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吊民伐罪 - 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 小猪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02章吊民伐罪

对于吴理的提议,齐思远却有话说。“大王,这些陈兵虽然属于精兵,却都是陈国的精兵,对陈国的抱效之心可想而知。”

“如若大周朝将这些新收的郡地都交给这些陈国精兵去把守,臣不敢想像。”

兵部的意见,的确也有道理。

姬随作为副丞相,也有考虑,“只是如若这些陈兵尽数放归,只怕也会为祸乡里。若是大周朝有什么风吹草动,同样难保这些人不会有什么想法。”

听到这些,姬延和万古流同样是沉默。

这些意见都对。

可总得要想出一个法子来。

八万陈兵,总不能尽数坑杀,这可是与大周朝的国策不容。

大王好不容易打下的名望,一朝尽毁不说,以后哪里还会有降兵降将?

而且这八万陈兵,家小亲友,不知又要牵扯出多少陈国民众。

可以说,如何处置这八万陈兵,是对姬延治国和开疆的一次大考。

一时间,齐思远和吴理两人竟也是争辩了起来,姬随不时还要参加两句。

“众爱卿,先且停下!”

大王有话,众臣马上住口不言。

姬延的意思是,择其精锐四五千人,补充到各处机动军力中。

再选三万人,与南城军的一部分混合后分配到各处城防关隘。

至于原有的陈军中的将领,先各降一级使用,以观后效。

不能杀,就要用,既然要用,除了一开始的分散防备外,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姬延相信,至少陈军中的普通士卒看到大周朝的真实境况之后,不会再把陈国故土放在心上。

特别是陈国边境的防备,也以陈国旧兵为主。

当然,余下的四万老弱,都放还乡里。

“此外,只要有一百个以上的陈兵,此处军营就得有宣礼官一名。”

思想工作永远不落后,这是姬延的一个原则。

仗打到哪里,宣礼官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

无论军民,宣礼官都要做足工作。

其实也并不难,告诉他们在大周朝,有衣穿,有粮食,有屋居,就可以。

“大王圣明!”众臣一起表示赞同。

虽然不敢保证不出一点乱子,但大致上也只能如此处理。

只见姬随又站出来奏曰:“大王,大周朝立宣礼官制度,效果极好。只是礼部有奏,宣礼官的品阶太低,花费却是不少,还须大王拿主意处置。”

宣礼官因为数目会越来越大,所以一开始给的品阶是正八品。正八品的俸银乃是每月三钱银两,加粟五石。

这些薪俸,若是在洛邑城里养活一家四口,都有些勉强。

若是再算上养马,远行公干的费用,宣礼官养活自己都难。单只是马匹就费粮不少。

虽然马匹是朝廷的,可马粮是自己所出,若是无故把马养死,礼部还要质询、问明情况再报户部和兵部,不只是没了面子,还要花费不少精力。

如此一来,宣礼官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姬随又道:“可以说现在礼部的这些宣礼官,都只是把此职当作一个跳板而起,一旦寻到好的差使,马上就要离职而去。长此以往,大周朝的宣礼制度只怕会走歪。”

姬延很快听明白。

两个字,缺钱。

若再算上现在银价下跌,不只是宣礼官,就是其他普通官员的生活怕是也不好过。

姬延略一沉吟,有了主意。

宣礼官的品阶可以再提一点点,先可以定在从七品,如此一来,每月固定的薪俸也可以上涨一点。

但有一点很清楚,最高也不能超过正七品。

毕竟宣礼官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

不过姬延也有折衷之法,每月另给马粮费用三石,若是有差使离开洛邑,另算差费若干,以不超一日一钱银子为准。

“老臣,替宣礼官员拜恩大王!”姬随道。

既然说到朝廷官员的收入,姬延也有考虑,“今后可给百官任何折算的机会,无论是要以银钱折算还是米粮都可以。”

这一点,虽然给的薪俸看似不变,实则给了至少一成的好处,放在当下,那更是四五倍的好处。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谁不想要粟米啊!

同样的一斗米粮,银价已经掉到了原来的近两成。

议完八万陈国降兵的安置和宣礼官待遇等等,万古流又提到魏王的回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