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落脚
第245章落脚
祁芊芊微笑:“我姓祁,这是我儿子炜儿,这两位是我远房表哥,一个姓王,另一个姓温。”“王?他也姓王啊?那咱们是本家啊!”王瑶雪说道。
“你一个人住?”祁芊芊与王瑶雪聊天,其他人开始收拾院子。
等她和王瑶雪聊完天回来,村子里的信息差不多也掌握了。
众人齐心协力收拾院子。
“有人在吗?”从外面传来说话声。
王致坤放下手里的东西:“我去瞧瞧。”
没过多久,王致坤带着一名中年男人走进来。
中年男人说道:“在下姓李,是和平村的村长。今天来找各位就是想立个册子,把你们的名字都登上去,这样好交给官府。”
“行。辛苦村长了。”祁芊芊说道:“炜儿,你来写吧!”
李村长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识文断字。再看他写的字,顿时多了几分敬佩。
“李家世世代代住在和平村,算是村里的原住民,你们有什么需要的都可以找李某。李某的家也好找,就在山脚下。”李村长说道。
“多谢村长。村长,咱们村现在有多少户?”祁芊芊问道。
“按户来算的话,差不多两百多户。要说总人数的话,差不多三百出头吧!”李村长说道:“咱们之前只有五十几人,如今倒是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虽说大家都是逃难来到这里,来自各个地方,口音还有习惯都不一样。不过我相信慢慢地大家就习惯了。”
送走李村长,祁芊芊等人先把院子大概清理了一下,接着让王致坤去城里找人来重新修葺一下房子,不仅瓦要换,墙壁也要垒起来。
在王致坤找人的时候,她来到分给他们的那些土地前。
“这些土地荒废太久了,前两年怕是种不出什么庄稼。”王致坤种过地,比祁芊芊等人熟悉些。
祁芊芊想着以前看过的养地法子,说道:“现在咱们有个落脚之地就不错了。别的慢慢来吧!反正也不急。”
“咦,祁大嫂,你们也要去山上找野菜吗?”王瑶雪热情地招呼道。
祁芊芊笑了笑:“不是,我们就是随便看看,了解一下村里的环境。”
“那你们有吃的吗?要是没有的话,我这里摘了些蘑菇,匀一些给你们。”王瑶雪热情地从篮子取出一朵蘑菇。
祁芊芊连忙客气地拒绝:“不用了,我们家有点存粮。”
粮食这么重要的东西肯定不会忘记的。他们在来之前就买了不少粮食,只不过定下的那些家具还没有送过来。等会儿要是没有送过来,他们就只有先将就住一晚上。
王瑶雪羡慕地看着祁芊芊:“你长得真好看。你儿子也好看。对了,怎么没有看见你男人?”
祁芊芊皱了皱眉:“他……我们失散了。”
“对不起,我不该问的。本来嘛,这段时间如此混乱,我和我的家人都失散了,你们失散也是正常的。”王瑶雪说道:“哎呀,我要回去了。我刚才挑了水还没有还桶,现在得把桶交给下一户人家。”
“交给下一户人家?这是什么意思?”
“现在村里大多数人家穷得不行,哪怕是挑水的桶也是买不起的。于是大家就商量好了,干脆轮着用水桶,到时候把租水桶的钱交到村长手里。每人一个月交出一文钱,这样水桶以及其他的农具就商量着用。”
“方法是好方法,就是弄坏的话算谁的。”
“弄坏的话就一起赔偿吧!这种事情大家也不想的。”王瑶雪说着挥手:“我先回去了。要是有空的话来我家玩啊!我家收拾好了。”
“行。”祁芊芊说道:“我们家刚收拾,还有很多地方是乱的,等我们忙过了就上门拜访。”
“哎呀,你一看就是识字的。我一个粗人可说不出这样文绉绉的话来。”王瑶雪说道。
王致坤带来匠人重新整修他们的房子。
整个村庄的人都知道这里来了一户有钱人家。要知道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人连买锅的钱都没有,他们一来就各种翻修,甚至重新建了围墙,明显就和其他人不一样。
半个月后,他们的院子总算是重新翻修好了。
而那格格不入的精致再次让村里的人知道了他们不一样。
“祁大嫂在家吗?”从外面传来一名女子的声音。
祁芊芊正在做饭,听见声音擦了擦手上的面粉走出来。
正好这个时候王致坤带着薛之炜去地里忙活儿了。她说了怎么养那块地,王致坤毫不怀疑,先把那些杂草烧干净了,再洒了大量的草木灰。如今王致坤每天上午去城里打听薛之安的消息,下午就回来打理地里的活儿。
温翊坐在院子里的石桌前,手里摸着那本他翻得十分陈旧的盲书。
听见敲门声,他本来想慢慢去开门的,不过听见祁芊芊的脚步声,他便坐在那里没动了。
祁芊芊看着面前这个面生的妇人,疑惑地问道:“请问你是……”
“哎呀,瞧你贵人多忘事,我们昨天才见过的,你忘记了?我是狗儿他娘啊!”那妇人笑呵呵地说道:“你叫我狗儿娘吧!”
“那狗儿娘,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吗?”祁芊芊说道。
“是这样的……”狗儿娘说道:“我家没有米了,能不能借点米啊?”
“借米?可是我家没有玉米面和高梁面。”祁芊芊说道。
“哎呀,也不用非要玉米面和高梁面嘛!面粉也好,白米也好,只要是粮食就行。”狗儿娘笑呵呵地说道:“我知道你们家富足。这几斤米应该不算什么。哪像我们这些没本事的,赚不到银子,只有让孩子跟着我们受苦。”
温翊听着那边的交谈,摸书的动作停了下来。他皱了皱眉头,想说什么却最终没有说,等着祁芊芊做出反应。
祁芊芊淡淡地笑了笑:“可能要让大嫂白走一趟了。我们家的情况你也看见了。虽说有点粮食,但是我们人多,也不够吃的。”
“哎呀,你们人多,备用的粮食肯定不少吧?我也不借多了,五六斤就成。”那狗儿娘满脸不耐烦地说道:“大家乡里乡亲的,不用这么小气嘛!现在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村长说了,越是遇见困难越是要互相团结,这样大家才能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