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知识论(下)》(9)
真假
一、不同的真假说a.融洽说
1.不同的说法。上章论命题,最后谈到命题的证实或证明。证实或证明一命题就是要表示该命题是真的,可是在上章我们没有谈到真假。本书提到真假的地方当然非常之多,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们没有提出一真假论。本书所要求于“真”的,前此已经说过,例如真是独立的,真只能发现,不能创作,真不能随事物底变而变。要求这些条件底满足,已经表示本书底真假说是属于某一种的。但是究竟如何说法,我们总得要提出讨论。同时照本书底看法,论知识就是论真,本章底讨论也是本书底结束。真假底说法非常之多,有好些我们根本不提出。我们所要提出的只有以下四种:(一)融洽说,(二)有效说,(三)一致说,(四)符合说。可是有两点我们得声明。头一点,本书底讨论不是考证式的讨论;究竟有没有人主张以下说法的融洽说或有效说或一致说,我们并不追究;也许主张融洽说的人底所谓融洽根本就不是以下所提出的,也许根本就没有主张以下所提出的说法的人。第二点,我们所以提出以下的说法,因为我们要容纳它们底一部分的意见。至于如何容纳法,以后会有比较详细的讨论。
2.融洽说。此说以真为综合的或经验上的融洽。所谓融洽颇不易说,我们也许可以用调和两字来代替融洽,但是这不见得有多大的益处。无论融洽或调和,总牵扯到不同的成分,并且这成分底数目不止是一命题一事实而已。所要求的调和或融洽是综合的调和或融洽,因为它是多数不同的成分底融洽。所谓融洽不但是牵扯到多数不同的成分,而且牵扯到成分底结构,使某x成分或者为其它的成分容纳进去或者为它拒绝出来。经验两字非常之麻烦,前此已经提到过好几次。在这里,我们利用经验两字来表示感觉者在他感觉中的综合。融洽总是经验上的融洽。经验可以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可以范围大,也可以范围小,在复杂而又范围大的经验中的融洽是一件事,在简单而范围又小的经验中的融洽又是一件事。以一时候所感觉到的融洽为标准是一件事,以另一时候所感觉到的融洽为标准又是一件事,这类的问题我们都不提到。现在只注意一点,我们的确有经验上融洽与否底问题。
3.申引下去的特点。以上只是融洽,融洽说不只是以上所说而已。申引下去它有许多特点。我们所注意的只是以下两点。一是融洽感要求完整,以融洽为真,真也要有完整感。究竟所谓完整应该如何说法颇为麻烦。也许所谓完整是以后所要捉到的思想底结构或图案底四通八达;果然如此,我们以后还会提到,不然我们以后不必再提。一是融洽要求全体,片面的真总是不够的。就这一方面着想,所谓真也有两点我们要注意,一即真假有程度问题。照此说法,对于好些命题我们也许可以说它们虽“真”,然而它们不十分真。这程度问题究竟如何说法也不必提到。一即真不是单独地真。所谓不是单独地真也不容易说。两相等的命题不单独地真,但是这种不单独地真不是融洽说所要求的。融洽说所要求的是全体的真,任何部分不十分真也不单独地真。这说法是本书所不能赞成的,以后会提到关于它们底批评。现在只提到这一类的意见而已。
4.彼此融洽的命题集团。以上所谈的真似乎不限制到命题。假如我们把所谓真硬引用到命题上去,也许我们可以说,真就是彼此融洽的全体的命题集团。此集团似乎是有机的集团。这就是说,部分似乎靠全体之为全体。就真假说,要合真才能分真。合真像一致,能分真又不是一致。就此集团底合真说,也许它就是大写的真,英文中的truth。在此合真底条件下,才有分真,就彼此分真的命题说,也许它是小写的真,或英文中的truth。我们不能把这集团限制到命题上,其所以本条把它限制到命题上去,无非是要看看引用到命题上去之后,融洽说是否合于命题底要求。从命题真假说,或从以真假为命题底真假说,融洽说总有不大对题的情形。本书既是论日常知识的书,所发生兴趣的所谓真假是命题底真假。融洽说底玄学趣味重,对于本书底主旨不免扞格不通。
b.有效说
1.与实验主义底关系。提到有效说,一想就想到实验主义。实验主义者底学说不一定一样,即有共同点,这共同点也不必就是以下所提出的有效说。虽然如此,有效说总是近乎实验主义者底主张。实验主义或类似的主义大致是以自我或人类为中心的,它似乎特别地注重生活,及生活中的要求和它们底满足。它注重尝试,注重试验。这试验不求之于离我或离人的实,而求之于相对于要求的有效或无效。实验主义或类似的思想似乎特别地注重修改现实。大致说来,富于修改现实的思想的人也是不容易狃于现实底凝固性的人。不狃于现实底凝固性的人,大致说来,会把世界看成活的。不但人是活的,世界也不是呆板的,所注重或所要求的真也不是呆板的无时间性的真,而是在时间上有效的真。从经验或主客合一的经验着想,有效是行得通。行得通免不了有阻力大或阻力小底问题。毫无阻力的行得通根本无所谓,有阻力的行得通是否只是有效颇是问题。
2.鸿沟这一困难是学说所产生的。鸿沟这一困难不是本来有的,是学说所产生的。本书开头几章谈到的唯主学说当然有渡不过的鸿沟。唯主方式既只从官觉内容出发,根本得不到货真价实的对象,我们虽可以在内容中建立客观的对象或事实,然而所建立的对象或事实仍只是内容而已。在此情形下,客观的事实老在我们底经验范围之外,而命题与事实之间当然有不可渡过的鸿沟。如此说法的事实根本不能在我,不能在内。可是上条一部分的思想不只是唯主方式底影响而已,它说事实非在外不可,意思是说,不在外就不客观,或者就不是独立于我们的事实。这又牵扯到内在关系学说。所谓内在关系学说,不只是承认有内在关系而已,而且说所有的关系都是内在的。如果我们接受此学说,命题和事实非有鸿沟相隔不可,因为所有的关系既都是内在的,则在经验中的事实,我能把它和命题相比较的事实,一定和在经验之外的事实不同;此所以客观的事实只能在外,可是,这又是学说底影响。如果我们不接受内在关系学说,我们不至于有此结果。如果鸿沟是不可免的,它的确给符合说以致命的困难。但是鸿沟不是不可免的。它只是在接受某种学说之下的困难而已。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7.融洽底精粗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的融洽,和在试验室中的融洽,可以有很大的分别。这分别似乎与所谓融洽不相干,有分别的似乎是融洽底精粗。精粗牵扯到范围底大小和程度底高低。现在我们不从感觉着想,只从所感觉的着想。所谓范围是就所感觉的底成分底多少而说的,成分多的为范围大,成分少的为范围小。所感觉的底成分多而又彼此融洽底融洽比成分少底融洽要难能可贵得多。所谓程度是就所感觉的底某一方面而说的,例如温度。所感觉的底温度上的“差不多”比不上寒暑表上的温度“相等”,关于前者的融洽程度低而关于后者的融洽程度高。融洽底精粗分别很大。精的融洽视为标准,比粗的融洽靠得住,虽然所谓融洽没有分别。此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融洽比不上试验室的融治。虽然如此,试验室的融洽虽精,它底精虽牵扯到种种工具底引用,然而它仍逃不出感觉底融洽和所感觉的底融洽。此所以我们说,融洽底所谓仍然一样。
6.符合底标准。本节所讨论的融洽,有效和一致都是符合底标准。没有一标准是充分的,任何一标准都是必要的。这三标准也是符合在经验上的分析成分。符合说底毛病之一是照像式的符合,我们这里所谈的符合根本不是照像式的。符合说底第二毛病是我们不能经验到符合。照本书底说法,它没有这困难。命题所断定的对象本来就在经验中,而在经验中的对象没有因被经验而改变它底性质。把这里所论的标准视为符合成分,这些成分都是在经验中的,它们既都在经验中,符合或部分的符合也在经验中。假如这些标准不但分别地是符合底必要条件而且合起来是符合底充分条件,则它们在经验中也就是符合在经验中;假如这些标准合起来仍不是充分条件,则它们虽在经验中而符合只是部分地在经验中。针对于这一点说,我们要分别符合和符合感。这些条件合起来是充分条件,但是符合感底充分条件不必就是符合底条件。关于这一点,下节从长讨论。
b.标准底时间性
5.感觉融洽和所感觉的底融洽。可是感觉融洽有非常之靠不住的时候,有时感觉虽融洽而判断不一定对,命题不一定真。感觉上的融洽也许只是感觉者不感觉到有不融洽的情形而已。而不是感觉到或积极地感觉到融洽。我们一想就想到主观方面的种种问题;也许感觉者感觉迟钝,也许感觉虽不迟钝然而没有训练,也许感觉者既不迟钝,也不缺乏训练,不过当其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另一问题上面去了。这一类的情形的确可以形成消极的感觉融洽。这种消极的感觉融洽只是不感觉到有不融洽的情形,而不是积极地感觉到有融洽的情形。消极的感觉融洽当然不表示判断底对或命题底真。视为真假底标准底融洽是积极的融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大容易辨别这两种不同的融洽,要辨别它们,我们得假设我们底或感觉者底注意力集中在真假问题上面;由此我们更觉得真假是要有所求然后能得的。
2.从融洽说起。融洽似乎最富于时地底彩色。一时一地所认为“自然”的,另一时或另一地也许认为“怪”。所谓“自然”一部分的意思就是感觉上的融洽,所谓“怪”一部分的意思就是感觉上的不融洽。相干于符合的融洽也有为时地所限的情形。以某一时代底方法,工具,习惯,信仰……等等为标准,天圆地方这一说法在感觉上是融洽的,天圆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就方向说,地也有不得不方者在。“水中有鬼”在某一时期也是与经验或感觉融洽的命题;你可以看得见他,可是你抓他不住,你和他表示好感,他也和你表示好感;你笑他也笑,可是你作要打他姿态,他也作要打你姿态……等等。开天辟地之说,在农业社会中,对于大多数的人似乎也有某一时期所有的融洽;这也许牵扯到以“比喻”为推论工具,这是一普通情形,但是在此情形下,农夫既免不了要辟地,这大地也很自然地非有辟者不行。在这里我们以时期划分标准,不过是要表示一种相对的情形而已,我们并不主张这不同标准的时期有一定的先后。今日的中国有廿世纪底人物,可是,从思想,情感,趣味,气质着想,也有宋元人物,这不同的人物底分类是以不同标准的时期为标准而分的。我们所注重的是标准底相对性,我们谈不同的时期或地点,只是简单地表示这相对情形中的所对而已。
融洽,有效和一致感既有时间性,符合感也有时间性。判断底对错是有时间性的,一时认为真的命题,另一时,可以认为假,一时认为假的,另一时可以认为真。但是真假底情形不是如此的。
1.虽近常识而所谓符合有困难。符合说最近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以真为命题和事实或实在底符合。即主张别的说法的人,无形之中,也许仍持符合说。所谓“事实”或“实在”在常识上也许没有明白的解释,而这更影响到所谓符合底困难。即把“事实”和“实在”底问题撇开,所谓符合有它本身的困难。最容易想到的符合是照像式的符合,可是这样的符合说说不通的地方颇多。第一点,命题根本不是照片。想像也许可以说是的,但是命题不是。命题本身既不是照片,符合怎能是照片式的符合呢?特殊的命题也许引起它底想像上的寄托,此想像也许可说是照像式的,可是想像只是寄托而已,不是该命题本身,普遍命题也有想像上的寄托,可是想像没有普遍的,它决不寄托于相对于它的普遍命题,该命题既是普遍的,它决不是照像式的。如果符合是照像式的符合,总得要命题是照像式的命题方行。
3.对与真底合一问题。重要问题当然是对与真底合一与否。对于这一问题,有两不同的答案。主要点在时间。我们称川流的时间为纵的时间,称横切的片断的时间为横的时间。在任何横的时间,以证实或证明为工具,以表示的符合感,就是相当于该时间的符合。严格地说,既谈时间,就不能谈究竟,谈究竟就不能谈时间。可是,我们不能不在时间中谈究竟,而在时间中谈究竟,我们只能以相对地最后的时间为标准,以这样的时间为标准,就是在任何横的时间上,以该时间底标准为标准。我们自外于我们底感觉,在任何横的时间所感觉到符合就是该时间底符合。就任何一横的时间说,感觉到的融洽就是融洽,感觉到的有效就是有效,感觉到的一致就是一致。说在任何横的时间符合感就是符合,也就是说,在任何横的时间,符合感和符合合一。符合感和符合合一就是对与真合一。结果是就任何横的时间说,判断底对就是命题底真。这里所谓任何是的的确确的任何,它毫无例外。所要注意的是横的时间。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谈的时间是tn,则我们所谈的只是tn,既不是tn以前,也不是tn以后。这就是说,任何判断者,在tn时底任何判断中,以tn时底证实或证明为工具,判断一命题为真,在tn不但该判断对而且该命题真,这里说以tn底证实或证明为工具,就是表示在tn时,该判断者感觉到融洽,有效和一致。
4.符合说不应取消。本书是就常识中的知识立论,不但承认常识中有知识,而且认此知识为科学知识或哲学知识底大本营。常识底任何部分都是可以批评的,一大部分也许是可以放弃的,但是它决不是可以完全推翻的。常识完全推翻,任何学问都无从开始。一门学问可以放弃常识上的思想,研究该门学问的人可以站在该门学问范围之外;哲学(视为许多部门底总和)不能完全放弃常识,因为哲学家不能自外于他底哲学;完全放弃常识一定会和他别的思想冲突。知识论虽可以放弃常识,然而假如它和别的哲学部门有调和融洽底问题,它也得要顾虑到一部分的常识;不然的话,知识论虽自成一致的系统的思想,然而持此知识论的哲学家没有贯通的哲学。哲学家既不能完全放弃常识,他也不能放弃常识中所承认的知识,他的确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来修改一部分常识中的知识,但是他决逃不了要承认,所谓科学知识底最原始的基础,就是另一部分的常识中的知识;这就是说,修改常识底最后根据依然是常识。既然如此,我们不应该放弃符合说,因为符合说是最原始的真假说法。所谓原始的说法,是说一方面在思想及工具未发达的时候,我们只有此说法;另一方面,别的说法都根据于此说法。可是,这说法有困难。我们底问题是如何解决这困难。
c.真假不相对于特殊的时地
2.在图案中的真的普遍的命题底发现。在一方面的意念图案相当发达之后,我们不但有认以为真的命题而已,而且有真的普遍的命题。其所以如此者,因为在比较精确的图案中,有些意念已经凝固成一概念。这就是说,有些意念已经成为一四通八达的小图案。上段三条曾说,“凡人皆有死”是一真的普遍的命题。“人”这一意念虽没有成一完整的大图案,或在一完整的大图案中,然而就某某方面说,它已经凝固成一小的图案,而在此小图案中,它和“无死”是有冲突的,它和“有死”是凝结起来了的。假如以后有许多方面都像“人”而又长生不死的动物出现,假如同时有另外方面的理由让我们保留“人”这一概念,我们不会以“人”这一概念去接受这些动物,我们会说,它们虽长生不死,然而它们不是“人”,所以它们没有推翻“凡人皆有死”这一命题。也许有人会说,如此说法我们只表示人不至于长生不死而已,这不等于表示“人”这一概念底继续引用。我们也许放弃旧概念,建立一新概念,而且用“人”字去表示这一新的概念,把这一新的概念引用到许多方面像从前所谓“人”而又长生不死的动物上去,“人”就可以长生不死了。请注意,在此情形下,原来所谓“人”的动物仍然都是有死的,仍然都不能长生不死。意念底凝固化也就是真的普遍的命题底发现,而真的普遍的命题底发现也就是概念底形成。
6.积极的融洽仍有相对的情形。积极的融洽不但是感觉融洽而且是所感觉的底融洽。此所以它是货真价实的标准。虽然如此,所感觉的底融洽仍有相对的情形。从前认拜神求医而病愈是很“自然”的事体。其所以把这样的事认为自然者,因为人们在从前相信神是可以医病的,病不会自己好的,而病底好是神底帮助所致。人们既相信这些命题,求神与病愈和他们行动与盼望所显示的思想当然融洽。在现在我们也许不承认这些命题为真,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它们形成一意念图案;从前的思想是此图案中的思想,这思想与事实融洽也就是一图案底理论和事实底融洽。这融洽是积极的,可是它相对于一时一地底意念图案。不接受此图案的人不至于感觉到这融洽。在后一时期我们也许会中止接受从前的意念图案,我们虽可以拒绝接受从前的意念图案,然而我们无法取消从前的人对于这图案的信仰;这显而易见也就是我们无法取消从前的人所感觉到的融洽。我们只好承认这融洽(积极的融洽)是相对于一时一地的。结果是现在谈融洽也只是相对于现在的融洽而已,它不能取消从前的融洽。
b.程度问题
1.条件底满足与否,不应有程度问题。我们现在尚且不谈真假底所谓。本书是要维持符合说的。既然如此,本书会把真假视为关系质,此关系质,是命题与它所断定的对象底关系所给予命题的。此关系质底有无须有某种条件底满足。条件底满足总是真假学说所要研究的。即令我们不维持符合说,我们仍然逃不了条件问题。我们现在不必论真假底所谓,而只谈条件底满足。本书认为条件底满足没有程度问题。这也就是说,真假没有程度问题。以条件底满足为有程度问题底说法,本书认为是说不通的。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不过本书不赞成它,所以也不接受它。本书认为条件或者满足或者不满足;关系或者有或者没有,命题或者真或者不真。如果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它不能够百分之六十或七十是真的;它不能够非常之真或不那么真,它没有程度问题。
2.融洽和有效底超时空化。融洽和有效都是横的时间底标准。它们虽可以是长时期的融洽或有效,它们仍是横的时间或时期底标准。普通我们会说,一时有效的另一时不必有效,或一时融洽的另一时不必融洽。同时我们也表示过,后一时的不融洽不能取消前一时的融洽,后一时的无效不能取消前一时的有效。设以tn-1,tn-2,tn-3,……tn为横切的时间,它们都各有融洽和一致,单就横切的时间说,它们都各有各底标准,彼此无从比较,也无所谓后来居上。单就横切的时间说,标准不能后来居上,当然也不能有本段所谈的超时空化。要一时底标准超时空化,根据前条所说,就是要以tn底标准为tn-1,tn-2,tn-3,……等等底标准;这虽然不是说,要tn-1,或tn-2,或tn-3,或……底感觉者接受tn底标准,然而它的确是说,要tn底感觉者以tn底标准为任何以前的时间底标准。这要求如何说得通呢,我们如何可以说,假如tn-1底感觉者生在tn时候,接受tn底标准,他会放弃他在tn-1时所承认的融洽或有效?这要求说得通与否底条件是知识有无进步。知识有进步,这要求就说得通。
3.一命题之所以成为假设底理由。一命题之所以成为假设底理由想来很多,我们在这里不预备讨论。有两个理由,我们得提出一下。一是选择。选择就是在某一标准上平行的可能中,例如就a说甲乙丙丁底可能中,我们以另一标准去取其一而舍其它,例如就b说我们取甲而放弃其它。选择当然牵扯到个人底性格,历史及环境。在同一客观的条件之下,一人之所选择不必是另一人之所选择。(虽然我们常用“人”这一字,我们所注重的实在只是选择者,我们底讨论不限制到人。)选择不必是自由的。它虽然不必是主观的,然而特观的成分颇重。选择底理由虽不同,然而在生活中需要选择总是一样。一是信仰。信仰是非常之麻烦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谈语言文字所表示的信仰,只谈行动或行为方面的信仰。生活既需要选择,影响选择的主要成分是信仰。我们现在不谈信仰底来源,也不谈所信仰的底后果,我们只表示信仰是普通假设底重要理由之一。我们在行为或行动上的信仰是我们所不容易逃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免根据我们底信仰(叫作习惯也行),在综错杂呈的情形中,划分出一条生活底路线来,我们总不能不有假设。在任何时地,断定者所断定的命题中总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假设。
2.真命题底发现。前此论标准底超时空化的时候,我们只假设宽义的知识有进步。在那时候,我们只表示所谓超时空化底解释,我们用不着肯定知识有进步。现在我们不但肯定有宽义的知识而且肯定有狭义的知识。有狭义的知识就是得到了或发现了真命题。真的普遍的命题得到了或发现了与否,也许是一相当复杂的问题。真的特殊的命题底发现不是。“中华民国卅六年十一月卅日那天北平天晴”是一真的命题。它底真是满足了标准的真。我就是断定它的人,它与当时的情形符合;它和我底别的方面的经验融洽;它本来用不着提到有效或无效,可是,假如这问题发生,我可以用许多方式表示它有效;它的确和别的同样真的命题一致。这样的真的命题之有,照本书底说法,是毫无可疑的。只要知识经验继续,这样的真的命题底数目底增加也是毫无可疑的。我们要意识到真命题永远是真的,新的发现底增加并不减少旧的发现。假如真命题不永远是真的,这日积月累的可能就不必现实,真命题既永远是真的,这日积月累的可能就成为事实。不但真的特殊的命题如此,真的历史总结也如此。“民国卅六到卅七那年清华大学逻辑甲组底学生没有一个有白头发的”就是一个例子。这样的真的命题底发现是毫无可疑的,它们底数目底增加也是毫无可疑的。
2.只从命题着想。本章底题目是真假,真假是对于命题而说的,所以我们不必从意念,概念,或意思着想。我们只要从特殊的和普遍的命题着想,不必论到历史上的总结。我们已经提到特殊的命题虽特殊,然而就它是命题说,它仍是样型。样型既不相对于特殊的时空,也不相对于官能或正觉或想像,因为这些也都是特殊的或类似特殊的。根据c段底讨论,真假也是样型的,真假也不相对于特殊,所以也不相对于官能或正觉或想像。这就是说,真假不相对于不同种的知识者。也许有人以为如此说法有困难,因为特殊命题有所寄托,它寄托于呈现或所与或意像。我们要“懂”得一特殊命题,我们要有相应于该命题底寄托。果然如此,不同种的知识者也不“懂”彼此底特殊的命题。这里所谓懂也许是同情地“懂”,也许只是抽象地“懂”。大致说来,我们不能同情于牛见“红”而怒,或跟着牛底怒而怒,假如“懂”是这样的懂,不同的知识者不懂彼此底特殊的命题。至于抽象的“懂”,懂抽象的意念底懂,不同的知识者不一定不懂彼此底特殊的命题。可是情形是否如此,我们不必多所讨论。懂是一件事,命题底真假又是一件事。即令“懂”靠官感或正觉或想像,而命题底真假仍不靠官觉或正觉或想像。特殊的命题如此,普遍的命题更是如此。
二、真假学说所要注意点
a.形上与形下底分别
1.形上形下所注重的点不同。以上已经表示融洽说和一致说不一样,融洽说兼是形上的说法,一致说虽可以是形上的,然而大都不是形上的。形上与形下底分别非常之大,在某些方面我们也许不能不特别地注重形上,但是我们现在不从这些方面着想。我们所要提出的是形上重合,形下重分,对于分所能说的话,对于合也许不能说,对于合所能说的话,对于分也许不能说,传统逻辑学里有这一例“三角形之角等于两直角”。这里所谓角如果是联合起来的总和,这句话行;如果是分开来各别的角,这句话不行。例子当然不好,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它以表示分合底分别。注重形上的说法就特别地注重合,注重形下的说法就特别地注重分,就真假说,前者是注重合的真,后者是注重分的真。
3.符合说不易取消。符合说确有困难。即令困难不是以上所说的,它还有别的类似的困难。问题是我们是否因为它有困难就舍而不用。主张一致说或有效说或融洽说的人大都以符合说有困难而放弃它。本书认为符合说不容易放弃,而在本书底立场上说,不应放弃。它不容易放弃,因为放弃它的人常常无形之中仍然保留它;放弃也许只是在明文的表示上放弃,而保留是非正式的骨子里的保留。主张别的学说的人,例如主张有效说或一致说的人,也许会感觉到甚而至于表示他们底主张与各方面的情形都“符合”。这样的思想不一定有矛盾,也许没有矛盾;作如此思想的人也许会说,对于真假说的主张本身无所谓真假,说他们底主张和各方面的情形“符合”,并不表示这些主张是真的,它也许只表示这些主张说得通而已。如此说法,矛盾的确可以避免。但是,这仍是就明文的表示着想。我们在本条所注意的,不是明文的表示,而是骨子里的实在情形。我们认为如此说法的人非正式地无形地仍以符合为真假底标准。大致说来,一个人不至于承认他自己没有放弃的主张是“假”的,或无所谓“真或假”的。在某一层次上,一个人也许放弃符合说,可是在另一层次上,无形之中,他也许又回到符合说。理论上他不必如此,事实上他不容易不如此。
4.符合与否是真假底定义。符合和以上所谈的标准底主要不同点,在符合是“真”底所谓。如此简单地说,这句话毛病很多。显而易见,融洽说以融洽等于真,所谓真就是融洽,有效说以真为有效,而所谓真就是有效,一致说以真为一致,而所谓真也就是一致。本书所主张的既是符合说,所谓真当然就是符合。现在的问题不是学说接受之后的问题,而是还没有得到学说之前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都以符合与否为真假底定义,其所以如此者,因为常识接受一独立于知识者的客观的外界。命题对于那个外界有所陈述或有所断定,命题底真假不能与那个外界不相干;知识者不能要求那个外界迎合知识者底意趣,不能盼望那个外界来将就知识者底命题,他只能要求他底命题和那个外界中的情形符合。这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形,这也是大道理。这情形在事实上我们不容易不接受,此所以主张别的真假学说的人们,一不小心,就回到符合说。这道理我们也不容易忽略;大致说来,不能忽略它底理由,和本书开头两章所提出,我们得维持朴素的实在主义底理由,差不多。关于这一点,详细地说,话未免太多,而且难免重复。无论如何,本书以符合为真底定义,所谓真就是符合,以后所要谈的标准只是符合底标准而已。
4.就纵的时间说。就纵的时间说,情形大不相同。川流的时间不在任何现在上打住。现在只是由已往到将来底一个站而已。在这一站上看已往,它是最后的时间;而在这最后的时间上,融洽与有效都是后来居上的;一致虽不后来居上,一致感也是后来居上的,证明或证实也是后来居上的;符合感一方面也是后来居上的。符合感既一方面是后来居上的,则以现在的符合感为标准,则从前的判断在从前虽对而所断定的命题不必真,有些命题简直就是假的。假如我们把任何一现在视为一横切的时间,则该时间所认为真的命题就是真的命题。如果有以前认为真而在该时认为假的命题,则该命题从来没有真过。我们可以在现在这一站上往后看,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后之视今正如今之视昔。在现在所认为真的命题,将来不必认它为真,将来果不认为真的命题,即令它现在被认为真,它也从来没有真过。对于已往,现在虽后来居上,对于将来,现在可不后来居上了。就将来说,现在的判断虽对,所断定的命题,我们虽有理由断定其为真在将来我们也许发现它是假的。这就是说,任何判断者在tn时底判断中,以tn时底证实或证明为工具判断一命题为真,在tn+m我们也许发现该命题为假。就纵的时间说符合感和符合不必合一,这也就是说对与真不必合一。请注意,我们只是说它们不必合一,而不是说它们一定不合一。
2.假设不只是一种。前此我们已经提到,假设不只一种。有些是英文所谓postulate。这一种我们可以撇开不谈。有些是所谓assumption,就假设它的人说,他们都认它为真;假设它的人或者认为它是不必证明或证实的,然而它总逃不出真假问题;它既有真假问题,当然也有这里所论的标准问题。有些是所谓hypothesis,这些是有待于证实的,当然逃不出真假问题。也许我们比较地习惯于传统逻辑学中归纳那一部分所谈的假设,那里所谈的假设,在无形之中,限制到研究学问上所有的假设。我们现在所谈的不限于研究学问方面的假设,它包括日常生活中行为或行动方面的假定。本段所提出的假设,范围非常之广,此所以它包含上条所说的不同的命题。可是,无论假设是哪一种假设,无论所假设的是哪一种命题,不同的假设有一共同点;假设者,或所假设的命题底断定者,虽以为该命题是真的,然而不知道它是真的。断定者不知道所断定的命题为真而又认它为真,此所以它是假设。一命题底成为假设,除命题本身外,总有许多别的因素。
4.一致与一致感。上条已经表示一致和其它两标准不一样,可是除上条所说的不同点之外,还有一重要的不同点。融洽虽然有感觉的融洽和所感觉的底融洽底分别,然而融洽仍逃不了感觉成分。融洽虽有普遍的所谓,然而感觉底和所感觉到的底融洽都是特殊的,都是一去不复返的;而特殊的融洽和特殊的感觉在经验上是分不开的,虽然它们是不同的分析成分。此所以对于现在不融洽的,我们不能说“它们”从来没有融洽过。就特殊的现实说,它们从前也许曾经融洽过,而当它们被感为融洽时,它们的确融洽。虽然就普遍方面说,融洽和融洽感是不同的分析成分,然而就特殊方面说,它们是分不开的,有效底情形同样。长期有效不一定是老是有效,长期无效也不一定无时有效;有效和有效感既分不开,有效总有当时当地的情形夹杂在里面。一致没有这情形。它是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命题总是样型;命题显现虽在时间中出现,而命题不在时间中演变。对于命题我们没有某时某地底问题。命题底一致也是样型的,它也不是某时某地底一致。在某时某地我们也有一致感,可是这是对命题显现说的,不是对于命题说的。一致和一致感不但有不同的分析成分,而且因为所感是样型,它没有特殊时地底成分,它和某一时某一地底特殊感可以分开。感和融洽之为融洽相干,感和有效之为有效也相干,但是感和一致之为一致不相干。一致不必在理论上为感觉者所感觉。
1.命题底样型性与真假底关系。我们这里所注意的是命题不是命题显现。后者是在特殊时间地点所发生的事体。命题不是。无论普遍或特殊,命题总是样型。在这里我们又要利用语言文字上的样型或凭借来表示。书店里的广告说“某书洋洋百万言”是就凭借说的,“康熙字典底字不多”是就样型说的。凭借占特殊的时空,样型不占特殊的时空,这里所写的“酱”字只在这里出现,它决不是上海墙上所写的任何一酱字,但是就样型说,它们是一个字。命题总是样型,这就是说,它不占特殊的时空。它不占特殊时空,所以不受特殊时空的影响。它本来就无所谓变或不变,它更不能随特殊的时空底影响而变。命题显现的确在特殊的时空中,的确在特殊时空底因果系统中,所以也的确受时空的影响。可是就真假说,我们所发生兴趣的是命题,真假是命题底真假。命题既是样型,它底真假受这样型性底影响。换一说法,命题既是样型,它底真假是样型底真假,而真假本身也是样型的。
4.知识推广到细微世界命题更无照像式的符合问题。以上的讨论还是就日常生活中的情形立论。本书认为常识中所谓真和科学中所谓真,就真之为真说,本来一样,它们底不同点完全在别的方面。现在科学知识已经推广到细微世界,而细微世界底科学事物,根本没有意像可以表示它们。从前有人想把原子视为太阳系一样的东西,电子围绕有如行星。这当然就是要利用意像去想像原子底结构。这办法似乎不久就取消。细微世界底事物愈来愈富于关系底结构成分,愈来愈不能以普通所谓“东西底性质”方式去形容;这也就是说,它愈来愈不能以图画方式去表达。对于这无像可想的细微世界,依然有断定它底状态的命题,而好些这样的命题是真的;这些命题底真仍是符合,但是这符合决不是照像式的符合。这是现在科学底事实。本书一方面接受这件事实,另一方面本书底立论并不狃于这件事实。也许科学家以后想像进步,也许以后对原子电子的学说有所改变,也许那时候科学家又可以恢复对于细微世界的想像;即令如此,本书仍认为命题无所谓照像式的符合。命题本来就是抽象的,样型的,它虽可以有意像上的寄托,然而它不是意像上的寄托。本条不过是以细微世界底状态为例,以表示在没有意像上的寄托底情形下,命题仍有真假,仍有符合与否底问题,可见在此情形下的符合问题决不是照像式的符合。
3.融洽或有效的命题底数目增加。所谓知识有进步有宽限度的意义,也有狭限度的意义。知识底进步总牵扯到真命题或认以为真的命题底数目在思议中增加。狭义的知识是至当不移的知识,宽义的知识是知识者认为知识的知识,狭义的知识有进步是思议中的真命题底数目增加,宽义的知识有进步是思议中认以为真的命题底数目增加。无论照狭义或宽义说,知识总可以说是有进步的。知识有进步是简单的说法,在本段我们仍以命题底真假来表示知识有进步。设在tn-m知识者发现若干真命题,而在tn所发现的真命题底数目增加,则相对于tn-m说,tn时的知识有进步。这是狭义的知识有进步,它牵扯到断定在求知底历程中的确有真命题底发现。这说法本书赞成,本书认为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tn的真的特殊命题,而这些命题永远是真的。在tn+m时,这样的命题底数目增加。可是我们不必如此说。我们以为真的命题虽不必真,真的命题虽不必是我们以为真的,然而所发现的真的命题总同时是我们以为真的命题。我们只承认宽义的知识有进步已经够了。设在tn-m知识者认若干命题为真,而在tn所认为真的命题底数目增加,则相对于tn-m说,tn时的知识有进步。这说法并没有承认我们已经发现了任何真命题,假如我们发现了这样的命题的话,它们在表面上也只是长期融洽,有效和一致而已。可是,照此后一说法,出现于思议中的有效或融洽的命题底数目的确是可以增加的;承认宽义的知识有进步,就是承认这样的命题底数目增加。
3.符合底要求。以上一方面表示符合不必是照像式的,不必是图形式的,另一方面也表示符合有所谓一一相应的情形。这一一相应的情形是符合底主要要求,符合一定是一一相应的。请注意,照像不必符合,照像式的符合不是因为它是照像而是因为它与原本或原物有一一相应的情形;图形式的符合也是如此。一一相应可以只是关系的,不必是性质的。地图上的长沙不象长沙,地图上的岳州也不象岳州,可是只要二者在许多城市湖河底关系网中和地域底关系网中的长沙与岳州有一一相应的情形,湖南长岳一带底地图和湖南长岳一带符合。这里的一一相应是就平面上的距离说的,别的一一相应可以在别的关系上或者别的性质上。大致说来,一一相应总有φ,说x和y一一相应总是就某φ而说的,无论这φ是一关系或者是一性质。这φ虽可以单独地说,可不能单独地有,φ总是在一关系网中的;此所以φ底相应总牵扯到ψ,θ,λ……等等底相应,此所以此相应为一一相应。
2.形容主义。主张一致说者不见得少。有些人也许不自觉他们对于真假的看法是一致说底看法。前些时有所谓形容主义,主张此说者大都为当时的科学家。这主张似乎有所谓“无知主义”成分,或至少有极端的怀疑成分。主张此说者认为科学(别的学问也许同样)不知究竟,也不求知究竟,所求的只是形容感觉或自然。所谓“形容”是就感官之所得,以彼衡此,以此衡彼。只要表示彼此底关联底命题一致,我们已经得到相对的真理。所谓真是命题与命题底一致,而不是命题与“事实”或“实在”或“究竟”底符合。这所谓命题也许不只是寻常语言所表示的命题,或者不只是寻常所谓意念所组织成的命题,它大概是以手术论为主张之下的命题。结果是所谓一致也许不只是普通所谓一致,它不但有意念或概念图案中的一致,而且有许多手术之间的融洽。从后一方面着想,一致牵扯到经验。虽然如此,一致仍是命题底一致。
1.本知识论底对象。本书开始就说我们以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知识那样的知识为对象。这样一来,好些问题撇开了。显而易见,我们没有知识可能或不可能底问题。假如有知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它所要求的也只是分析知识是如何如何的事体或经验而已,它决不至于要求我们徘徊于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找出理由去证明知识不是不可能的。就本知识论说,知识是它底所与或与料。与料总是有的。在本书,知识之有或“有知识”不是一须要证明或证实的命题。碰巧我们现在有知识。这与本书底主旨不甚相干。在论道那本书里,我们已经表示过,现实历程中一定会有知识出现,它究竟何时出现不是论道那本书所须要讨论的问题。本书也不必讨论何时有知识,它所讨论的是知识底理。现在有知识只是一特殊情形而已。现实底历程中既有有知识的时候,我们对“有知识”这一命题我们不必费功夫去证明或证实它。
2.引用于大全的分合。普通所谓形上学,大致说来,总是对于本体有所陈述的。对于本体是否能有陈述,的确是一非常之重要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根本不讨论这一问题。也许我们认为本体是说不得的,因此就不说了;也许我们认为它虽说不得,然而我们仍可以就其说不得而说之。我们所注意的是对于大全的分合。大全唯一,决不能有彼此。即令从不同方面看来它有不同的所谓,这些不同的所谓在外延上都是一样的。即令引用到大全上去的φ,ψ,θ……底所谓不一样,引用上去之后的φ,ψ,θ……东西都是一样,因为它们都是大全。假如有人认为价与值是一样的,而它所说的不是这件东西底价或值或那件东西底价或值,而是所有的货币(钱也在内)集在一起的集团底价或值,他毫无错误,因为该集团底价是该集团本身,该集团底值也是该集团本身,该集团本身既同一,价与值当然是一样的。可是,分开来说,可不行了。显而易见,一件东西底价不必就是该件东西底值。至于对于该货币集团,说它有价有值是否有意义,那是另一命题,对于该问题,前此已经说过,我们现在不讨论。
c.符合说所牵扯的鸿沟
4.与时间相对待。有效说,无论它和用联系起来或它不和用联系起来,都有与时间地点相对待的问题。显而易见,一时行得通的,另一时不必行得通,一时真的,另一时不必真。真假既是相对于一时一地底环境,当然受该环境底限制。对于一时一地为真的,在该环境之外,我们不能盼望其为真。这就是说,真假是在历史中的或跟着历史演变的。这说法底困难非常之大,非常之多。普遍命题和历史上的特殊的命题底真都有困难,关于非常之短的时间中的事体底陈述,如果该事没有超过该时间的实际上的影响;该陈述也没有甚么效用。关于以后的预测,如果它是有根据的,靠得住的,它底形成也许在所预测的事体发生之后,这类的困难,我们不一一提出。无论如何,本书所要求的所谓真,有效说不能满足。虽然如此,有效说依然有可取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要说几句总结的话。本书不赞成融洽说,有效说或一致说,所采取的是符合说。本书以符合与否为真假底定义,以融洽,有效与一致,为符合底标准。如此说法的融洽不是融洽说所说的融洽,如此说法的有效也不是有效说所说的有效;所谓一致也许和普通所谓一致没有多大的出入,所谓符合一定和普通符合说底符合不同。下节继续讨论符合底时间性和超时间性。
4.符合说依然用得着。鸿沟说不但认为命题与事实有鸿沟,并且认为假如事实同时在经验中,则符合说根本用不着;因为在此情形下,命题与事实或者融洽或者一致。命题与事实的确有融洽与否底问题,这一点以后会讨论;命题对于事实的确有有效或无效底问题,这一点以后也会提出;但本书所谓一致是命题与命题底关系,命题与事实无法谈一致。这就是说,命题和事实虽同在经验中,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同在经验中遂抹杀它们彼此底分别。照本书底说法,命题与事实底关系非常之密切,就特殊的命题说,发现一特殊的命题之为真也就发现一件事实,发现一件事实,也就是发现了一真的特殊命题。关系虽如此密切,然而命题与事实底分别仍不能抹杀。既然如此,符合说依然用得着。符合是“真”底所谓,不只是表示真底工具或标准而已。融洽和有效都完全是经验中的事,经验很可以跟时间而变;这就是说,一时所认为融洽或有效的另一时不必融洽或有效,它们都不必表示真。前此已经说过,在n时命题与事实底不融洽,或命题底无效,不能取消n-m时所有的融洽或有效,可是n时底不一致或不符合取消n-m时所有的一致或符合。其所以如此者,因为它们一方面虽在时间中,然而另一方面也是超时间的。总而言之,即令命题与事实间没有鸿沟,符合说依然用得着。有鸿沟,符合说的确不可能,无鸿沟,符合并不就用不着。
5.研究学问方面的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所假设的命题大都是特殊的,一小部分也许是限于时地的普通命题。差不多没有普遍的命题。近乎宗教式的信仰虽在日常生活中有职责,然而我们不把它视为假设。假设一普遍命题大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大都是研究学问中的事。研究学问总逃不出假设,即所谓自然科学也仍然一样。除历史学外,所假设的大都是普遍命题。对于一问题我们可以假设p,在此假设之下,q,r,s……等等是真的,我们要从试验或观察中去发现q,r,s……等等底真假。为达到此目的,也许我们需要另外的假设,如x,y,z……等等。也许这些是马上可以设计去试验或观察的,如果它们证实,则原来的假设局部地有效。假如q,r,s……等是假的,p这一假设推翻;假如它们之中有些证实,则在该阶段上,p有效;假如它们都证实,则无论以后的情形如何,在某一时期p总是有效。研究学问当然也有选择,信仰或习惯成分,但是一门学问总有它自己的方法,训练,工具,以为遵循。在研究学问底程序中,假设底选择所牵扯的主观或特观成分比较地少。这些成分还是有的,不然的话,独特的发现不至于产生。
2.特别地注重用。有效说似乎特别地注重用。这一点也许是一些实验主义者所不赞成的。在明文的表示上,用也许不那么重要,可是在骨子里,用的确重要。所谓“用”当然是普遍的概念,可是,我们决不至于有普遍地有用的东西。没有对于任何要求都有用,也没有随时随地皆可用的东西。把真和用联系起来,真总得受用底影响。也许真的命题都有用,但是有用的不必都真。用相对于要求,真是不是也相对于要求?用不是随时随地底用,真是不是随时随地底真?重用就不重永恒,没有随地有用的东西,也没有永恒地真。如此,则真总是相对于时间的;一时有用,另一时不必有用;一时真的,另一时不必真。重用也免不了以人类为中心或以自我为中心;以这二者为中心,免不了特别地注重意志。把意志和真联系起来,真又和我们底意志相对待。顺于意志的信仰是不是真的呢?逆于意志的命题是不是假的呢?特别地注重意志也就免不了要注重选择。真假是不是相待于选择呢?这类的疑问也许有点对不起有效说,但是假如真和用联系起来,这类的问题会引起困难。
3.本书认为根本没有鸿沟。本书有经验之内的客观的事实。其所以如此者,主要点在本书以正觉为出发点。正觉所供给的所与本来就是客观的,它是客观的呈现。事实是以意念去接受了的所与,就所与说,它是在客的,在外的;就以意念去接受说,它是在我的,在内的。命题与事实本来就没有鸿沟。也许有人会说,命题与事实,与本书所谈的事实,虽没有鸿沟,然而命题与本然的实在有鸿沟,因为所与是相对于官能类的,它不就是本然的实在。也许他人之所谓“事实”相当于本书之所谓本然的实在;果然如此,则在一方面避免了的鸿沟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我们认为情形不是如此的。所与虽是相对的,然而它底相对性是普遍的,本然的实在底特殊的形色状态虽不可觉,然而它底普遍情形的确可知。所觉只供给我们底像而已,意像与命题虽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它不就是命题。本然的实在既不可觉,它与意像确有鸿沟,我们的确没有法子谈意像与本然的实在二者符合与否。本然的实在只是不可觉而已,它是可知的。就它是可知的说,本然的实在和命题没有鸿沟,而二者之间有符合与否底问题。就命题说,无论所谈的对象是事实,或自然,或本然的实在,都没有渡不过的鸿沟。本书底理论根本不是产生鸿沟这一困难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