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生逢乱世:小露锋芒初显才智
第1章生逢乱世:小露锋芒初显才智
一亳州寻踪人杰地灵涡河岸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生于沛国谯县,即今位于安徽北部的亳州市。
谯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即商汤最初曾经在此建都。谯县扼东西,控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危时为群雄角逐之所,升平为人物辐辏之地。水陆所至,为淮西一大都会。境界四达,英豪间出。”陈胜、吴广起义,谯是最先被攻占的地方之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被依为重地。唐末黄巢起义,曾一度攻占亳州。金、元时期皆为节镇重地。元末刘福通起义,立韩林儿为帝,曾建都于此。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清末捻军及太平天国军都曾在这一带纵横驰聘,成为无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用武之地。
谯县境内有一条涡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在今安徽怀远流入淮河。曹操的家,就座落在谯县城东的涡河岸边。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注》说:“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这个地方就在今离亳州市区五里的涡河岸边的甘家湾附近,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但遗址处还留有高原,当地群众称为庙台子,不时可从土中发现或发掘出汉瓦碎片。现在遗址处立有一块“魏武故里”的标志,以供游人怀古凭吊。据郦道元记载,遗址的背后是城郭,旁边是城壕,前面是人来人往的商店和川流不息的涡河,也称得上是一个交通便利、视野开阔、风光秀丽的所在。
曹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踏上仕途和南北转战的征途后,又多次回到谯县居住。可以说,谯县与曹操一生的活动紧密相关,至今在亳州仍保留着不少当年的遗迹。主要有:
观稼台。城东北一里处和城西北一里处各有一座,分别称东台和西台,至今还留有高大的土台子。为曹操在郡国推行屯田时所筑,曹操曾在这里亲自督耕观种。
曹操所推行的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谯县同时有军屯和民屯,从县城向西到武平(现离城三十里的安溜集以西)一带为军屯,从县城向东到谯令寺一带为民屯。当时这里积蓄颇富,为曹操转战南北的后方基地之一。曹操除在这里督耕观种外,合肥之战前还曾在这里训练水军,合肥之战后又曾回到这里整训军队。
谯令寺。在毫州城东三十里的沙土一带。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曹操在朝中受到排挤,从洛阳回到谯县,在城东五十里筑精舍,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传说就在这谯令寺。据《亳州志》,寺前原树有石碑,称“谯陵”。
南曹寺、北曹寺。南曹寺在城北三十二里处,北曹寺在南曹寺以北二里处。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曾重修,碑记称这里曾为当年曹操的屯兵之处。有楼阁花木,又曾为游览胜地。
拦马墙、饮马坑。在市区马场北头。拦马墙为一矮墙,长数丈,传说曹操当年在这里训练军马时用以拦马。附近有饮马坑,传为当年曹操饮马的所在。
地下引兵道。在亳州市区内,南北纵横,现已陆续发掘出两千多米。为砖砌的地下通道,高约二米,宽一米有余。曹操用兵强调出奇制胜,或有意暴露兵力以向敌人显示强大,或有意隐匿兵力以向敌人显示弱小,虚虚实实,迷惑敌军。这个地下引兵道传说就是当年曹操用来演练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
八角台。在城南郊。据《亳州志》,这是当年曹操擒杀吕布、打败袁绍后回到谯县为奖赏将士、检阅军队而修筑的。至今还有隆起的土台。
此外,还有后人修筑的魏武帝庙和花戏楼等建筑。《亳州志》载:“魏武帝庙在城东七里,宋真宗敕修,乾兴元年(1022)复修,今废,有帐殿记。《亳州志》载有帐殿记文,文中称曹操有“雄伟不世之量”,在“皇纲紊绝,海内震扰,群雄并称”的时代“乘机奋策,啸咤驰惊乎其间”,是一位“挟持汉室,抗力三方”、“卒灭袁而阻权、各之强”的英雄。曹操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正月曾驻军谯县,下了一道《军谯令》,要求当地“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曹操死后,家乡人又为他立庙,也算是对其遗志的一种继承吧。花戏楼则是一座清代初期的建筑,原为山陕会馆。在门楼和庙内的一座舞台上,分布有砖雕和彩绘的花草、禽兽等透雕。
曹操家族的墓群也在亳州南郊,《水经注·阴沟水注》对此有详细记载,如说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罘罳已碎”。此外还对曹腾等人的墓作了著录。这一带至今还留有曹四孤堆等周围十余里的墓葬遗址。1970年后陆续对这些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的董园二号墓全系石结构,墓内长15.3米,宽10.2米,高3米,由甫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具有相当的规模。从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字砖,字砖上刻有“为曹侯作壁”、“比美诗之比”、“曹腾字季兴”等字样。此外还出土有银缕玉衣、铜刀、铁戟、铁币、珍珠、金饰、玉饰等物。
曹操在亳州及其他地方留下的遗迹,为无数后人缅怀曹操业绩、研究曹操的生平和思想留下了极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亳州人民对这些遗迹极为珍视,细心加以维护和修整,相信这些遗迹将与曹操的声名和业绩永存,在传播历史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历久不衰的作用。
二任侠放荡从小机智多计谋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社会危机日益加深,阶级矛盾愈发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
东汉政权基本上是西汉地主政权的继续和发展,豪强地主在政治上、经济上仍享有特权。到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土地兼并更加剧烈。在地主阶级、褒强责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之下,广大农民群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在汉和帝(公元89年)和汉安帝(公元107年)以后,政治更加黑暗。外戚和宦官这两个集团为了争夺控制中央的权力,互相排挤,互相残杀,把朝廷上下搞得乌烟瘴气。无论外戚或是宦官,一旦得势,便都狠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使人民遭受更为深重的灾难。
曹操的祖父曹腾,早年就进宫当了宦官,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个帝王,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安帝时为黄门从官。其时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下诏让从中黄门从官中挑选年纪幼小而又温和顺从、办事谨慎的人陪侍太子,曹腾被选上,深得太子喜爱,饮食赏赐都与众不同。顺帝即位后,为小黄门,迁中常侍。质帝死后,太尉李固欲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蒜为帝,大将军梁冀则欲立蠡吾侯志,正相持不下时,曹腾等人连夜去见梁冀,说:“将军总摄朝政,手下宾客众多,过失不小。清河王严明,如果当了皇帝,将军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的。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这话正合梁冀心意,梁冀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梁冀上朝,气势汹汹,言辞激切,用高压手段慑服了众人,并罢免了李固,终于将蠡吾侯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桓帝。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参与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李固是硬直派官僚的代表,他是反对宦官专权的,在朝中对黄门宦者一概斥遣,曹腾反对李固的主张,显然是为了维护宦官集团的利益。不过,曹腾同一般宦官相比还是有所不同,他对官僚士人并不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相反还比较注意推荐其中的贤能之士,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人,都是经他推荐而位至公卿的。他帮了别人的忙,却并不以此自诩。对有些事情的处理,也显得颇有肚量。如蜀郡太守想同他拉关系,利用本郡官吏进京的机会,给他送去了一封表示推崇之意的信。益州刺史种暠得知这一消息,派人在函谷关将这封信搜出,上书奏了太守一本,并连及曹腾,说曹腾内臣外交,很不应当,请求皇帝免官治罪。皇帝以“书自外来,非腾之过”为由,保了曹腾。种暠将了曹腾的军,曹腾却并不记仇葙反常常称赞种昌,说他是一位“能吏”,颇得“事上之节”。曹腾这样做,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后来,种昌做了司徒,不忘曹腾的好处,曾对人说:“我今天能够做到三公,全靠了曹常侍的恩惠啊!”
东汉是一个宦官可以娶妾养子并且养子可以袭爵传封的时代,因此曹腾也收了一个养子,名曹嵩,字巨高,这就是曹操的父亲。
由于有曹腾这么一个大宦官的养父,曹嵩的仕途一帆风顺,很容易就做到了司隶校尉的官职。灵帝时,又转为大司农、大鸿胪。适逢灵帝开西园卖官,曹嵩又通过贿赂当权的宦官,并出钱一亿,在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十一月买到了太尉的官职(次年四月被罢免)。曹腾死后,又袭费亭侯。曹操起兵后,曹嵩不肯相随,放弃京官回谯县闲居。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为避董卓之乱,在琅琊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属杀死。
曹嵩能够出钱一亿来买官做,足见其家财的殷富。这一时期,曹氏家族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的不只一个,如曹腾弟曹褒(曹仁祖父)官至颍川太守,褒子炽(曹仁父)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侄儿曹鼎(曹洪伯父)官至尚书令,另一个堂侄儿(曹休祖父)官吴郡太守。家财殷富的也不只一人,如曹炽之子曹纯(曹仁弟)“富于财”,家中的僮仆有上百人;曹洪的家财甚至超过曹操,所豢养的家兵达到千余之多,可见曹氏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颇有势力的。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从亳州曹氏宗族墓葬中发掘出大批文物,其中元宝坑一号墓中有字砖145块,第十号字砖上刻有“曹腾字季兴”的字样,十二、十三号字砖上刻有“曹炽”的字样,十六号字砖上刻有“曹鼎”的字样,二十号字砖上刻有“曹鸾”的字样,可见这些人在当时确都是曹氏家族中显赫一时的人物。在童园一号墓出土的银缕玉衣,也说明墓主在当时是跻身干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人物。
曹操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对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对他执政后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产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影响。祖父是个大宦官,为此父亲沾了光,他也跟着沾了光,不然他是不大可能顺利踏上仕途,在二十岁时即出任京城洛阳北部尉的要职的。但宦官不过是供帝王役使的家奴,大都出身微贱,与名门世族不同,往往被人瞧不起,因此曹操也不免有些自卑之感,这恐怕也是曹操以后为挣脱出身的标签而努力奋斗的重要原因吧。
曹操少年时代便智勇非凡,且兼曹家不是显赫世家,没有累世经学的传统束缚。所以他自小就不受严格礼俗约束,行为放荡。特殊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他迥然有异的个性特征:胆大而机警,且每率意而行,任意而作,行为放荡不羁,好任侠使勇,但颇留心世事,从所接触到的种种事物中,目睹统治集团的腐败,心里感到不平,时常发出“忧世不治”的感慨。
曹操目睹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腐败混乱,心里感到非常担忧。在他对东汉的腐败政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感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时代。他深知治乱征伐一定要用武力,因此,只有学好兵书战策才能担负起这种拯救乱世的大事业。所以,在他熟读经典、博学广识的基础上开始潜心于对军事著作的研读。在诸家军事著作中,他尤其崇拜革新派人物,如帮助秦孝公革新秦制的商鞅,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演阵斩姬的孙武和智擒庞涓的孙膑等。
厚重的传统文化给了曹操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使他懂得不少治国爱民的道理。举凡诗书经典、史籍法学(法家著作)、楚辞乐府、书法绘画,无不广泛摄取,博览群书。以至经典、书法、绘画及围棋诸方面无不通晓,且多达精妙之处,辛勤的耕耘,带来了惊人的丰硕收获,青年时代的曹操便很快成为一个博学广识、多才多艺、智慧超群的人。
曹操之所以一生俭朴,不轻视体力劳动,都是与他幼年以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他虽出身于权势显赫的富贵宦门,但从不以富贵骄人,不断地和一些下层人民接触,并学到了一些打铁、盖房子之类的生产知识,即丰富了人生阅历,也使他更深刻地了解了一些民间的疾苦。后来,曹操为了讨伐董卓,在组织军队,制造枪支时,曾亲自和铁匠一起打铁造枪刀。曹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够这样身体力行,不以体力劳动为耻,主动和人民群众接触,亲自参加体力劳动,这不仅在一向轻视体力劳动的封建时代是极为可贵的,即使在今天也是极其受人称赞的。
正是由于曹操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敢于挑战世俗的眼光,并又能刻苦钻研兵法,熟练武艺。加上能大能小,接触人民,不辞辛苦,亲身实践,这一切都为他日后逐鹿群雄,艰苦创业,成就王霸事业打下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功夫。
曹操在勤奋攻读以求得高深学识的同时,开始了广泛接触社会名流贤达的活动。他期望通过与名流贤达的接触,得到他们的赏识,为他登上仕途,进面施展抱负,作好必要的准备。
曹操身负真才实学,而且不等不靠,为施展自己的才华,主动构建人脉。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真正做到了才华尽用。
为了得到名人的指引和帮助,曹操不辞辛劳,跑到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市南),去拜谒辞职居家的太中大夫桥玄。桥玄,字公祖,曾历任三公(司空、司徒、太尉),是当时有名望又有权势的大官僚。桥玄虽为大官僚,但执法严峻,不循私情,是一位有政治远见的杰出人物。正因为他一生行事,举贤不避仇,执法不循情,所以,深为当世人所推重,是当时颇有名望又颇有影响的大名士。曹操早就对桥玄极为钦佩,予是,曹操便首先去拜见桥玄。他结识了桥玄,也确实对他自己后来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曹操在睢阳见到桥玄之后,坦率地阐述了他对宦官专权,以致国家政治黑暗的看法,并表示了要为国立功的决心。初次相见,桥玄虽觉曹操“姿貌短小”,但却“神明英发”,尤其他身为宦官后代,竟对宦官专权极表不满,心中甚感惊异。便觉得面前这个曹操不同寻常,是一个颇有抱负的青年。于是,他便热情地同曹操进行详细的交谈。通过攀谈,他发现曹操不仅有广博的知识,且见解独到。从内心更加佩服这个青年人,认为是“命世之才”,大加赞叹说。“今天下将乱,安民生者,其在君乎?”临别,又语重心长地嘱咐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自此,桥玄和曹操经常往来,成了忘年之交。其间的亲密、友好关系,贯穿了一生,非同寻常。
桥玄非常赏识曹操,还积极主张并亲自介绍曹操去汝南结交当时的大名士,有名的“月旦评”者许劭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南阳人。由于当时在士大夫中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行,他以善于鉴定人物著称。并与从兄许靖在每月第一日共同品评乡党人物,言语多切实忠恳,被称为“月旦评”,名重当世。凡是经过许劭品评称赞的人物,身价就会大大提高。曹操按照桥玄的指引,特意带上一份厚礼,登门去拜见许劭,请教、探询许劭对他的评语。许劭在把曹操上下打量了一番之后,沉思颇久,然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默默无闻的曹操,由于得到桥玄的赏识和著名评论人物者许劭的赞评,便逐渐引起世家大族们的注意。人们开始和他交往、接近,又加上曹操的好勇任侠,奔走活动,不久便被推举为孝廉。于是,年轻的曹操踏上了仕途,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三少年入仕坚持原则为社稷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刚刚20岁的曹操,被地方上推举为孝廉。不久,提升为洛阳北部都尉,洛阳有南北东西四部,每部设尉一人,负责京城北部的治安。尉是维持治安的低级官吏。
洛阳是东汉王朝的京城。此时正值王朝末期,朝廷腐败不堪。作为京城,这里四方会集,五方杂处,豪贵很多,社会治安也很乱。尤其到夜间,一些豪强子弟和地痞流氓,串街走巷,敲诈勒索,强压民女,无恶不作,把洛阳城搞得乌烟瘴气。而派去分管治安的都尉一般都只会欺压老百姓,对豪门贵族,从不敢动一根毫毛,有时甚至同他们互相勾结,狼狈为奸。
曹操年轻气锐,志向远大,在担任洛阳北部都尉后,很想有所改革,为百姓除害,干出一番成就,树立自己的名誉;加上家中又有后台,便放手干了起来。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命令工匠把年久失修的都尉衙门重新粉饰一番,又下令连夜赶造五色棒(木制棍棒刑具,上涂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古时以五色代表五域四方)十余根,悬挂在都尉衙门大门两侧,并张榜明文规定禁止夜行,还特别强调:“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夜禁令一出,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下大家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也有的说,这只不过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给自己捞资本做给上面看的。至于那帮作恶多端的豪门贵戚,则根本不理会曹操的夜禁令,小小都尉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算是个官,他们晚上照样明目张胆地在街上横冲直撞、胡作非为。
曹操对这种顽固的现象非常厌恶痛恨,于是决定亲自夜巡。一天晚上他正在巡逻,忽闻小吏报称万岁身边宠爱的小太监蹇硕的叔叔触犯禁令,夜半出行,并依仗权势,欺男霸女。曹操听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其乱棒打死。小小的北部都尉棒杀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的叔父,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全城。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地主豪强和纨绔子弟也不得不收敛行迹,至少不敢在曹操管辖的地区违犯禁令了。
曹操在洛阳得罪了不少世家豪强,特别是在汉灵帝身边的宦官们,莫不对他咬牙切齿,不少人对他诽谤、怀恨。尽管如此,由于曹操有令在先,事做在明处,得到世人的赞扬,反对者也不敢公开把曹操怎么样。可是,蹇硕及其亲信宦官们也决不会轻易罢休的。不久,他们就密谋奏请皇上,暗中用升官的办法,明升暗降,把曹操调离洛阳,改任顿丘令。
踌躇满志的曹操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到顿丘(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做县令。由于父亲曹嵩等人的活动说项,不久,曹操又被征还洛阳,拜为议郎。议郎的职责是参与议论时政,提出政治上的见解,为皇帝拾遗补阙,年轻的曹操终于又回到了政治活动中心。
第二年,即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灵帝的宋皇后被废,忧死,其父不其乡侯宋酆及兄弟全被杀掉,曹操的堂妹夫宋奇很有可能是宋皇后的一个兄弟,宋奇被宦官诛杀,曹操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曹操被免官后,在洛阳无事可做,便回到家乡谯县闲居下来。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25岁的曹操娶了歌伎出身的卞氏为妻。第二年,汉灵帝命令公卿推荐能通《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者各一人,拜为议郎。曹操因为好读书,能颇识古学,于是被征召为议郎。议郎不担任实际政务,专门给皇帝提供意见,评论朝政是非。当时朝政昏浊,言路不畅,皇帝被宦官、贵戚蒙蔽、愚弄,不知下情。
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灵帝刚当皇帝,当时的最高统帅(大将军)窦武是外戚集团的首领。他与皇帝师傅(太傅)名士陈蕃共同谋诛宦官,结果反为宦官先行下手所杀。到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事情过去了10多年,身为宦官之后的曹操却上书灵帝,言辞恳切,为窦武、陈蕃申诉:窦武等人很正直,却被诌害。奸佞小人充塞朝廷,贤臣进身的道路被阻塞。
这次上书虽然没有被汉灵帝所采纳,但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已经背离了他祖上所从属的最腐朽的太监集团,这跟他当初做洛阳北部都尉时,杀死太监蹇硕的叔父一样,显示出曹操年轻时的革新政治的思想。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汉灵帝刘宏下诏:三公、部长,应根据人民舆论,检举政无治绩且残害人民的州郡长官与2000石以上官吏,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部长害怕引火烧身,不敢得罪由宦官子弟、宾客担任的州、郡长官,尽管他们声名狼藉,臭名昭著,也不敢发落;却在边远的小郡中,挑选几个素来廉洁公正的倒楣官员,共26人,提出弹劾。官员和百姓,纷纷到首都洛阳皇宫门口申诉。曹操对此很是气愤,上书斥责三公所举,专门回避权贵、亲戚及其子弟,汉灵帝稍有感悟,责让三府,把被免职调回洛阳的地方官全拜为议郎。此后朝廷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诌害。曹操知道世道不可拯救,于是就不再向皇上献言了。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天,全国大旱。巨鹿(河北省平乡县)人张角,信奉“黄帝”、“老子”,用法术咒语,教授门徒,创“太平教”,信徒达数十万人。他在全国设立36个军区(三十六方),大军区一万余人,小军区六七千人,分别任命高级官员,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公元184年),天下大吉。”
第二年,因弟子告密,张角提前起义,命令各方戴黄巾为标志,36个军区,同时起义。兵锋所及,焚烧官府,劫掠城镇村落,不到一月时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