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 - 农家锦绣路 - 凡间小妖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农家锦绣路 >

完结

完结

在王皓进宫的时间,苏小麦也带着人去了庄子上,京城不比别的地方,保定府当初的庄子并没有卖,还是和之前一样,只不过把同样的东西挪到了京城一份。

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是换了地方,第一年的亩产量只有三百二十斤的样子,负责这方面的几个人大受打击,在苏小麦的一再鼓励和王皓的勉励下才恢复了信心,更加努力的多方试验。

如今京城的庄子在苏小麦的努力下有一百多亩地,保定府的也有差不多一百亩,都是这些年试验的时候慢慢增加的。

去年的时候粮食的产量堪堪突破了四百斤t,今年突破了四百五十斤的几亩地就是其中一人负责的几十亩地,据说是几年下来,好几年不同类型的小麦在多次试验后,才有了今年的成绩。

苏小麦去的时候发现地里围满了庄子上的人,一个个脸上都带着笑,看到苏小麦过来,更是赶紧招呼主家过去看。

相比于其他人的高兴,负责这十几亩地的老农脸上虽然也有笑容,但眼中有掩不去的担忧,在看到苏小麦的时候欲言又止。

和庄子上的人高兴过后,苏小麦才把几个老农叫道一边,“是怎么回事?我看你们似乎并不是很高兴。”

其中一个人老老实实的道,“主子你也知道当初从保定府带回来的麦种产量低了几十斤,今年的产量虽然高了,但在这之前这几十亩地产量并不稳定,有些地块能达到四百多斤,有些可能是粮种不行的原因,只有一百多斤的都有,这次其实还是有几亩地的产量一般的,一亩地产量二百多斤,还有半亩地只有一百多斤,另外两亩竟然达到了差不多五百斤,但我们不知道这粮种的稳定性怎么样?……”

几个人努力试图和苏小麦说清楚情况,虽说粮食产量增加是天大的好事他们也高兴,但他们更担心的是大家空欢喜一场,万一明年粮食的产量又降下来怎么办?这些年各种试验,他们也多少知道粮种的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有办法,早晚能成功的,说不定之后还有更高产的粮种,几位都是大才啊。”陌生的声音在几人身后响起。

众人看过去,是王皓带着几个身穿官服的人,这里面不仅有户部的人,还有司农的人,听他们的语气是听到了刚才苏小麦他们的对话。

这种场合苏小麦并不适合跟着,和几位官员见过礼就退下,让人准备饭食了,王皓则带着这些人在庄子上查看。

前前后后苏小麦花费在粮种上的时间也有十几年,手下光是种地的好手都收集了快百十人,这些人下来对于粮种可能会有不稳定性的情况,不仅苏小麦知道,王皓也知道。

但试验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下子从四百斤往下突破到四百五十斤,这肯定是粮种得到了改良,哪怕后续还要继续试验,这件事也该和朝廷报备一下了。

之前王皓借着其他的事情和皇帝提过自家在改良粮种,粮食产量比一般的地高上一点的事情,只是因为粮种的不稳定性和地域问题一直在试验,并没有多提,皇帝估计也没放在心上,只当是心腹之臣和他亲近才说起的。

现在成功即在眼前,再瞒着就有些不地道了,况且之后的试验也该让朝廷参与进来,不管是粮种的大规模改良还是推广,都必须由朝廷牵头。

得到粮食可能大幅度增产,且试验有了一定的成果,其他人还有些半信半疑,皇帝却是高兴不已,他知道王皓夫妻两个人的为人,若不是有了八成把握,不可能在他面前提起。

若是解决了粮食问题,不说人口的增长,光是在他执政期间完成了粮种改良,让粮食增产的问题,就足以让他史书上留名千古了。

没有一个皇帝不想有个好名声,他自然也不例外,更别说当年皇位的争夺如此惨烈,在三皇子造反被杀之后,还有人谣传是他在斩草除根,甚至有人传他皇位得的不正,当年皇位本该是三皇子的,被他矫旨等登位,这种事情他根本就是辩无可辩,现在就不同了,只要粮食真的能增产,他在史书上的功绩就是任何人都抹不去的。

所以皇帝不仅立刻派了大臣前往庄子上,还对王皓夫妻两个更加有好感。

之后的事情就不用苏小麦操心,她手下不少人都被朝廷借走,苏小麦对此并无异议,爽快的同意了,还告诉他们若是有机会可以直接在朝廷任职,若是不行的话她这里也永远欢迎他们。

转眼又是三年的时间过去,这三年间王皓从户部侍郎成了户部尚书,同时朝廷改良了能够让粮食增产的粮种的消息也慢慢传了出来。

最初大家是都不信的,古往今来,老百姓千千万万,要是有让粮食增产的方法早就发现,哪会等到现在。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那是真的,靠近京城的地方在各方面的推动下开始种植新粮种,在第一年亩产量出来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自己是在做梦,最差的地亩产量也达到了四百斤,好的更是达到了四百七十多斤。

不说这消息传出来后引起了多大的轩然大波,光是新粮种的事情就闹得沸沸扬扬,自此开始了新粮种的推广。

在这方面王皓这个户部尚书居功至伟,他和他的妻子将名下的多处培植粮种的庄子都捐给了朝廷,让朝廷省下了不少力气,还更加清楚不同地域对粮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新粮种的推广一直持续了十三年,从王皓坐上户部尚书开始,到之后的十几年,他哪怕调到了其他职位,也依然兼任着户部尚书。

十三年后,晋朝大部分地方都已经种植了新粮种,老百姓的亩产量在四百斤左右,彼时朝廷的粮种研究也陷入了瓶颈,亩产量在六百斤,始终无法突破。

看似老百姓的亩产量比起朝廷的亩产量差了差不多二百斤,但里面还有个地域不同的问题,有些地方的亩产量也达到了五百多斤。

四五百斤的亩产量对老百姓来说已经是奇迹,比起以前亩产二百来斤,这相当于同样的地产量多了差不多一辈,能养活的人也就更多了,整个大晋朝也进入了人口的繁盛期,据朝廷邸报的调查,十三年间,人口增长了一千多万。

现如今的皇帝被称为明德帝,他在民间的名声也前所未有的好,哪怕是以往会出现的和皇帝政权的大臣,在本朝也基本没有。

做个保皇党对如今的大臣来说是最好的,有手段有能力,有愿意提拔有功之臣的皇帝谁不愿意跟着,当初所谓的明德帝皇位不正的谣言早已消失,反倒不少传说说是明德帝天生异象,是天生的明君。

自然有明君就有贤臣,这些贤臣中王皓这个如今的户部尚书兼太子太傅自然少不了,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晋朝在君臣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休养了十几年,本来蠢蠢欲动的戎人在看到晋朝如今的情况后,蛰伏了下来。

如今边关的将士兵强马壮,自然不惧打仗,反倒是蛰伏的戎人发现在互市的逐步蚕食下,他们的百姓从开始的只是想多养牛羊卖钱,到偷偷跑到晋朝的地盘上成了晋朝的人。

在发现这一点后,自然有聪明的,想要捣毁互市,甚至攻打晋朝,可惜互市本身就有一支驻军保护,戎人和边关的战斗,又节节败退,最后被晋朝攻破城池,戎人的大王带着仅剩的人马往更北的地方逃跑。

到此戎人不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甚至因为大晋越来越繁荣,引得周围各国主动称臣纳贡,他们最想要的自然就是能够高产的粮种。

这种东西是瞒不住的,朝廷也没打算瞒,当然也不会白白给这些国家,于是陆陆续续的朝廷收到了不少奇特的植物。

有开着彩色花朵的彩云,后来发现这种彩云十分柔软,经过处理后可以织成布料,在之后彩云被朝廷慢慢改良成了只有一种颜色的白棉,又称棉花,老百姓又多了一样可以御寒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从海外收集到的奇怪粮种,在朝廷的努力下,慢慢推广出去,成了除小麦,水稻外的另外高产粮食。

王皓辞官是在六十岁的时候,彼时他已经升无可升,是明德帝最器重的大臣,哪怕不结党,也有一拨人聚在身边,且这些人钻营起来无孔不入。

不仅已经入朝为官的儿子身边有他们的人,就连已经嫁人的女儿也有人在耳边吹风,就连一心读书四处游历的小儿子,也有人故意偶遇。

更别说在几十年下来,当初他所在的村子更是陆陆续续走出了不少官员,这些人年自然而然聚集在王皓这个为首者身边,当发现这一情况的时候,王皓就知道自己该退了。

他直接递了折子,在皇帝挽留的时候洒脱一笑,“当年夫人最喜欢的是游赏各地山t水,但因为老臣的报复,她被困在老臣身边,如今我老了,儿子们也都长大了,我想陪夫人去她想去的地方。”

已经六十多岁,依然精神矍铄的明德帝怔愣了一下,他突然就想到了当初初见这对夫妻的时候,两人亲密无间,几十年下来,所有的人都已经物是人非,却没想这两人依然如当年一般感情深厚。

他笑了,“你啊还是一如既往的惧内,哈哈,恐怕如今朝中大臣没有不知道的。”王皓浅笑,他惧内的名声也不知道是怎么传出来的,反正人人都知道,他也没有澄清过,惧内没什么不好。

“罢了,既然你意已决那就这样吧,若有时间回京城了,告诉我一声,当年的人也不剩几个了。”明德帝难得的唏嘘起来。

王皓笑道,“自然,也祝陛下龙体康健,无病无悠。”

君臣两人依依惜别后,王皓就离开了皇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