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小卡
欧洲杯踢着踢着,卡尔当上第二队长了。
事情是在小组出线后敲定的。输给克罗地亚后,德国队一度站在了鬼门关上,但第三场比赛中面对东道主奥地利,他们用一场4:0的大胜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就像卡尔认真陈述的那样,他们真的赢了。而且不同以往大胜时往往漏球、不漏球时往往打铁一整场进不了球的奇怪现象,这一次他们是攻防两开花,前头进,后头不让进,把奥地利人给打哭了。
奥地利原本有出线希望的,现在被德国人亲手撕了个稀巴烂,只有通过骂德国人你们是德语区最穷的老百姓才能得到一点点心理安慰。
卡尔赛后力压三个进球的队友,拿到了本场比赛的最佳球员,因为他不光贡献了6次关键解围,还同时送出了两个助攻。
虽然没进球,可是他绝对踢出了核心水平的表现,巅峰时期的巴拉克也不过是这样的表现——甚至也许正是因为巴拉克在中场大权旁落,卡尔才能找到这么多空间,持球权也上升了。
在年轻球员的衬托下,人们迅速忘记了替他鸣不平,只惊叹沉迷于难怪连巴拉克也到了让位的时候。
过程残酷是残酷了一点,但就像年轻狮子总是要咬死老的一样,这是保持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胜利女神一定要用鲜血当养料的,残酷又相对公平的拼死竞争里才能开出最鲜艳的结果。
卡尔在星空下被聚光灯打得璀璨闪耀,黑发在风里飘散,配上黑白底色、胸前横置一道国旗黑红黄三色条带的球衣,人们恍惚间像回到了90年联邦德国,这一件和那套经典的主场球衣很像。
那是贝肯鲍尔领军的时代,他作为球员,为祖国拿下了一座大力神杯;作为教练,又为祖国拿下了一座大力神杯。
染了黑发,卡尔一下子在德媒心里真的成了小小凯撒,排在巴拉克后头。在现有球员的身上追寻贝肯鲍尔的影子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本能。
像啊,太像了!
但卡尔依然自谦说自己并不能和贝肯鲍尔相比。
但他这场比赛踢得就是有先皇遗风,太全能了,完全是后场核心,攻防一肩挑,像把前腰、后腰和中后卫三个模块集成到了一套系统里,不要说放在现在这种越来越规范化和分工明确为潮流的足球模式中,哪怕是放在以前,也没几个球员能这样。
贝肯鲍尔和克鲁伊夫能那么出名,不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球员都像他们一样,而是就算放在“上古时代”,也没几个人有这样的才华。
在早早就分位置的模块化教育下竟然生长出多面手来了,除了天赋这个大字以外,大家找不到别的解释。
卡尔虽然之前也因出众的脚法不断被夸赞为和别的中后卫不一样,但没有一场比赛他发挥得这么淋漓尽致。
马特乌斯看着卡尔穿这套球衣,踢出了这样的比赛,直接在隔日的报纸上惊呼说这简直就是我——不是这么直白的话,但意思差不多,约莫就是夜捧电视机忆往昔峥嵘岁月,结果被贝肯鲍尔直接在专栏里转发,然后什么都没说,只留下一个省略号和一个问号。
仿佛在说:“啊?像你?”
在所有人都本能地迷迷瞪瞪指着电视机说我草,卡肯鲍尔!的时候,马特乌斯忽然这么激动而莫名其妙地脱离群众代入了自己,还发了出去,确实是让大伙懵了。
而贝肯鲍尔自打身陷丑闻、又被南村小短欺他老无力、喷了一通让他别再天天刻薄地指点江山后,确实是心灰意冷消停了一段时间,但到了欧洲杯这样的大赛里又活跃起来了。
他刚出山的锐平环节就这么精彩,而马特乌斯果然也讪讪地再也没激动提过这样的话,搞得球迷们都快笑疯掉了。
尽管因克罗地亚状态奇佳、第三场又拿下3分强势积9分笑傲b组,德国队最后还是只能小组第二出线,但球队和球迷们的心态普遍是能接受,谁让他们年轻呢。
青春风暴能刮起来就行,刮到哪里是哪里,世界杯刮到了季军,现在是检验他们欧战水平的时候了。
因为拜仁这几年连年在欧冠里稀碎的、只比皇马好一点点的成绩,拿拜仁球员搭了半壁江山的德国队本来也不被看好的,可现在又好像还是有灵气在,媒体和球迷们还是把额外的分投给青春。
能出线就有希望,有继续走下去的能力,小组第二不丢人,小组就回家才丢人,管他爹的,先喝酒庆祝再说。
而且还让他们非常振奋的地方在于这是一场漂亮的胜利、绝对的胜利,所以自信心踢出来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奥地利惨当充电宝。
虽然他们要迎战隔壁组的头名葡萄牙,可上届世界杯就横扫过还有黄金时代残辉的葡萄牙,这一届他们除了小小罗算个支棱的新星,别的球员基本不出彩,德国队却是原班人马、只有升级没有下降的,这已算是最好的结果。
总比遇到意大利或者西班牙要好!
结果是能接受的,氛围自然也是轻快的。
卡尔确实在这样的气氛里感到了一点点解脱,努力踢比赛——得到好的结果,这是再明确、迅速不过的正反馈,构成了填充他生活的养分,而且在这样的过程里他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确信自己值得存在的、甚至是有一点点不可或缺的地方。
这让他感到安全和安定,就像一个泡在水里的人,终于抓住一块木板,能趴在上头,让头露出水面。尽管他依然不知道自己需要漂到哪里去,可最起码他能在当下生活下去,而不用陷入在没有着陆点的痛苦疯狂中,这对卡尔来说很重要。
第二队长的身份是在这样的意料不到中到来的。
不过和上届世界杯里他越过胡特临阵替补时不一样,这不是某种特殊情况的产物,而仿佛是水到渠成的一种更替。
他虽然年轻,可不再是18岁那种不被当成一个完整成人看待的小宝宝。
成人世界里自然年龄是一回事,能不能掌控相应的社会资源、拿到对应的社会身份是另一回事。
例如从前的人类会在20岁时同时掌握生产力、话语权、繁衍下一代,已经切实在自然年龄和社会身份上都更替为正儿八经的成人,两者自然是匹配的。
而在足球世界里,这两者的同步没有明确的时间点,更多取决于球员个人能力带来的球队地位。
迟迟踢不出来、一直在当边角料而不是绝对核心的人,到二十五六岁还被当年轻小弟、未来可期的也大有人在。
踢得出来的人,虽然刚满20岁,但好像又已经成名很久,是时候往上走,摆脱一个半吉祥物的位置,拿到他应得的地位了。
原本队里第二队长是拉姆,现在拉姆上升了,巴拉克不可能和他换一下变成副队,这个位置自然就空缺了出来。
换成卡尔好像有些太年轻了,但不换成卡尔,给别人好像也没必要——拉姆本来就年轻,副队最好比他年纪小,所以克洛泽被排出候选名单了。
而比他年纪小的这些,论资历只有施魏因施泰格够格,可论性格施魏因施泰格离队长差了八条街,他本人也显然无意于此。
哪怕用了别人,过两年也迟早要被卡尔替代掉,何苦多费心神。
从前的卡恩,现在的巴拉克都是老东西,收拾他们也撼动不了帅位,但要是过两年,不,甚至这一次欧洲杯里就能闹出什么关于副队的争抢矛盾的话,勒夫是搞不定的。
他也没必要把自己丢进麻烦里。
眼下新的平衡已达成,他已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联合拉姆,他真正坐稳了自己新帅的位置,但凡巴拉克不是那种特别桀骜、根本不把教练放在眼里的性格,他都不至于非要这么强硬地动手,但不管怎么说,现在情况良好,
真正有成就的人早早就会开始有成就,拉姆是怀揣这样理念的。在他脑子里没有“卡尔太小”这回事,事实上,从他预见到自己佩戴上队长袖标的那一天起,他也同时预见到,替他戴袖标的人正应当是卡尔。
没必要参考庸人的人生进度,拉姆觉得人活着贵在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不是说自我贬低,每天打击自己询问自己有几斤几两,而是要对自己坦诚。想要的东西就要去拿,能做到什么事、做不到什么事,自己越了解越好,而了解的手段就是去实践,凡事不试试总是不清楚,在无数小的尝试中,会精巧地搭建起一个人对自我和人生的把控力。
做不到快一点确实不用着急,可以按自己的能力来继续慢慢追求;但相应的,能做到快一点时也不要错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