帮了我的大忙,不用不好意思,跟着我估计要跑不少地方。”
“那行,谢谢哥,我跟着你干!”少年这么说,心里还是想到时候绝不能收这么多钱。
谢洋第一次见这么古怪的客人,说着是来做生意的,却全然没有做生意的样子,只让他带路到四出的渔场转转,这已经是他们看的第三个渔场了。
杨子杰看上去兴致很高,在谢洋的帮助下与当地的渔民“聊”得很尽兴,说来说去不过几句,“你们捕渔多久了?”、“你们每年能赚多少?”、“觉得日子还过得去吗?”、“你们这些东西都是运到那些地方的?”,谢洋都疑心他不会是哪派来地方巡视的领导吧。
他们很快又到了第四个渔场,这次运气他们的运气不错,遇到了管理渔场的人,负责把大家捕捞的海产品向外出售,但不保证盈亏,名叫呈谦。据呈谦说,他们这个渔场一年赚不了多少钱,海鲜这东西能做的人家也不多,除了鱼卖的好一些,很多都因为储存不了太久堆在冷库中坏了。
杨子杰问他,“这么多海鲜怎么保证每个人能得到自己该有的那一份呢?”
谢洋在一旁充当翻译,“他说这个不能向外人说,每家渔场的方法都不一样,让外人知道会有麻烦的,让你别问他这个问题了。”
“行,那你们都是送去惠阳、承泽这些地方吗?有没有找过别的地方?”
“他说大家这么多年了,都是往这两个地方运的,地方近吃的人也多,其他地方就没试过了。”
“好,没什么问的了,我们走吧。”杨子杰把连齐这块地方捕渔了解的差不多,叫上谢洋就走了。在回住处的路上,杨子杰看似不经意地问谢洋,“你们这儿的渔场都有专门的负责人?类似呈谦?”
“是啊,反正从我来这儿都是这样的,很多人家只会捕渔,但是又出不了外地,在连齐本地几乎是不可能卖的,就有了专门负责买卖的人。大家给他付工钱,他就带着货出去卖,回来了以后各家去领钱就行。”
杨子杰觉得这种模式未免草率了些,这谁知道自己的东西卖了多少钱啊,“我大胆问一句,你们真的放心交给一个人,不怀疑他会骗你们?”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谢洋笑了一声,又想起了什么一样,“不会的,不会有这事的。”他想起小时候,自己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当时他的爸爸说他年纪还小不懂事不要乱说话,都是大家选出来的怎么会有问题呢。
到长大了以后他才明白,就算有问题他们也不会说什么,在他们把自家东西交出去时,只想着收回七成的钱就行,那些负责人也是知道的,这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