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万朱河
正在此时,徐起进来。“臣徐起拜见大王!”
虽然姬延还没有给徐起一个具体的官职,却给了一个正五品的官身,作为郎将留在身边听用。
秦落也是如此。
所以现在徐起秦落在姬延面前是自称臣下的。
姬延见到徐起前来,有些惊讶,“可有事情?”
徐起道:“大王可是为宁虎臣将军那里的秦军降卒烦恼?”
姬延道:“你由何处听来?”
这些军情,姬延并没有下令传出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大军还没有到李家镇之外,若是白起先行对李嗣业动手,只怕抵挡不住。
对于身边可能的消息走漏,姬延是有比较强的警惕性。
若是自已这里任何消息可以随便走漏,那还了得?
现在的姬延,早已将自己的一切与大周朝的血脉相连。
朕即国家。
徐起道:“非是道听而来。实是我军既去李家镇,则必要去与白起军决战。若不是宁虎臣将军大胜一场,俘虏无数,则大军必是一路急行,分毫不能停下。”
虽然现在大周军尽起,却并不十分的急促,这说明前方虽然可能紧张,却并不紧急。
而先前宁虎臣一路奇兵绕道司马错身后,也是早有消息传出来的。
若宁虎臣不能打败司马错,姬延必定是心急如焚,全力催促大军北去支援。
想到此处,姬延也不再追究,只道:“爱卿可有想法?”
既是徐起前来求见,必是有所准备的。
果然,只听徐起道:“大王,以臣之见,司马错手下的秦兵还是归还给白起更好。”
嗯?
姬延注意到,徐起只说了归还这一词,根本没有提到将这些俘虏解散。
就算大周军不想养活这些秦人,也不必尽数归还,而是以解散最好。
一旦解散,就不用管这些秦军的口粮。
而且秦国方面再要把这些秦人聚拢起来又会费时费力。
但徐起却道:“大王,这些俘虏被困在苍平道中连续有上十日,山道艰险,更连续被击败,可以说是从上到下,再无反抗意志。”
不只是苍平道一战受挫。
司马错的这一路秦军,已经连续吃了五次大亏。
每一次俘虏过来的秦军将士,也有相当一部分愿意转过头来帮助姬延。
可见这些秦人眼里,已经认定大秦国是打不过大周朝的。
既然如此,这些秦人放回去白起的军中。一则耗费白起的粮草,节省本军的消耗,二则这些将士全无士气,若与白起军一道,只会坏了白起军的士气。
姬延沉吟片刻,“如此可行!”
又道:“爱卿可替孤拟旨给李嗣业。”
徐起从命。
不过片刻,就将王旨拟好。
姬延看过,关键之处都已经写得清楚。
特别是徐起指出三问:一问这些秦军降卒士气如何,二问这些秦军降卒可有反抗之意,三问这些秦军降卒体力如何。
如若这三条都是肯定,只管当场放人回去,不要再浪费大周军的口粮。
如若有一条不能肯定,则等到姬延亲至,再作决定。
姬延比较满意,令人发旨。
既是徐起此计能成,姬延又顺道问:“爱卿可对李家镇一带熟悉?”
虽然姬延有言侯的消息情报,但那些都是急切之间收集的,并不能十分详细。
所以姬延虽然猜测白起必在李家镇那里埋伏,却也不能肯定。
比如说,白起既然守住了李家镇前的那条河流,会不会趁姬延大军过河之际,来个开闸放水?
很有可能的,现在已经是春汛时节,各处都有些降水,若将这些水流先堵后放,很可能给大周军带来极大的麻烦。
为什么白起不选择大的河流,而是一条很普通的小河,也许正是为了让姬延放心渡河。
而且姬延的行军路线也避开了那些大河。
还有,先前陕城之战,大周军差点就被摆了一道。
姬延只看到白起多设营寨,节节抵挡,用了一个慢慢消耗的计谋,却不想白起在地下还埋了伏兵。
现在李家镇的里里外外,会不会被白起反复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