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司马错设伏 - 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 小猪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929章司马错设伏

徐起道:“大周朝的宣礼官,一般皆是道德之辈,为官清正,君子固穷。如今这些秦地新定,自要这些道德操守之辈来充当地方官。且这些宣礼官为大周朝各处操劳奔波,又深知民间疾苦,实是应该有所出路。”姬延只默默听着。

徐起这些话,倒是正合了他的心意。

对于这些宣礼官,姬延一直是有意压制着的。

在他看来,若是宣礼官的待遇太高,则会有更多的人想要成为宣礼官,变成一个肥差。

但也不是待遇太差,算是能够养家糊口,又有一点节余的。

而且没有给宣礼官任何的权力。

先前朝里有几个大臣提议,让宣礼官监察地方官,这一议事也被姬延否决,就是不想给宣礼官权柄。

但现在有些不同,一来礼部的实际掌权者是张仪。

无论张仪想要清理一些原来的礼部官员,还是想扩张一点礼部的势力,让宣礼官去当地方官是可以行得通的。

而且要兴办小学,这些宣礼官出身的官员也不得不看一下张仪的面子。

所以在内阁送来奏折的时候,姬延第一反应,不是吴理出的主意,而是张仪的意思。

仔细这么一琢磨,张仪出这主意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张仪在内阁只是吴理的副手,又主理礼部的革新,怎么说,吴理也会问过张仪的意见,不会胡乱提出把这些宣礼官外放。

只要想清楚这些,姬延是会同意吴理的奏折意见。

当然,也算是徐起有一部分理由打了一个正着。

既是徐起表过态,姬延又问秦落,“卿之意思如何?”

秦落道:“徐大人已经说得清楚,本官并没有别的,只是宣礼官若赴地方为官,则其副手如何选择是一个问题。”

又道:“臣这几日也仔细品过大周朝的各项制度,恰好对宣礼官也有些见解。宣礼官虽然方正,有节操,但无地方治理经验也是一大短处。若能另配一些实干的官员,就是最好。”

又言道:“先前大王有意任用一些秦地本土的人材,臣以为,可以两相并济,以大周朝宣礼官的方正,加上本地人氏的熟悉民情,似乎更加妥当。”

姬延转向徐起。

后者会意,当下道:“若是如此,只怕产生两个派系,大周朝的本土官员和地方人氏会不会有所冲突?”

秦落解释道:“如此两相制衡方是为上。一人为私,二人为公。就算是有些冲突,只要最后的决策在宣礼官手里,必不会有事。”

说到这里,徐起也没有再拿出应对之处。

姬延想了想,“既如此,可按此计行事。也无须所有的郡县都交派到大周本土来的官员手里,一些并不重要的城镇,也可由当地的人氏出面治理。也免得大周朝的官员占尽了好处,压制地方。”

先前姬延已经表示要举用秦地的人材,自然不能后悔的。

而且留下秦落与徐起二人,也是这么一层意思。

秦人一看,连陕城里的两个小豪强秦落与徐起都被大王留在身边任用,自然也不会太过担心被夺了晋升之路。

让人看得到希望,才是大周朝的成功之道。

议过此事,姬延直接让二人协助书写批注等等,正好再多考校一番。

二人的书写方面也都风格有异,也都端正,各有所长。

姬延放下这心思,笑道:“如今三日之期已过,你们若是无事,跟着孤一起去陕城看看吧!”

秦落徐起自是无事的。

二人虽然家中就在陕城,也都早早妥善安置,不必操心,只专心留在天子身边做事就可以。

姬延只带了这二人,加上几名虎扑营的将士,一路去向陕城。

只是没走两步,姬延又回去换了衣饰,连虎扑营的将士也都换了普通百姓的衣服。

否则这么样一进城,也看不到什么。

走了一遍下来,姬延对陕城的治理还是比较满意。

只是不知,等到他离开之后又会如何,当然,他也想不到那么多。

若是治理的不行,自会轮到有司处理。比如吏部户部御史等等,都有这些权力的。

就是当地百姓,也会入洛告状的。

回到营中,李声和李嗣业都等在这里。

“何事?”

姬延一边过去落座,一边随口道。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李声道:“大王,言侯来消息,司马错催动十万大军,正朝着我军奔来。”

姬延笑了,“孤已经办完陕城之事,正要去找他。却不想他自己送上门了。”

李声道:“大王可是已经有了退敌之策?”

姬延笑问,“你却是如何对应?”

李声道:“还不知司马错如何打算,只知兵来将挡而已。”

姬延道:“孤也不知道。只是孤倒想问问,司马错带了多少辎重前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