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大秦霸榜了
十大刺客榜的出现,引起了王莽的兴趣。
毕竟他之前遇到了很多刺杀,现在这个榜单上,他大华肯定是不会占据多少名额的,他得注意其他王朝的名额。
记住这些人,他才能有所防备。
有备无患,总好过什么都没准备。
虽然他现在的实力已经达到了准超帝级的境界,但武功再高,被人偷袭反应不及的话,还是会被刺杀的。
而这,也是其他王朝为什么会经常派人刺杀他的原因。
正面打不过他,肯定是会想办法刺杀他的,只有这个办法才有可能杀得了他王莽。
就在王莽沉思之际,空中的金榜接着宣布了随后的名次:
“十大刺客榜第八名――最佳谋略刺客:侯赢、朱亥(大秦王朝!)”
“奖励:银矿一座,战马十万匹!”
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最初为看守城门的一个保安,直到七十岁才被信陵君奉为上宾。
朱亥,杀猪专业户,是位奇人,隐于市井之间。此2人为协助信陵君救赵,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军围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派信使来魏国求援,魏国便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增援。
秦王知道消息后,开始威胁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晋鄙停止前进。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几次促请魏王坚持出兵救赵,魏王就是按兵不动。
信陵君不愿坐以待毙,就自己筹集了车马,带着门客们前去援赵。经过城门的时候,侯嬴把他止住,面授机宜:公子切勿鲁莽行事,我有妙计一策。
信陵君依计而行,从魏王的宠姬那里窃来了虎符,把朱亥带着到晋鄙那里夺取兵权,朱亥当场把不听调遣的晋鄙一铁锤锤死。
于是信陵君顺利夺取了兵权,指挥大军前往救赵,终于击退了秦军,保全了赵国。整个计划环环相扣,缜密有序,是一个绝佳的策划案。
现在这两人因为嬴政扫平了六国,所以归属在大秦王朝。
“十大刺客榜第七名――最佳敬业刺客:豫让(大秦王朝!)”
“奖励:银矿一座,战马二十万匹!”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到重视。
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杀,赵襄子还拿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出离愤怒,“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他决定誓报此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借整修厕所之机,用匕首刺杀赵襄子。结果未遂。
赵襄子考虑到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变声来乔装自己,找机会报仇。
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经过的时候刺杀他。没曾想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
豫让自知此劫难逃,便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很显然,豫让算不上业务熟练,但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敬业的刺客。
嬴政看到这里,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
他大秦,已经占据了两个名额!
“十大刺客榜第六名――最失职的刺客:IO(大秦王朝!)”
“奖励:银矿两座,战马三十万匹!”
锄O(?C前607年),春秋晋国人,一些人不认为锄O是刺客,因为他根本没有行刺,用现在的话说是犯罪终止。
但锄O的历史身份的确是刺客,且我个人认为锄O还具备更多的义士质量。由于他主动放弃行刺,所未成大名,但在《左传》里却有精彩的记载。
当时晋国君晋灵公,荒淫暴虐,厚敛于民,广兴土木,晋国民怨沸腾。宰相赵盾屡屡进谏劝灵公改正,灵公全然不听,反有厌恶之意。
前607年,灵公宠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贾献计加害赵盾,曰:臣有客锄O者,家贫,臣常接济之,其感臣之惠,愿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国!
是夜,灵公和屠岸贾密召锄O,赐酒食,告以赵盾专权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误事。锄O领命后潜伏赵府左右。
五更,见重门洞开,锄O进中门,看到堂上灯光影影,赵盾朝衣朝冠,垂绅正笏,端然于堂上坐以待旦上朝。
锄O大惊,退出门外,叹曰:恭敬如此,忠义之臣也!刺杀忠臣,则为不义;受君命而弃之,则为不信。不信不义,何以立于天地之间哉?
乃忽于门曰:我,锄O也,宁违君命,不忍杀忠臣,我今自杀!恐有后来者,相国谨防之!
言罢,向门前一株大槐一头触去,脑浆迸裂而死。
时惊动了守门人,报知赵盾,赵盾叹息不已,吩咐暂将锄O浅埋于槐树之侧。虽为刺客,却因不愿违忠义二字而自刎,如此义士真是可歌可泣。
“十大刺客榜第五名――最佳绩效刺客:曹沫(大秦王朝!)”
“奖励:银矿两座,战马四十万匹!”
曹沫,(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代鲁国人,为当时的力士,以力大勇敢著称。
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
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桓公问: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
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