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敦煌变(上)》(3) - 西游八十一案 - 陈渐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西游八十一案 >

第八十章《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敦煌变(上)》(3)

第一章瓦岗名将锁河西贞观三年,瓜沙古道,鱼泉驿。

“西出长城关塞边,黄砂碛里人种田。汉家壮士胡笳唱,过得敦煌无人烟。列位看官,且来听我讲这一出《敦煌变》!”

鱼泉驿是从瓜州到敦煌的第二站,背靠祁连山,门前便是三百里瓜沙驿道。陇右沙碛地带因为条件所限,做不到中原的三十里一驿,便在有水源处建立驿站。

苦水从山中流出,在山下汇聚成泉,泉中有鱼,名曰鱼泉。

陇右道是大唐的边境,驿站和烽戍往往一体,鱼泉驿也不例外,驿站本身就是一座夯土的四方城堡,夯土版筑的堡墙极为厚实,上面是平整的城道,四角筑着角楼。驿站背靠的山丘上高耸着两座烽燧,驻扎有一支三十人的戍卒。1烽燧用来守御边疆,一旦有警,昼则点烟,夜则生火。瓜沙驿道三百里,共有八座烽驿,顷刻间警讯便能传到州城。

1鱼泉驿遗址并未发掘,此参照55里外的汉唐悬泉堡遗址设定,两座驿站规制大致相同。

而边疆的驿站与中原不同,因地域广阔,上百里无人烟,除了官府的传驿公务之外,还兼具往来商旅歇脚饮水的功能,只不过商旅行人必须提交公验、过所,以供勘合,身份不明之人一律缉捕送官。

鱼泉驿的城门外就是鱼泉,泉水边长着些古老的胡杨和红柳。

胡杨的树荫下,铺着十几张羊毛毡毯,一群歇脚的商旅正坐在毡毯上,一边吃喝,一边听着俗讲师讲唱变文。

那俗讲师名叫刘师老,有五十余岁,相貌清癯,三绺长髯,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模样。他盘膝坐在毡毯上,膝盖上横放着羯鼓,两手拍打,正摇头晃脑地讲唱。在他身后,坐着一名女子,低眉垂眼,怀中抱着琵琶,一旦刘师老讲到关键处,女子纤细的手指轻拢慢捻,便有流水般的“铮铮”琴声来应和。这便是他的唱导师,亦是他的徒弟烟娘。

他讲的《敦煌变》却是东晋时的敦煌太守,后来在敦煌建都,立了西凉国的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刘师老苍凉的嗓音,讲述着两百年前的敦煌旧事,激烈时羯鼓声声,哀伤时琵琶呜咽,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这变文甚长,一段讲完,刘师老喝酒休息,便问道:“列位可知道,这敦煌是谁的敦煌?”

“自然是朝廷的敦煌!”一名士子答道。

“这当然不错。”刘师老笑眯眯的,“不过什么是朝廷?对州郡来说,朝廷无非是一座衙门而已。”

“难道是胡人的敦煌?”一名客商问。

刘师老冷笑:“如今可不是武德年间,昭武九胡只是商贾而已,吐谷浑的慕容氏被打得不敢北望,东西突厥被阻隔碛北,胡人又有什么了不得?”他手一拍,“咚”的一声鼓响,“这敦煌真正的主人,自然便是八大门阀士族!”

有人恍然失笑,有人却颇为不解:“在下来自凉州,正要去敦煌采办些买卖,还请老丈讲讲这敦煌人物。”

刘师老笑道:“敦煌八大士族便是李氏、张氏、索氏、氾氏、令狐氏、宋氏、阴氏、翟氏,这八大士族自从两汉起便是累世公卿,在敦煌传承不绝。列位都知道,山东有五大门阀世家,李、崔、卢、郑、王,号称五姓士族,可五姓士族从北魏孝文帝品评士族,订下甲乙丙丁四等姓氏,至今也不到两百年。且说这敦煌张氏,乃是西汉司隶校尉张襄之后,只因那张襄得罪了权臣霍光,这才举家迁到了敦煌,至今已传承七百年!再看那索氏,乃是汉武帝时的太中大夫索抚,因为直谏被汉武帝从了边,看到如今更有七百四十年!氾氏,是西汉成帝的御史中丞氾雄,也是在朝廷里失了势,迁徙到敦煌,至今六百五十年。而那翟氏,先祖则是西汉丞相翟方进,只因后来王莽篡汉,东郡太守翟义与令狐氏的祖先、建威将军令狐迈起兵反莽,两人兵败被杀后,子孙逃奔敦煌,至今也有六百二十一年……”

这时,在鱼泉边喂饮马匹的一名年轻僧人牵着马走了过来。他把马拴在树杈上,盘膝坐在人群里认真地听着。

刘师老道:“这八大士族累世为官,五百年婚姻相连,子孙遍布敦煌、瓜州乃至陇右,从州郡刺史到衙门小吏,无不是八姓之人充任,掌握了畜牧、农田、行商坐贩、百工行会,更有两姓建国,出了两家帝王!”

年轻僧人插嘴:“施主说的除了西凉武昭王李暠,可还有那前凉太祖张轨?”

刘师老惊异地看了他一眼:“法师好学问!”

年轻僧人沉吟:“大唐皇室追谥西魏八柱国的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而李虎又自称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六世孙,这岂不是说,敦煌李氏也是唐室宗亲了?”

刘师老一拍羯鼓,兴奋道:“正是!老朽久居敦煌,平日里在瓜州、西沙州各地讲唱。此次返回敦煌,便是李氏要为西凉武昭王立庙,老朽受邀来做几天俗讲!”

周围的商旅中响起一片艳羡和赞叹。

“你们这些僧人,哪个是玄奘?”

众人正说话间,忽然鱼泉驿长带着几名驿丁走了过来,手中拿着一卷公文。

那名年轻的僧人沉默片刻,忽然苦笑:“贫僧就是。”

“果然就是你!”驿长大喜,“来人,拿下!”

众驿丁一拥而上,用绳索将玄奘牢牢地捆住。周围众人都喧哗起来,驿长威严地扫视着众人,展开手中公文念道:“有僧人玄奘,欲违背禁边令偷越国境,潜赴西蕃,所在州县须严加访查,捉拿入官。凉州都督李大亮。”

原来,从山西霍邑回到长安后,玄奘便矢志西游,向李世民再三上表,请求出关,李世民也不见他,直接命有司驳回。

玄奘无奈,便悄悄离开长安,前往西域。不料到了凉州以后,一些人久闻玄奘的名声,请他开讲《般若经》,玄奘只好开坛讲了一个月的经,轰动凉州。这时却有人知道了玄奘要西游的意图,密报给凉州都督李大亮。此时大唐朝廷已决定对东突厥开战,为防止情报泄露,颁下禁边令,严禁一切人等私自出关。李大亮一听就急了,玄奘这样的名僧一旦落入突厥人的手里,后果不堪设想,当即严令玄奘返回长安。

玄奘不愿放弃,在凉州佛门的庇护下,连夜离开凉州。李大亮顿时大怒,不但派人追赶捉拿,还下发公文给沿途各县。从凉州到瓜州一千五百多里,玄奘昼伏夜行,和李大亮捉迷藏一般,突破凉州关隘,潜行到了瓜州。

玄奘受到瓜州刺史独孤达的热情接待,供养优渥,但玄奘名气太大,独孤达也不敢违背禁令放他出关。才住了几天,李大亮没抓着玄奘,竟然把公文发到了瓜州。独孤达这下子难办了,暗示心腹州吏李昌去找玄奘,让他看了公文,当着玄奘的面把公文撕毁。1玄奘知道瓜州官府没法公然庇护自己了,向李昌请教如何出关。

李昌告诉他,瓜州出关极为艰险,不但要渡过水疾河宽的疏勒河,还要闯过五座烽燧,再穿过八百里莫贺延碛,九死一生。

李昌建议他去西沙州的州治敦煌,从敦煌有一条古道,叫矟竿道,可以直通西域的伊吾国。料想李大亮不会把公文发到西沙州去,玄奘便可以避开官府缉拿。

他这么一说,玄奘倒想起一件事,他有一名好友如今正在敦煌做官,或许可以得到那人的协助。玄奘当即离开瓜州,沿着瓜沙驿道前往敦煌,却不料到了这瓜州下辖的最后一座驿站鱼泉驿,仍然被李大亮的公文给追上了。

那驿长绑了玄奘正要带走,周围的商旅行人却围了上来,一个个朝着玄奘礼拜。俗讲师刘师老更是一跳而起,惊喜交加:“原来您便是玄奘法师?老朽在凉州时就听过您的大名,却不想在这里遇见!”

那些商旅也嚷嚷:“是啊,鲁驿官,公文上也说了玄奘法师是意欲偷越国境,这不也没出去嘛!或许他老人家只是到莫高窟朝佛呢!”

驿长大怒:“都嚷嚷什么?这是凉州都督李大亮的命令,谁敢不听?”

众人顿时哑然。

便在这时,忽然鱼泉驿门口传来一声冷笑:“李大亮居然管到我瓜沙肃三州,真是好大的威风!”

众人都吃了一惊,回头望去,只见鱼泉驿门前不知何时来了一队人马,由一名校尉统率,足有上百人,一个个全身披甲,挂着横1李昌撕毁公文一事是自行做主还是独孤达授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并没有明确记录,此处因情节需要,改为独孤达授意。

刀,马背上则带着弓箭,竟是一支精锐军队。

最前面几匹骏马上坐着几名身穿家常服饰的男子,最前男子年有四旬,穿着宽袖大裾的圆领袍服,只不过却是用紫色大科的绫罗所制,腰上挂着玉带钩。这分明是朝廷三品以上高官的服饰,而他旁边那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服饰颜色居然也是紫色大科,腰挂玉带钩。

众人愣愣地看了半晌,这才注意到队伍里打出来的旗帜,上面绣着:左领军卫大将军,督瓜、沙、肃三州诸军事,临江郡王。

驿长顿时明白了,吓得扑倒在地:“小吏拜见大王!”

驿站中的众人也吓得急忙跪拜。

原来此人便是瓜州都督,临江郡王李琰!

这李琰是太上皇李渊的侄儿,皇帝李世民的堂兄,贞观元年上任瓜州都督,总督瓜州、西沙州、肃州三州的军事,负责守御大唐西部边疆。都督府在瓜州,因此他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辖下的西沙州和肃州行县,检查各州、镇、守捉以及府兵武备,却与玄奘前后脚到了这鱼泉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