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两京十五日 - 马伯庸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两京十五日 >

第15章

第15章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一日(庚寅)。

此时正值午后未时,一天之中日光最盛之时,偏又赶上天无薄云。热力毫无遮掩地泼洒下来,宽阔的漕河被照得一片明晃晃,极为耀眼,仿若一条从坩埚倒入化渠的明亮铁水。

黏腻的湿气从小船四周的水面蒸蒸而起,自乌篷的孔隙钻入船中,紧紧糊在乘客们裸露的肌肤上,像一层浸透了米浆的竹帘纸,让人艰于呼吸,困于挪移。按说小船已进入淮安府境,气候只该比南京更清爽才是。

之所以如此闷蒸,并不完全是天时之故,也有人力之功。

倘若有乘客不惮曝晒,站在船头远眺的话,他会发现这一段漕水风景与别处大不相同。之前从瓜洲至宝应县,运河两岸植被十分繁茂,不是堤上柳荫成排,便是滩边大片芦、茭、菹草丛生,满目皆是浓浅不一的活绿,令人心胸舒畅。

而此刻的漕河两岸,半点绿意也见不到。

所见之处,皆是土黄、暗褐、黑灰色的交错对叠。土黄是连绵不断的夯土堆料台与船坞,暗褐是鳞次栉比的工坊棚舍,黑灰色则是高高飘扬在工坊上空的炉烟。随着小船行进,不时可以见到无数匠人像蚂蚁一样攀附在各种巨大的龙骨之上,锤凿锛斧交相飞舞,叮当声不绝于耳。河面之上,弥漫着刺鼻的桐油与石灰味道。

太子吓得站在原地,两股战战。还是身旁的苏荆溪最先反应过来,喃喃道:“是白莲教……”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梁兴甫看向苏荆溪,还从来没有人——包括昨叶何在内——敢直面他挑出这个问题。这个小姑娘,居然敢这么放肆地说出来,这让他既恼怒又好奇。

“病佛敌!”这次是于谦的惊声。

朱瞻基看看于谦,知道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是恪于臣子之道不好说出。而于谦不愿意说出的事,只有那一件……太子想到张皇后的密信里,用的是一方藩王“亲亲之宝”,而张泉的信里讨论的经义,是“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觊觎君位,被兄长在鄢地击败。

这话略有弯绕,不过朱瞻基很快便能理解。张泉与郭纯之一直有联系,而郭纯之与汪极是世交,汪极作为扬州巨贾,太子路过时一定会设宴款待。张泉想要通知太子,这是最快的一个办法。

这时吴定缘也到了。他先扫了一眼桌子,问谁点的蒜面这么臭,朱瞻基脸色一黑,正要发作,嘴里先打了一记响亮的饱嗝。吴定缘忍不住瞪了他一眼,结果,头又骤然疼了起来。

若与张泉见到,便能从舅舅这里获悉第一手资料。帝位争夺这种事,往往一丝微弱的情报偏差,便决定生死。当年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入宫,不知玄武门守将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结果惨被杀死,就是显例。

“淮安比瓜洲要简单多了。这里商贾云集,民船甚多。咱们直接去清口,随便挑一艘快浅的进鲜船就行。”于谦已经胸有成算。

朱瞻基听到这里,暗暗点了点头。陈瑄他自然是听过名字的,是永乐皇帝敕封的平江伯,看来祖父真有识人之明。

于谦大急:“万一这一次聚众不是胡吹呢?倘若百密一疏,岂不酿成大祸!要不通报陈总兵一声也好。”方笃摇摇头:“陈总兵这会儿不在淮安,在北边盯着治黄呢。就算他在,这点小事也送不上他案头。几个老百姓酒桌上吹几句牛,衙门就发牌拘拿,这一年也甭干别的了。”

孔十八一挺胸膛,道:“老汉我只是替伙伴们鸣个不平。衙门里把盘坝班次安排得这么紧,你们还要克扣,这让人怎么活?病者不及治,死人没空埋,这是要命的勾当啊。”

小旗没想到事故居然这么大,当下也没心思管朱瞻基了,踢了踢屁股让他自行归队,带队匆匆朝坝前赶去。

这时于谦道:“现在请殿下在信里留下一道暗记,确保只有张侯一人能看懂,然后请郑氏兄弟跑一趟泰州郭家。”他又看向苏荆溪:“也请苏大夫留出一枚信物,让郭家配合放出信鸽。”

夹道两侧的白莲教众纷纷聚拢过来,他们受了佛母谕令,要配合这么一尊杀神抓人。不过,这些教众只是没受过任何训练的普通民众,也没个章法,就这么乱哄哄地也跟着冲进雾里去了。

跟他的身材相比,这座四大王歇庙都显得有些孱弱。梁兴甫一步步走出庙门,每踏一步,四周的空气都会凝结几分,让人越发感觉呼吸不畅。他的手里还攥着一把空膛的腰开弩——这种弩极为粗重,一个壮汉得靠腰力才能上弦,而梁兴甫轻轻松松提在手里。

其实他之前去南京的路上,淮安官员也招待过,只不过那时山珍海味吃得多,未见有多出奇。什么美食,都不如“饿得紧”,如今吃起来真如升仙一般。

身为太子,他每次一见到官府都要战战兢兢避开,实在憋屈得紧。朱瞻基觉得,其实只要有哪怕一位官员确认没被收买,路上的辛苦就省掉大半。尤其如果陈瑄没参与阴谋,漕路可以说是一片坦途。

刚才吴定缘一登堤顶,便立刻注意到这夯土面有一道道横纹,与横溪河堤差不多,一看就是土劣夯疏。而堤上居然还有一棵树,树根必然会把夯土的致密性进一步破坏。于是他急中生智,硬把那枯树撞倒,利用根系翻转之力,把这一带的土块彻底撕裂。

即使是梁兴甫,为了选择也愣了约莫几个呼吸。那四只老鼠又逃出去几丈距离,眼看就要钻入雾里。梁兴甫歪了歪头,把腰开弩往地上一扔,朝着东北方向追去。

在亲眼看见那具无名饿殍及薛孔目的嘴脸后,朱瞻基完全能理解纤夫们为何愤而反抗。但他好奇的是,接下来他们打算怎么办。要知道,朝廷最怕的,就是这种不受控制的暴乱。他在奏折上读过一些类似事件,大臣们的意见出奇地统一:不问缘由,强力弹压,否则恶例一开,刁民抗法之事便源源不断。

吴定缘又惊又怒,扑了过去,却被梁兴甫一脚踢翻。

最终,漕船重重撞在了船坞尽头的石墙之上,船头与墙壁同时崩碎,碎渣横飞,掀起的浓密烟尘笼罩了整个船坞……

薛孔目狞笑道:“原来是为了这一口肉啊……”他突然飞起一脚,咣当把盛着肉汤的木桶给踢翻了,暗褐色的肉汁登时流了一地,迅速被河滩吸收掉。不少纤夫失声喊了句“哎呀”,身子忍不住前倾。

这艘漕船,刚刚被拖上了礼字坝的坝顶,完成了盘坝最艰苦的环节。可由于此时还是枯水期,坝顶距离水面很高,漕船若直接推下另外一侧的水面,搞不好会直接散架子。所以,绞盘工匠们会调整一下篾缆的角度,化曳为牵,把船体徐徐吊下水去,方竟全功。

朱瞻基有心想要远离,奈何自己站得太靠中心了,被群情激愤的人群裹挟着,只能朝前冲去。而且因为他手里有短棒,被稀里糊涂地推到了第一线。

“石家荡旁边有一条清溪沟,我的船能拐出运河,顺沟再把你们向东北送出去六里路。接下来,你们就得登岸自己走了。”郑显悌怕他们误会,又连忙补充道,“那边不是官道,但有一条大路直通淮安城里,也就二十几里路。”

随着漕船再度移动,梁兴甫忽然伸出手去,刺啦一下把上身衣衫扯开,露出虬结的筋肉与恐怖的烧伤。还没等那两个人回过神,他已像一枚石弹一样撞了过来。

得天眷顾的大明皇太子并未欣喜,他现在从头到脚都脏污不堪,脸上除了双眼全为淤泥所糊,简直比乞丐还狼狈。但比起清理自己,朱瞻基急于想搞清楚目前的状况。他只记得之前吴定缘一脚把自己踹飞,后面在船上发生了什么一概不知。

“怎么样,小兄弟,要不要也来我的坛里烧个香?我就是坛祝。”孔十八一拍胸脯。

尤其是瓜洲的经历,让于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当他和苏荆溪赶去汪家别业时,若不是她及时发觉异样,可能四个人都要陷入水牢而死。

说完他抬起双手,把那柄斧头呈出来。

朱瞻基从宝船遇难开始,遭受到了一连串沉重打击,孤立无援,心境残破不堪。此时终于有机会联络上一位亲眷,有如久旱逢甘霖。那种将见亲人的感动,是于、吴、苏几人所无法取代的。

于谦对各地风土人情显然下过一番功夫:“淮安当地有传说:洪武爷封了谢绪一个漕神之后,又随手一指,把淮安新旧两城之间这块地许给他做封邑,不过,金龙四大王巡河繁忙,只能偶尔回来,住不长,所以当地人只修起一座歇庙,歇歇脚就走,便不用太过堂皇了。”

小旗吩咐手下把尸体抬开,然后亲自押送着这个奸猾壮丁。朱瞻基老老实实朝前走去,不时揉揉屁股,他们沿着纤路,很快便看到了纤夫的大队伍。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余裕过多欣赏,因为他能落在甲板上,梁兴甫同样可以。

他不停地唠叨,不停地主动往身上揽事,与其说是在帮助太子,倒不如说是在奋力证明自己的用处。

吴定缘看了一眼插在地上的弩箭杆,轻轻摇了摇头。梁兴甫刚才在庙里,是瞄准太子发弩。这意味着敌人不再需要活太子,他们只要一具尸体。换句话说,他们没办法通过威胁太子性命,来阻止梁兴甫靠近,唯一破局的办法也失效了。

听了于谦提醒,朱瞻基这才发现,石路两侧的招摇旗幌里,不乏火烧、扁食、蒜面、秃秃麻食等字样,这都是北方才有的吃食。他毕竟生长于京城,虽然江南饮食精致细腻,可肚子一旦真饿起来,非面食不足以抚慰。

太子觉得爽快极了,回头一看,那个叫孔十八的老头也突破了护坝兵的防线,朝这边打过来。

那里有一处干船坞,平日里充作紧急维修的平台。这条船就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疯牛,先蛮横地把入口水闸撞得粉碎,然后一头扎进坞中,一口气冲垮了十几道架梁与攀梯,蹭倒了无数堆料。船舷摩擦着船坞边缘,发出尖厉的悲鸣,连坞底两条船轨都被挤得像面条一样扭曲。

吴定缘的拳头又一次袭过来,这一次的角度有些诡异,是从左边腋窝处上挑。梁兴甫手掌一横,挡住了去路。这时朱瞻基的斧子已经从另一个方向劈下来,这是声东击西之术!梁兴甫仿佛背后长了眼睛,肩颈迅速一抖,竟用肌肉把斧子给挤住了,斧刃只是破开了一点皮,便无法继续深入。

“不是反了!是有话要说。”孔十八冷冷道,然后回头看了一眼,“我们都有话要说。”纤夫人群里,突然竖起几十根尖利的短棒,密集如林。薛孔目瞪圆双目,嘴巴刚要咧开,孔十八斧柄一翻,狠狠拍到他的太阳穴上,登时把他拍翻在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