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跟着徐某,他们才有饭吃(第2更) - 青仙问道 - 中原五百 - 武侠修真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武侠修真 > 青仙问道 >

第258章跟着徐某,他们才有饭吃(第2更)

第258章跟着徐某,他们才有饭吃(第2更)

临时内阁的效率很高。

反正出头的人是徐青,刀子是老皇帝带来南边的军队和影卫。

对策一出来,该抓人就抓人,该安抚就安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说白了,越是既得利益者,越是识时务。

只有一无所有的人,才真会反抗到底。

但粮食的问题,着实是当下最麻烦的事。

虽然徐青已经请老首辅试验方仙道带回来的高产作物,如番薯之类,可是时间还太短,一时之间,很难在天下大力推广开来。

而且眼下有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徐青去解决。

简直是一个大坑。

其实按徐青原本的预计,即使江南这几年有灾情,可是配合方仙道、东溟帮从海外运来的粮食,也足够解决一些缺粮的难题。

不过他还是百密一疏。

“棉田?”徐青总算又知道了一件事,为何北方和南方缺粮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方仙道改造了织机,现在纺织工坊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伴随蒸汽机的运用,加上江宁府还有几家有大型魂石纺织机关的工坊,纺织棉花的效率大大提升。

尤其是近几个月,衣服和棉被的价格都被打了下去。

问题是,即便如此,这类商品也遇上了滞销的问题。

因为百姓手里本来就没多少银子,光靠大户人家,市场根本不够。

徐青对此有建议,那就是给工人涨工资,他们涨了工资,自然会去买这些棉质商品。

但许多工坊主接受不了这种奇葩的解决办法,暂时观望。

倒是江宁府的胡举人、雷举人几家,很是积极地响应了徐六首。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亏钱没啥,只要能在徐六首面前露面,让他老人家高兴,比什么买卖都划算!

这叫功夫在诗外!

不过工坊建起来,肯定是不能停的,而且那么多工人,不让他们拼命干活,工坊主依旧觉得很亏。

这就导致对棉花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造成了一个奇葩现象。

在南直隶,由于徐青清田很成功,加上报纸的宣传力度很大,许多农户也能听到说书人念报纸。

于是有许多农户有意无意间开始种植棉花。

不止他们,连乡里的地主都在将农田转成棉田。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件事。

徐青喜欢依法办事。

所以会有专门的人研究大虞律,还真给他们找出一桩好事,那就是大虞太祖曾规定,农田第一次转为棉田的,可以光明正大免税四年。

这政策现在看来很奇葩,但是大虞朝初年,棉花还是外来物种,种植的人很少,而那时候边境很缺御寒的物资,所以大虞太祖定下了这个政策,鼓励民间种棉花。

问题是棉花的纺织效率提升不起来,所以民间对此热情十分欠缺。

总而言之,棉花的需求没那么大,种植桑树收益远比棉花高。

但是种桑树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损耗地力,再用来种粮食,需要好几年的恢复时间。

因此虽然南直隶施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却也对此有严格规定。

由于方仙道和工部改造了织机,提升了纺织棉花的效率,棉花一时间成了紧俏货。

自然引来许多人逐利。

即使地主,也鼓吹种棉花的好处。

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在乡间廉价收棉花,然后高价卖出去,而且农户种了棉花,自然缺少粮食,这又是一桩好事。

改种棉田最多的地方,还是徐青的大本营江宁府,次之便是应天府。

因为这两个地方消息流传快,而且最是严格守法。    现在问题是,棉田可以免四年的税,再让人种下去,不但朝廷收不上粮食,还会在几年内收不上棉花税。

如此一来,许多豪绅勋贵都等着看徐青笑话。

这次棉田事件,最得利的是江宁人和应天人,都是你徐青的拥趸,看你咋办。

“必须颁布新棉法。”徐青很果断推出政令。

多耽搁一天,粮食问题就多严重一分。

霍景知道压力不在自己身上,这次决议的通过,他比谁都卖力。

只是政令颁布容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