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长平之战(中)
第240章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听罢点了点头,看样子好像听取了虞卿的建议,可最后不知道赵孝成王是抽的什么风,还是派遣了外交官郑朱前往秦国求和。
秦昭王一听赵国求和使者前来,还不是蔺相如,高兴的差点儿跳起来!当即宣布,让郑朱于驿馆等候召见,并选定良辰吉日于咸阳大殿会见郑朱。
赵孝成王听到此消息很高兴,认为这次求合是可以成功的,无不得意的问虞卿,“嘿嘿,先生啊,现在郑朱已经被秦王召见,我想他一定会成功的,您认为呢?”
虞卿长叹一声,“大王,并不是微臣败您的兴,而是郑朱一定会失败。因为我方是主动求和的一方,所以,秦昭王要是真有诚意的话,一定会要求咱们赵国割一两块地来求和,可他却没有这么做,那便说明他没有一点儿诚意,再加上郑朱乃是我赵国之重臣,代表了赵国脸面。我想,秦王一定会在其中大做文章。”
果然,几日以后,秦昭王于王宫正殿隆重的接待了郑朱,并在同时邀请了其他几国使者一起来见证这一刻。
那秦昭王指着郑朱,故意放大声音和各国使臣道:“大家看了,这便是赵国的大臣郑朱,因为现在的赵国已经扛不住了,所以才派郑朱前来请和。”
各国使臣一听这话无不动容,郑朱也没有蔺相如那两下子,为了完成求和任务他也不在乎秦昭王所说的话了。
秦昭王一看没人吱声,心里乐开了花,继续和郑朱道:“恩~,你家大王的诚意我收到了,可至于和不和寡人还不能做决定。因为我还要和朝中的众臣商议才能得出结论。所以,郑大人你就先回去吧,告诉你家大王,和平的机会还是很大滴,让他不用着急~不用害怕~的耐心等待吧。”
就这样,列国使者赶紧将当天的事情写信回报给了各国君王。那些君王一看赵国国君怂了,再加上两国也有握手言和的可能性,就使得以前有点儿其他心思的君王也都不打算再援救赵国而得罪秦国了。因为天知道哪天你赵国和秦国握手言和了,援助你的国家就成了秦国的眼中钉。
再说赵国。
赵孝成王一看外交失败了,便再行虞卿之计,遣使者走动楚、齐、燕、魏、韩求援。可因为以上的原因,列国君王全都不援助赵国了。但这只是史书记载的原因,除却了明面儿上的,笔者认为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楚国现在是一门心思趁着秦赵两国火并时候扩张势力(前261年攻鲁之徐州),至于其他的事情,他楚考烈王才不管呢。
其次,齐国也想等着两国两败俱伤后再坐收渔翁之利,便也不管赵国那档子事儿。
燕国防着齐国报复,齐国不出兵他也不敢出兵,再加上燕国君王也有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便果断拒绝了赵国的求援。
最后,最该出兵的韩国和魏国因为太惧怕秦国,所以观望其他的国家,如果他们出兵,自己就出兵,如果他们不出兵,自己也就不敢出兵了。
如此,赵国势单力孤,形势不容乐观。
画面转到赵孝成王那边,随着长平之战时间的不断延伸,整个赵国的经济都崩溃了,粮仓的粮食早就已经见了底,赵孝成王都开始向赵国的百姓富户们借粮食以求前线之安稳了。再加上廉颇只是死守,并没有什么建树,便开始对廉颇有了埋怨。
而秦国呢?同样不轻松,哪怕有“天府之国”的粮草支援,可是现在粮仓依然快要见底,由此可见长平之战对国家的负担有多重。
秦昭王因此和范雎道:“丞相啊,我看那廉颇确实不是王龁能对付的了的,不如还是用白起吧。”
范雎道:“陛下明见,现在用白起也确实是唯一的出路,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做一件事儿,这样才能给白将军铺出一条平稳的致胜之路。”
“哦?做什么?”
“那就是在白起领军之前先将廉颇从赵军统帅的位置上给弄下去。这老货的能力太强,防守滴水不漏,照他这个防守法,就算是白起过去,也是同样的消耗战,根本无法改变现状。”
听了这话,秦昭王深以为然,点了点头道:“你说的没错,可使用什么办法才能将廉颇给弄下去呢?要知道,他在赵国的威望可是一点儿不低于白起在秦国的威望啊。”
范雎嘿嘿一笑,之后一脸阴沉的道:“这事儿并不难办,咱们只需这般这般……”
话音一落,秦昭王大喜,连连称善。
于是,公元前260年的某一天,很多身在秦国的“赵国人”前往了邯郸,并散布谣言,说秦国人只惧怕赵国的赵括,而不怕廉颇,如果长平的赵军统帅换成了赵括,那秦国人就是吓也被吓破胆了。
赵孝成王早就对廉颇在前线的保守表示不满了,如今一听这话,直接便命赵括替换廉颇,成为赵军统帅。
那这赵括何许人?为什么秦国人会“怕”他,赵孝成王会相信他呢?
要说这赵括在赵国确实出名,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是赵国大兵法家赵奢之子。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爹和他谈论兵法的时候总是输给赵括,这使得赵括在赵国声名大噪。且赵孝成王继位以来,官场大换血,廉颇、蔺相如等老一辈大臣都逐渐被取代,赵孝成王就更看重这个年轻有为的赵括了。
可赵括他爹并不这么看,反而始终看不上自己这个大儿子。大家对于赵奢的态度都非常奇怪,便问赵奢:“我说赵大人啊,您儿子这么优秀,您怎么就左右看不上人家呢?要是我有这么个大宝贝儿子,我都得当爹供着。”
赵奢嘿然,“你懂什么啊,行军打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之事,为军之统帅必须要果断、睿智、且战阵经验丰富,这才能带领大兵团对敌作战。我承认我儿子在这方面有些天赋,但那也要不断的经验累积才能成才啊,您听哪个人没领兵打过一次仗便能成为天下名将的?而我儿子呢?他却认为打仗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儿,从来都不将天下英雄放在眼里。这种蔑视众生的态度怎么有资格成为一名杰出的统帅呢?所以,他绝不能带领大军团作战,一旦作战,则必败无疑!而一旦他失败了,我们全家都会因此遭殃,所以我对他的评价一直不高,就是怕大王重用这臭小子。”
当然,这些事儿赵孝成王不可能知道,知道也不会放在心上,现在在他心中,只知道秦国怕赵括,只知道赵括是个年轻的战争天才,这便够了。
所以,赵孝成王便用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这叫什么?这叫临阵换将!
大家要知道,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如果用名将代替无名之将那还说得过去,可廉颇在赵国那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声名赫赫,无人不知。而赵括呢?除了嘴皮子上胜过赵奢以外,有过什么其他指挥大型战役的胜绩吗?没有!而士兵们只看重你身为将帅的实际战例,根本就不会去管你会不会什么“纸上谈兵”。
那有的赵粉有可能会说了,“赵括是个行军打仗的军事天才,我不准你这样侮辱他。”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首先,我可没说赵括是辣鸡,相反的,我还真认为他很有些行军打仗的天赋。可有一件事大家要注意了,就是之前赵奢说的,“经验!!”哪怕是赵括再有天赋,他还能有西汉的天之宠儿霍去病有天赋?人家霍去病一开始还只率领几百人作战呢,等军功和经验累积够了汉武帝才让他带领大军团作战,可那也从来没达到过四十万之数啊。
可是赵孝成王呢?我可真是佩服他的“果断”。竟然如此简单便将这么庞大的军团交给一个从来都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来指挥,这简直就是“奇萌”!
那么赵孝成王做出了这么奇萌的事,就没有人阻止他么?
有!第一个上来阻止赵孝成王犯虎的便是蔺相如。
蔺相如现在虽然不再受宠,但那也是朝中重臣,还是有资格直接面见赵孝成王的。他对赵孝成王道:“大王想任用赵括为将,无外乎是听过他的声誉,知道他通晓兵法。我也承认此子有些天赋,可他欠缺带兵的经验,很难指挥大集团作战,还请大王收回成命,不然实在是太危险了。”
那蔺相如说的实在,可是赵孝成王对此却呲之以鼻,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他和廉颇的关系,所以赵孝成王认定了蔺相如是给廉颇说话的。
可紧接着又来了一个人阻止赵孝成王,他的话赵孝成王要是再不听可就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括他妈。
赵母一看赵孝成王要用赵括为大军主帅,直接便找到赵孝成王,开门见山的道:“大王!您不能用我儿啊!”
听了这话,赵孝成王一愣,然后疑惑的问道:“我说老太太,儿子被提拔为统帅,这是无上的光荣啊,您老为什么要反对呢?”
赵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道:“我家老头生前为将军的时候礼贤下士,并亲自捧上食物招待宾客有数十人,结交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的赏赐都没有私自留下,而是全都赏赐给了将士们。这些将士对他生死相托,所以凡是战斗无不冲锋在前,悍不畏死。可赵括呢?自从您任命他为上将军开始,他就摆尽了威风,没有一个人敢正眼看他,大王赏赐的金银全都藏着,然后看到哪里有好地就赶紧买下。从这几点来看,他非但比不上自己的父亲,甚至都不是合格的将领。所以,这小子绝对不能用!”
赵孝成王听了这话哈哈大笑,“老太太,您多心了。将军们之所以不敢看赵括是因为军纪严明,而一支军队要想打胜仗,严明的军纪是必须要有的。至于其他的买地买房那都是小事,无关痛痒。我意已决,老太太不必多言。”
赵母听罢叹了口气,“唉~,既然如此,我也不再劝了,可有一件事大王必须答应我,不然老太太我今儿个就撞死在这。”
赵孝成王无奈的摇了摇头,“什么要求?您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